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金鐘:打倒偶像產業,就能提升中國文娛產業的格調嗎?

由 觀察者網 發表于 動漫2023-01-13
簡介但是他提出的否定偶像產業、抵制資本製造流量明星這個運作方式的政策思路卻還是反映了前網際網路時代由上而下的文化管理心態,不能真正解決國內文化產業面臨外來競爭時處於弱勢地位的問題

如何看待偶像文化產業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金鐘】

著名編劇汪海林最近在觀影片發表了一個演講,嚴厲地批評了最近幾年娛樂圈火爆的流量偶像現象。他不但深入剖析了流量現象對於娛樂文化產業的影響,還以一個業界資深人士的身份呼籲徹底改變國內娛樂界流量偶像制度。

雖然我從感情上贊同汪海林編劇對於娛樂行業的批評,也支援他提出的部分主張,如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建議。但是他提出的否定偶像產業、抵制資本製造流量明星這個運作方式的政策思路卻還是反映了前網際網路時代由上而下的文化管理心態,不能真正解決國內文化產業面臨外來競爭時處於弱勢地位的問題。

首先,在批評近幾年國內偶像產業種種問題的同時,忽略了長久以來國內對於偶像文化產品的龐大需求。70、80年代出生的朋友大概都記得“小虎隊”在國內引發那一波追星熱潮,對於這一代中國人來說,小虎隊的三個成員就是許多人的啟蒙偶像。

90年代的港臺偶像明星風靡內地,到了2000年,國內的偶像市場則是韓國偶像的天下,H。O。T,少女時代等等韓國偶像團體在國內迅速聚攏人氣,吸引了大批少男少女成為粉絲。以《藍色生死戀》、《大長今》、《來自星星的你》為代表韓國的偶像電視劇則開始霸佔了各大電視臺的黃金時間,國內自己的文化娛樂產業的創作群體有段時間在“韓流”的打擊下潰不成軍。2010年上海世博會時,韓國偶像的粉絲為了追星在世博園造成踩踏事件,事後又在網路上與眾多網友展開論壇大戰,一度成為當年最火爆的網路事件。

金鐘:打倒偶像產業,就能提升中國文娛產業的格調嗎?

《大長今》劇照

國內偶像如鹿晗、吳亦凡、王一博、肖戰等人,那時還都默默無聞。但是中國偶像市場在這些人出名之前早已經有了十幾年的歷史,並且發展到相當規模。正是由於國內資本注意到了偶像娛樂市場的巨大前景,中國內地自己的偶像團體開始湧現,比如在2012年,模仿日本偶像團體的內地女子偶像團體SNH48在上海成立。

從一開始,國內自己的偶像團體就有非常濃重的日本和韓國的痕跡,那是因為市場上成功的範例就只有日本和韓國的榜樣,作為後來者,風險最小的第一步就是山寨模仿,因此當時在韓國接受培訓的一批藝人吃到了國內偶像產業發展的第一波紅利。如果我們回顧一下中國製造業崛起的過程,其實也是走過這樣一個從模仿山寨別人到自主研發創新的過程,連華為剛創業的時候也做過一段時間的“二道販子”。

在今天發達的網際網路環境下,文化娛樂產品的供給和傳播的成本很小,如果國內沒有自己的偶像產品來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外來的娛樂產品就必然會來佔領我們的市場。我們可以拿主機遊戲市場為例,過去國內一直沒有放開主機遊戲的進口,但是並不妨礙廣大的遊戲迷想辦法玩到荒野大鏢客、只狼、黑魂這樣的國外3A大作。今天國內主機遊戲玩家群體已經增長到相當龐大的規模,但我們還沒有本土公司能夠製作精美的主機遊戲。即使是不久前引發全網關注的國產遊戲《黑神話:悟空》,預計也要兩到三年才能正式面世。而這兩三年期間,國內廣大玩家還只能為國外遊戲產品買單。

所以,對於某些國內偶像藝人的品行或者能力進行批評並沒有問題,但是否定整個偶像產業,就應當考慮一下如何提供替代的娛樂產品來和國外的偶像團體競爭,來滿足客觀上國記憶體在這一塊市場需求。昔日韓流肆虐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過去的一些文化創作思路和管理模式是打不贏外來的文化入侵的。而國內今天的偶像產業雖然還有很多不足,但已經開始擺脫日本和韓國的影響,逐步在摸索更適合國內市場需求的發展方向。

不僅僅是偶像文化產業,在整個文化產業的競爭中,國內目前在面對海外文化產品的競爭時依然還是攻少守多。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內文化產業很大程度上還處在一個手工作坊的時代,而國外最先進的競爭者已經實現了工業化。

《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在訪談中就曾經提到過,國內電影行業創作和製作的標準幾乎為零,不同劇組之間連一個統一的劇本格式都沒有。相比之下,好萊塢電影行業有800多個工業標準,很多拍攝製作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不需要每個劇組再重頭尋找解決方案,行業標準已經提供了統一的答案,不但節省劇組的時間和成本,還可以保障穩定的拍攝水準。

金鐘:打倒偶像產業,就能提升中國文娛產業的格調嗎?

《流浪地球》片段

而在偶像產業裡,韓國偶像產業的流水線製造和工業化運營雖然也有不少缺點,但是的確保持了長期輸出大量有市場競爭力的偶像團體和品牌,新的偶像一代代的湧現,還能一直輸出海外搶佔市場。

在國內娛樂市場上,客觀的說,流量機制已經是文化產業鏈中相對最接近工業化運營的一部分了。現在國內的自媒體和公關行業,已經在利用AI來追蹤媒體熱點並加以干預。

製造流量作為市場營銷的一部分,包括刷資料、打榜、控評這些常見的操作也早就有了大量外包公司來提供標準化、跨平臺的一站式服務,這幾年許多影視作品的宣傳推廣都複製了這些製造流量明星的操作手段。

因此,我們真正的短板是在文化娛樂產品的內容創作和製造上還沒有能夠進入工業化的時代,無法批次的生產出類似《流浪地球》和《哪吒》這種質量水準的文化產品,滿足不了國內客觀存在的市場需求。

我雖然佩服汪編劇揭露行業弊端的勇氣,但是他提出的解決思路並不能改變我們面對外來文化產品競爭所處於的守勢地位。中國製造業要追求更尖端的工業化進步,文娛產業同樣也需要經歷一次工業化的洗禮。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