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教師群體內部的“俠之大者”,是否真正做到了“為國為民”?

由 雙旗鎮 發表于 動漫2022-11-29
簡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說出這些話的人,很多都覺得自己無力改變現實

教師可以稱為國之什麼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這是一個顛倒眾生的論斷,用“熱血江湖”鎮住了相當一部分庸眾。但這句話並不完整,留給人們一個開放的選擇性結尾。無論怎麼考量,在商業化的消費時代,在庸眾不願意動腦思考的現實環境裡,這句話其實並不友好。

我為什麼要提到這一句話?

因為我是一名衝鋒在教學第一線二十四年的小學數學教師,我看過了太多教師之間的紛爭。這些紛爭正在消解這個群體的榮譽,使這個群體的口碑一再滑落;其中的教師個體也漸漸感到壓抑,窒息到幾乎無法呼吸。

內憂和外患之間,我向來以為內憂的破壞性最大,最讓人膽戰心驚。

面對我指出的人間真實,百分之九十九的教師同行表示完全贊成,其中一部分教師無奈地給出這樣的答案: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江湖的存在源自於利益的存在,只要有了利益,肆意殺戮好像就是一種常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江湖。

然而,在江湖之中我們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很多人並不去釐清;我們到底應該投身江湖裡的名門正派,還是投身江湖裡的旁門左道,同樣沒有人告訴我們。

江湖之大,我們究竟是做街頭賣刀的楊志,還是做潑皮牛二,這是一個問題。

教師群體內部的“俠之大者”,是否真正做到了“為國為民”?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說出這些話的人,很多都覺得自己無力改變現實。

這原本非常正常,但不正常的是,這些人在內心裡已經肯定了這個江湖存在的正確性,她們不太可能去做江湖裡的俠客,頂多也只是江湖裡的路人甲:不算好,也不算壞。

學校的江湖裡,原本應該有大俠。誰是學校裡的大俠?她們在江湖裡究竟有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

學校裡的大俠,一定是學校之內掌控話語權的那一部分人。很不幸她們往往都是嶽不群的擁躉,並不樂意“為國為民”地去做一些憐貧惜弱的事情,反倒成了見風使舵、攀高踩低的翹楚。

這些人往往在利益爭奪戰中佔據上風——要不然具備了一定的校內職務,要不然就是職稱較高的獲得者。因為有了較高的校內職務和較高的職稱,她們可以從教育這塊蛋糕上切走比較大的一塊——包括但不限於工資,一些校內建設的資金投入同樣會被她們覬覦。畢竟,國力強盛之後,國家對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多了,江湖裡的金銀珠寶忽然就多了起來。

當然,除了工資之外,其餘的利益流動都發生在桌面之下,普通人不可能窺得門徑,她們就可以義正辭嚴地聲稱:自己並沒有得到額外的利益。反正,目前看來“查無實據”;反正,目前看來,江湖裡的門派已經根深蒂固。

教師群體內部的“俠之大者”,是否真正做到了“為國為民”?

但不管怎麼說,這些校內的“大俠”們對教育風氣的廓清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老實人吃虧是一種常態,這些人的站位就非常有問題——她們偏私;她們阻塞了老實人的上升之路;她們沒有做到“親賢臣,遠小人”。

她們讓“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變成了現實。本來,她們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阻止一些沽名釣譽、玩弄權謀的老師上位,但她們沒有這麼做。

教師群體內部的“俠之大者”,是否真正做到了“為國為民”?

或許,她們自己就是這麼一路走來,她們自己的角色就不乾淨,她們不可能向自己舉起屠刀。

此外,在我的教育實踐經歷中,我也並不認為這些教育界裡的“大俠”們能相安無事。相反,她們在背後經常表現出無盡的敵意,互相進行著無休止的、動人心魄的攻訐。

她們會各自組建起縱橫交錯的輿論圈子,處處為對方設下絆子,以求絆倒別人,抬高自己。

當然,身處這些實體圈子中的教師形象往往撲朔迷離——朝秦暮楚、雙面間諜是她們的標籤。

教育群體中最有權重的一些教師沒有將教育引向一個光明的未來,單純責難金字塔底部的教師沒有任何意義。就像晉惠帝如果不阻止石崇和王愷鬥富,只是一味要求奴隸們儉省,根本就於事無補,不會對風氣的形成有一點點益處。

教育如果需要發展,尤其是現在的情形下想要有所發展,那就必須有一些“君子和而不同”的教師存在,而不是被那種“小人同而不和”的教師充斥現實。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教師群體內部的“俠之大者”,是否真正做到了“為國為民”?

補白

如果將這個時間線拉長,在大師輩出的那些年代,也往往是能夠堅持自我的教師才能帶領教育走向輝煌。

比如,寫出“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李叔同在做教師的時候整天板一副面孔,既融入不了教師群體,也融入不了學生群體,最後又辭去了教師工作,化身成了“弘一法師”,重興南山律宗。

和他在一起,翻譯介紹了《小抄寫員》的夏丏尊同樣不大討人喜歡,只是一名宿舍管理員。

他們的學生,那個我國漫畫第一人的豐子愷在《剪網》一文裡說:為一班青年或兒童講一點學問,何等有意義,何等歡喜!但是,……,想到軍隊式的“點名”,想到商買式的“薪水”,精神就不快起來。

他們都是教師隊伍裡的清流,但卻總是鬱郁不得志,他們最終定格的身份和教師關係都不大。

再比如,新中國第一位教育部部長葉聖陶先生,初次進入教師隊伍的時候,所在學校只是一個算上校長只有四名教師的初等小學,人際關係在今天的我們看起來挺簡單吧?

但他在其中工作的心境竟然是:

上課越覺無精神”、 “到校上課殊視為畏途” 、“勉力敷衍”、“如坐針毯”、 “時思引去”、“甚厭教”,

他也特別反感這個江湖。

兩年之後,同一個戰壕的戰友為他巧妙設下了陷阱,從而將他排擠出校。

如果上述名人大家還不太熟悉,我們不妨再來看看這個人,你一定特別熟悉——魯迅。

他在《死》這篇文章裡寫下了這麼一段話:“我的怨敵可謂多矣,……,讓他們怨恨去,我一個都不原諒!”

從這麼一點來說,魯迅也不是一個“高情商”的人,他並不八面玲瓏,迥異於我們今天的那些高階職稱的同行,不是嗎?

然而,這些人都是“大俠”——真正的大俠!

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