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古代為什麼“同姓不婚”?

由 尚宮女史 發表于 動漫2022-12-04
簡介但在古代歷史上,同姓不婚的原因和遺傳基因並沒有關係,它更多的是考慮的政治因素,即氏族的發展,而隨著這種制度的不斷髮展,這逐漸就成為一種禮儀,一種在律法上做了相關規定的禮儀,是倫理層次上的,要求強制執行

五服內結婚好不好

同姓不婚是由來已久的一種婚姻制度,在大部分時候是有律法明文規定的,它是外婚制的一種體現,不過到了現在變成另一種範圍相對較小的禁止近親結婚制度。禁止近親結婚的原因,大部分人都知道,即最大程度的保證後代的健康,減少遺傳病等的發病率,這是醫學範疇的一種有效預防。

但在古代歷史上,同姓不婚的原因和遺傳基因並沒有關係,它更多的是考慮的政治因素,即氏族的發展,而隨著這種制度的不斷髮展,這逐漸就成為一種禮儀,一種在律法上做了相關規定的禮儀,是倫理層次上的,要求強制執行。

古代為什麼“同姓不婚”?

周朝之前是沒有同姓不婚一說的,當時的婚姻制度是多種多樣的,但到了周朝,就開始實行同姓不婚制度。先秦時期的姓氏和現在的姓氏相差很大,當時的姓和氏是嚴格區分開來的,先有的姓,用以別婚姻;後有的氏,用以別貴賤。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同姓不婚。

在最開始,是隻有姓的,一般一個氏族或者一個部落就是一個姓,主要存在於母系氏族時期,實行外婚制,即氏族內部不允許通婚,而實行氏族聯姻制。到了後來隨著氏族的擴張和發展,人口越來越多,單純的一個姓已經很難滿足需要,於是出現了氏,氏的命名是多種多樣的,居住地可以成為氏,官職可以成為氏,地名可以成為氏,職業也可以成為氏等等。比如周朝王族的姓是姬,後面周天子將自己的叔叔、兄弟們分封到不同的地方,則有了不同的氏。

那時候貴族男子的名字是稱氏的,比如秦始皇,他是嬴姓趙氏名政,因此叫趙政。但是女子則稱姓,比如齊國是姜姓呂氏,齊國走出來的宗室女的稱呼中都有一個姜字:齊姜、宣姜、文姜、莊姜等等。那時候是嚴格按照同姓不婚的制度來婚配的,因此諸侯國貴族之間基本都是聯姻,比如齊(姜)魯(姬)聯姻、秦(嬴)晉(姬)聯姻、秦(嬴)楚(羋)聯姻等等。

古代為什麼“同姓不婚”?

這個時期實行同姓不婚的主要原因就是發展和壯大氏族,只有氏族與氏族聯姻才能獲得更好發展,如果只是在氏族內部通婚的話,是不可能獲得長遠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對同姓結婚有這樣的評價:“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或者“同姓不婚,惡不殖也。”也就是說對後代不好。但是很顯然,當時的人們是不太可能知道遺傳基因在其中的作用的,即便會出現大量的夭折兒或者遺傳病兒,但是他們也不會想到近親結婚上,因為古代本身生育率就是很低的,成活率也很低,因此無法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而且同姓不婚的要求實際上只是對父系這一支的要求,對母系卻沒有要求,因此表兄妹成親歷來都是親上加親的一件事。

所以同姓不婚的原因最可能的就是氏族要向前發展,部落要向前發展,要擴大圈子,要走出去,這樣才有更多的可能。當然隨著歷史的向前推進,禮儀逐漸完善,倫理制度開始形成,同姓不婚更有了道德上的支援以及律法上的規範。

不過到了秦漢時期,或者說從戰國時期開始,姓和氏開始逐漸合二為一,即姓就是氏,氏成為姓氏,這樣一來,實際上同姓不婚受到了一個很大的衝擊,因為姓氏制度有了一個很大的發展。過去的姓代表的是一種血緣關係,但是氏因為在當時很多都是賞賜來的,或者取自官名、地名、職業等等,這一混合,過去屬於同姓不婚的情況突然可以通婚了,比如姬姓是一個大姓,姓氏分離的時候,姬姓下面有很多氏,同姓同氏和同姓異氏都不可以通婚,但是姓氏合二為一之後,原先的同姓異氏就變成了異姓,這個時候實際上同宗可能不同姓。

古代為什麼“同姓不婚”?

所以在秦漢時期,因為這種姓氏的轉變,索性對同姓不婚的要求也不那麼高了,甚至同姓之間也是可以結婚的,畢竟同姓也未必代表祖上有血緣關係,因此只能說同姓同宗之間不能通婚。但隨著歷史的進一步推進,一個姓開始穩定下來,血緣關係就形成了。到了唐朝時期,同姓不婚再次被要求形成定律,倘若出現同姓結婚的情況,就會被判刑。

《唐律疏議》中規定:同宗共姓者不可通婚,否則兩人都判刑兩年;如果是同宗五服以內通婚,則以奸罪論,輕則判刑三年,重則處以絞刑。這個時期的同姓不婚實際上就是道德倫理上的一種禮儀,一旦破壞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唐朝之後的唐朝對同姓不婚制度也有各自的律法規定,到了近代,人們逐漸認識到了近親結婚對後代的影響,為了降低遺傳病的發病率,保證後代的健康,將同姓不婚制度改為禁止近親結婚制度, 它同時也否定了古代的表兄妹之間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