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熟知“二十四節氣” 與自然和諧相處」小暑 炎天暑月 熱氣猶小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動漫2022-12-25
簡介“小暑”前後農曆六月初六是我國傳統節日天貺(kuàng)節

焦熱怎麼解釋

本文轉自:山西日報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唐·元稹《小暑六月節》)

2022年7月7日10點37分49秒,農曆壬寅年“小暑”。

“小暑”,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暑,炎熱,小暑為小熱,意為雖然已經能夠感受到天氣的炎熱,但是並未達到一年內最熱。

赤日滿天地,火雲成山嶽。“小暑”後數日即7月16日進入“三伏”中的頭伏(初伏)。入伏後,炎天暑月,驕陽似火,樹木蔥蘢,作物繁茂,萬物皆迎酷暑來。

【一日熱三分】

“小暑”是炎炎夏日之始。小暑過,一日熱三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古人認為“小暑”期間,一年中還未達到極熱的程度,故稱“小暑”。

“暑”字是一個象形字,上下兩個日,即土地上下都是烈日照耀,好像人站在烈日之下熱土之上一樣。關於“暑”古人有多種解釋。“暑,熱也”“暑,熱如煮物也”等,講的都是天氣熱得像“烤”“蒸”一樣。農曆六月稱為“焦月”。按照《爾雅》的解釋:“六月盛熱,故曰焦”。“焦月”這個稱謂,是萬物幾乎被炎炎烈日烤焦的情景寫照。六月也被稱為“溽月”。焦月的“焦”,體現的是乾熱暴曬;溽月的“溽”,體現的是潮溼悶熱。

【暑以養物】

“小暑”時節,受來自海洋暖溼氣流的影響,我國多地高溫潮溼多雨。北半球的日照時間逐漸縮短,但大部分地區的氣溫仍然節節攀升,這是因為太陽直射點雖然在南移,但仍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熱量還是收大於支,持續升溫。此時,陽光強烈,光照時間長,對於農作物來講,雨熱同期是最有利於生長的時節。

小暑熱,果定結;小暑不熱,五穀不結。《漢書·五行志》有記載:“盛夏日長,暑以養物”。節氣文化質樸的理念,讓人們在幾千年的農耕文明中,更在意萬物之長養。

“小暑”前後,除東北與西北地區收割冬、春小麥等作物外,農業生產上主要是忙於田間管理。早稻處於灌漿後期,早熟品種大暑前就要成熟收穫,要保持田間乾乾溼溼。中稻已拔節,進入孕穗期,應根據長勢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單季晚稻正在分櫱,應及早施好分櫱肥。雙晚秧苗要施足“送嫁肥”。小暑天氣熱,棉花整枝不停歇,防治病蟲也是田間管理的重要環節。

【天賜之節】

六月六,曬紅綠。“小暑”前後農曆六月初六是我國傳統節日天貺(kuàng)節。“貺”即“賜”,即天賜之節。一些地方有曬書畫、晾衣物等習俗。據說此日晾曬後,可以避免被蟲蛀。與此同時,人們也會趁著盛夏,把家裡的東西拿到陽光下曬曬,不僅防潮防黴,還對健康大有裨益。

在過去,我國南方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就是將新收穫的米、麥等磨成粉,製成各種麵餅、麵條,鄰居鄉親分享來吃,表達對豐收的祈願,同時這些新糧做的可口飯食,還用來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懇請保佑風調雨順。

【心靜自然涼】

小暑交大暑,熱得無處躲。“小暑”時節,暑氣蒸騰,多汗少眠,人體消耗大、溼氣重,無病三分虛,容易出現周身乏力、脾胃不和、精神疲憊、口苦苔膩、胸腹脹悶等徵象,所以此時強調解熱防暑,補充體力,緩解暑溼暑熱。

熱在三伏,“小暑”開始入伏。悶熱的天氣易使人的情緒出現波動,控制不好會影響心臟健康。出汗太多也易引起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出現異常。中醫認為,生命中的一切活動,都是臟腑功能的集中表現,“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要注意調整心態,把控情緒,平心靜氣以養心,防止“喜怒不節傷髒”。睡眠利於養心,要注意保證充足睡眠。同時,應注意飲食衛生,清淡適量飲食。不要貪涼沖涼水澡、多進冷食。衣著勿赤膊,赤膊不但不涼爽,反而會感到更熱。

陽光耀眼,熱浪滾滾。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借用《莊子·刻意》之名言,面對炎炎暑日,心靜自然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