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貴族消亡史:春秋之後,再無貴族

由 海佑講史 發表于 動漫2021-09-08
簡介天子將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再將土地分給卿大夫,卿大夫再往下分,最後一直到“士”這個階層,士是貴族階層裡面最底部的一階

貴族階級什麼時候結束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論語·子罕》)

1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意思是說,孔子十五歲的時候,開始立志要做學問,這句話估計被我們很多人念過上百遍,但應該很多人沒想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孔子為啥15歲才立志做學問?這時間是不是太晚了?後世很多人在15歲的時候已經頗富才名,學問滿鬥了。

這就得說到春秋時期的政治制度和孔子的身世了。

貴族消亡史:春秋之後,再無貴族

春秋,以及春秋以前的時期,我國的政治,可以說是貴族政治,有固定的一個貴族階層。而學問、文化這些東西,跟平民是沒啥關係的,都是貴族才能學的。

孔子為什麼十有五才志於學呢?因為他15歲才擁有了貴族身份,才能夠“志於學”了。

關於孔子的身世,《史記·孔子世家》中是這麼寫的:

“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姓孔氏。”

宋國貴族孔紇,與孔子的母親有了一段露水情緣,如此才有了孔子。

孔子出生以後,一直跟自己的母親生活在一起,但是母親是個平民,所以孔子一直沒機會接觸到文化知識,15歲的時候,母親去世,孔子才與父親家族相認,有了貴族身份,可以學習文化知識了。

2

周人滅商以後,進行了大規模的“封邦建國”,周王把自己的兄弟以及兒子們,還有滅商戰役中立下大功的謀臣將士們,分封到了周朝各地。同時,被分封的各個諸侯國上層實行通婚政策,幾百年下來,列國形成了一個具有普遍認同感的統治階層,“諸夏親暱”,大家都是一家人了。

這個統治階層,世襲罔替,就是標準的“貴族”。天子將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再將土地分給卿大夫,卿大夫再往下分,最後一直到“士”這個階層,士是貴族階層裡面最底部的一階。

說是分土地,其實是分人,沒人的一片荒地,沒有任何價值,有人才會有生產行為,種糧織布、鍊銅燒瓷,供應人類生產生活所需要的個人物資,有人的土地,才有價值。

諸侯各有各的土地,但天子的一塊土地是最大最肥沃的,所以天子有實力挾制諸侯。周幽王時,犬戎攻入了鎬京,西周滅亡,周平王東遷,東周建立。但因為丟掉了鎬京,周天子喪失了大片的王畿土地,之後就沒有實力制衡諸侯了,天下進入了春秋戰國的紛爭時期。

貴族消亡史:春秋之後,再無貴族

雖然天子沒有實力了,窮得連四匹純色的馬都湊不出來,但諸侯國還是承認周天子的統治的,並且各個諸侯國之間,也都是互相認同的。

貴族政治,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血統,你身上流的什麼血,你就能成為什麼階層。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幾十年,回國奪權以後依然能成為雄霸一方的晉文公,這是因為重耳的血統,大家都是認的,晉國的卿大夫也認,晉國內亂,也沒有人想著去篡位,因為你就算自立為“晉公”,大家也不會認你,反而會一起來討伐你,這跟後面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政治,完全是兩回事兒。

貴族,有自己專門的一套社交規範,這就是孔子後來整理出來的“禮”。

君子六藝,御、書、禮、樂、射、數,這都是當時做貴族要學的東西

。學習射、御,就是為了打仗用的,當時的戰爭,只有貴族才有資格上戰場,平民都是沒資格去打仗的,當然,春秋時期的諸侯戰爭,與後世的戰爭也完全不同。

貴族消亡史:春秋之後,再無貴族

說是打仗,其實更像是諸侯國們之間的小打小鬧,那個時候根本就沒有滅國戰,一個國家是在太小了,不小心被“滅了”,在諸侯的調停下,還能復國,那個時候諸侯國,國與國的邊界也不會設防,因為沒有人不宣而戰,大家都是打的君子之戰。

比如晉楚之戰時,開戰前雙方有一個“致師”環節,就是雙方各出一輛戰車,兩輛戰車先打上一輪,這類似於很多演繹小說裡面戰爭開場之前的單挑。在這場單挑中,晉國戰車落於下風,楚國戰車在後窮追不捨。這時候突然竄進來了一直麋鹿,晉國國士兵射死這隻麋鹿,並將麋鹿送給了楚國,楚國嚴格遵守周禮,沒有繼續追擊,放他們回去了,這讓晉國也感到非常欣慰。

為什麼說射麋鹿相贈就是遵循周禮了呢?因為《周禮》規定:“

天子射熊,諸侯射糜,卿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示服猛也

。”

貴族消亡史:春秋之後,再無貴族

在西周、春秋時期,天子諸侯各個品級都是有嚴格劃分的,包括射獵也是如此,諸侯射麋鹿,晉國射下麋鹿送給楚國,這說明晉國認可楚國的諸侯地位,所以楚國非常高興。楚國以前不循周禮,被中原諸國貶斥為蠻夷,後來越來越“上路”,也得到了諸夏的認可了。

這種打仗方式,在後世兵不厭詐的戰爭中,簡直不可想象,我們藉此一葉知秋,也能瞭解到春秋時期的貴族們,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風采。

3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他深感“禮崩樂壞”,諸侯卿大夫們都不遵守周禮了,形制上出現各種僭越,戰爭也越來越頻繁與殘酷。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口的增長,以前的分封制形態越來越難以維持。天子生二三十個孩子,只能有一個能繼承天子之位。剩下的怎麼辦呢?只能將他們分封出去。

同理,諸侯生十幾個孩子,也只能由一個繼承諸侯位,剩下的得分封出去。而平民們生活條件艱苦,他們養活不了那麼多孩子。所以平民們後代的數量增長,會遠小於貴族們。

這就有了一個問題,土地是有限的,單位土地上可以供養貴族的人口也是有限的。塔尖的人口越來越多,但塔基的人口基本不變,這樣發展下去,這種結構遲早要崩潰。這種金字塔模式的崩潰,就是從貴族們搶奪土地和人口開始。

貴族消亡史:春秋之後,再無貴族

窮則思變,在現實的生存壓力下,各國紛紛開展變法運動,其中要數秦國變法最為成功,因為商鞅變法直接廢除了分封制,貴族世襲制破滅,以前不事生產的貴族們,也需要加入農業生產和上戰場砍人攢軍功,社會的階層流動性被開啟。

整個中華,進入了戰國時期,而貴族階層,也慢慢消亡。

貴族階層,存在的制度基礎,就是分封制,而且爵位可以按照血統承襲,你的爺爺是諸侯,孫子還是諸侯,長時間就形成了一個圈層的貴族文化。

但戰國時代行郡縣制,分封制被逐漸廢除,依附於其上的貴族階層也消亡了,春秋之後,再無貴族。

4

很多人有疑問了,魏晉時期士族門閥制那麼多年,難道他們不是貴族嗎?

從名字上也能區別出來了,他們是士族,不是貴族。士族與貴族最大的區別在哪裡呢?

那就是貴族可以完完全全靠血統承襲爵位,而士族不行,士族除了看出身,還得看你的個人能力是否勝任。而且士族們之間,沒有春秋貴族這種文化認同感,鬥起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夷三族的戲碼屢屢上演,“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上北邙”。

這種鬥爭方式,在貴族看來,實在是太不體面了。

士族門閥制,持續了很多年,後來被黃巢一把火,也變成歷史的塵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