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由 丁小悟典 發表于 動漫2021-05-13
簡介孔子透過對3個學生的問答告訴學生們,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智慧、有操守的人不能擔保他一輩子不倒黴,從古至今好人多磨難不計其數,因為他要堅持自己的理想,不為世人所用也是可能的,遇到困難也是在所難免的,當遇到難以承受的困境時如何辦

從者病莫能興的興是什麼意思

在人們的心目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好人就應該一生平安,壞人就應該寸步難行。這樣的想法沒有錯。但是,是不是萬事如意,這可不一定,好人也有挫折的時候。

孔子周遊列國時,前往陳國去,當時孔子已經63歲。正好趕上吳國征伐陳國,楚國派兵去救陳國,聽說孔子在陳蔡之間,楚派人聘請孔子,孔子打算去楚國看看。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楚國當時是一個大國,陳國和蔡國的大夫認為,孔子是一個賢者,身邊又有一大幫子能幹的學生,如果前去幫助楚國,兩國將受到楚國的威脅。於是,就派人將孔子圍困在陳國的原野,不讓他去楚國。

孔子和隨從他的學生被圍困了好幾天,他們的糧食都吃完,吃了上頓沒有下頓,靠野菜充飢,有的學生餓得病懨懨的,沒有力氣站穩,躺下就起不來了。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子路同學對孔子一向忠心耿耿,看到這種情景十分著急,心中有些不高興,就向孔子說出的自己的困惑:“老師,您平常鼓勵我們做君子,君子不應該是通達的嗎?難道也會窮途末路嗎?”

子路的困惑並非沒有道理,他提出了一個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德與福的關係問題。在他看來有德之人就應該受到上天的眷顧,應該收穫道德應有的好處和報酬,跟隨孔子的學生與孔子一樣都是秉持德行和操守,如今卻陷入窘困的境地,因而他對道德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對自己一直所堅守的信念產生了懷疑。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不只是子路,當好人遇到不順心的時候,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好人與其他人都不由自主地就會產生疑問,好人不應該是事事順利的嗎?

孔子也知道學生們遇到困境心中不高興,心中充滿了疑惑,就引導學生面對不如意的現實時如何堅持理想信念。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用《詩經》中“匪兕匪虎,率彼曠野”詩句來問子路、子貢和顏淵,“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意思是我們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為什麼要像它們那樣在曠野上奔跑呢?我們的行正道難道有不對的地方嗎?我們為什麼淪落到這個地步?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子路認為,是他們的德行、智謀不行,讓人家不信任他們,不讓他們通行。這說明,面對困境,子路對理想信念產生了懷疑。孔子反問他,假如有仁德的人就一定被信任,像伯夷、叔齊這樣有德的人怎麼會寧願餓死呢?如果有智謀就能夠被任用,殷商的王子比干被重用,卻被殷紂王剖心而死?告訴子路,那些大德之人也會遇到不幸。

子貢認為,孔子的學說博大到極點了,天下不能容納,何不稍微降低一些要求呢?這說明,子貢面對困境開始有妥協的想法。孔子對他說,優秀的農夫雖然善於耕種,也不一定有好的收成;優秀的工匠雖然有精巧的手藝,他做出的器具未必能使人們都稱心如意。言外之意就是高標準還不能讓滿意,何況降低標準呢?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顏回的回答,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麼關係呢?提不出治國的辦法,那是君子的恥辱;提出完備的治國方案,卻不受重用,那是當權者的恥辱,不能容納然後才能看出君子。這說明,顏回面對困境,始終堅持理想信念不動搖,不懷疑,不妥協。顏淵的確比子路、子貢看法高明,這也是孔子想要的結果。

孔子透過對3個學生的問答告訴學生們,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智慧、有操守的人不能擔保他一輩子不倒黴,從古至今好人多磨難不計其數,因為他要堅持自己的理想,不為世人所用也是可能的,遇到困難也是在所難免的,當遇到難以承受的困境時如何辦?

孔子回答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窮,不是貧,貧是無錢,窮是無前途。固,是堅持;固窮,是指窮而不改其志;濫,是放肆、無節制。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孔子認為,君子就算是碰到窮途末路也會堅持自己的信念,不會妥協,不會像小人那樣,一碰到窮途末路,就放棄自己的信念,為了求生而無惡不作。

孔子告訴學生們,君子之所以成為君子,與小人最大的區別在於有道德,在困境中不放棄做人的原則,不能一遇到挫折就懷疑自己的理想,就向黑暗的現實妥協,而是始終堅守自己的理想。也正是如些,彰顯了君子的優秀品格,顯現了小人的醜陋,這大概是君子和小人的最終極測試。

經過困苦才能檢驗一個人的真正修為,那時的孔子正處於山窮水盡,當學生們滿腹怨氣時,“孔子講誦絃歌不衰”,孔子講學、誦詩、彈琴、唱歌不間斷,該幹什麼照常幹什麼,不會因為有困厄就放棄自己要做的事情,真是“時窮節乃見”。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孔子為什麼能放達呢?他認為,“夫賢不肖者,材也;為不為者,人也;遇不遇者,時也;死生者,命也”(《荀子·宥坐》),意思是一個人是賢良之士還是不肖之徒,這是一個人的品質決定的;有作為還是無作為,是由人自己決定的;遇沒遇到賞識自己的人,這是由時運決定的;死和活,則是由命運決定的。因為材、人、時、命四者很難完全一致,也不是自己能夠掌控的,任何事情不是做了馬上就會有現世報,只有累積到一定程度,善惡之果才會顯現。

人生在世,不管是什麼人,都不可能是事事如意,相反,不如意十有八九。所以,遇到挫折,愁眉苦臉沒有用,怨天尤人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鋌而走險會使自己陷入更危險的境地,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對,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改變正確的人生觀。

跟孔子學習做人做事的智慧

丁小悟典

購買專欄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立刪)

我讀《論語》之《衛靈公篇》:

【原文】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譯文】

孔子在陳國斷絕了糧,跟從的人都餓病了,躺著不能起來。子路生氣地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窮途末路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在窮途末路時還能固守正道,小人窮途末路時就會胡作非為。”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

@丁小悟典,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