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一些有關法學學習的建議,新手上路請務必注意

由 教育學人曾老師 發表于 動漫2023-01-14
簡介看論文的作者,各個法學二級學科都有若干知名學者,一般來說,出名的學者,其作品的基本質量都是值得保證的,這些人中有大佬,也有青年學者,在我看來二者都需重點關注,不能只看大佬的文章而不看青年學者的文章,至於如何判斷某一作者是否出名,則需要對本學

如何學好法律知識

法律人所須具備的能力,王澤鑑先生有很好的概括。他認為,

一個合格的法律人需要具備三種能力,一是法律知識能力,二是法律思維能力,三是爭議解決能力。

我特別推薦何美歡教授的《理想的專業法學教育》及葛雲松教授的《法學教育的理想》

,這兩篇論文均討論了法學教育究竟應當培養法科生的哪些能力的問題,且在內容上相互呼應,很值得一讀。

一些有關法學學習的建議,新手上路請務必注意

01

一、課堂的作用

課堂在法學學習中實際上發揮著以下幾個作用(也可以透過這幾個作用的發揮程度,來審視這個課是否是水課):

首先,幫助構建知識體系。

課堂講授的內容不僅僅是具體的知識,還包括學科的知識體系、思維方式等等。這就要求我們在聽課時,不要單純聽老師說了哪些知識(這些都是可以透過課後的複習來解決的),而是要去理解課程的體系安排,以及老師講授知識的邏輯順序,在課後推薦找老師拷一下課件,這是很好的幫助你回顧課堂的材料。

其次,幫助突破重難點。

我們知道,每個法學學科都有一些屬於自己的難點知識,例如民法中的物權行為理論,刑法中的共犯理論,民事訴訟法中訴的理論等等,這些內容如果初學者僅靠看書,可能就難以準確理解,或者在理解上可能出現偏差,而越優秀的老師,越善於透過課堂講授來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前要做好預習,最好是把教材相關的章節提前閱讀一下,把不懂的地方圈出來,並結合老師的課堂講授去理解。如果不預習,而是在課堂上才第一次接觸知識,往往難以形成相應的“前理解”,從而影響聽課的效果。同時,在聽課時也不光要記老師的講授,也要記住老師所舉的例子,這些例子是幫助理解的關鍵。

最後,教師個人觀點、個人看法的直接表達。

儘管書籍也是個人觀點的一種表達形式,但書面語和口語有所不同,在課堂上,教師往往能夠比在寫作時受到更少的制約,能夠以一種更加自由、更加直接的方式展現個人的思考和魅力,因此,優秀的老師往往不會照本宣科,而是會結合課堂的情境,時不時地穿插著一些臨場發揮,這是課堂的最大魅力所在。因此,越是學術精湛的老師,他的課往往越值得聽。

一些有關法學學習的建議,新手上路請務必注意

02

二、學會有選擇地閱讀

如何判斷一本書是否值得閱讀呢?這裡有幾種方式, 一是尋找書單,二是向任課老師詢問,三是搜尋作者資訊,四是透過導讀和書評。

接下來談談

讀書和讀論文

。我們知道,除了法律條文,法科生需要閱讀的文獻還包括教科書、專著、論文和案例。這裡重點談教科書、專著和論文之間的關係,三者都是法學知識的載體,但從論文到教科書其實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教科書呈現的,是相對成熟和穩定的知識,但限於篇幅,往往只能點到為止;而論文展現的則是一種前沿性的知識,內容更加具體,論述亦最為詳盡,但缺點是僅僅能展現對某一具體問題的思考,其穩定性,即作者思考的謹慎程度和學界的接受度,是要打折扣的(也即,能進入教科書的論述大多是經過反覆斟酌、討論);而專著則是介於論文和教科書之間的形態,它往往是多篇論文的彙集,比教科書更具深度,比單獨的論文要更具體系,如果想系統學習某一學者的理論觀點,或者想對某個領域有所瞭解,閱讀專著,尤其是由博士論文整理而成的專著往往會有所收穫。

如何判斷一篇論文是否值得讀?

1。看論文發表的期刊,在20種CLSCI期刊,尤其是俗稱“三大刊”的《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中國法學》上發表的論文,都有著基本的質量保證,其他的CSSCI期刊論文也可以參照,其餘的論文原則上沒有太多參考價值,尤其是碩士論文。

2。看論文的被引證數,引證數表達了這篇文章被同行的認可程度,在中國知網搜尋某一關鍵詞時,可以順手點一下按引證數排序,這樣你就會發現和這個關鍵詞相關的高被引文獻。當然,有的文章被引次數高是因為發表早,有可能這些論文早已被寫入教科書或專著,如果某一篇五年發表內的論文有數十乃至上百的引證數,就說明這篇論文是值得你重點關注的。

3。看論文的作者,各個法學二級學科都有若干知名學者,一般來說,出名的學者,其作品的基本質量都是值得保證的,這些人中有大佬,也有青年學者,在我看來二者都需重點關注,不能只看大佬的文章而不看青年學者的文章,至於如何判斷某一作者是否出名,則需要對本學科的學術格局有一定了解,如果拿不準,直接請教老師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03

三、努力嘗試寫作

第一,寫作是一個模仿的過程。

我們在平時讀書、讀論文時,就應當留意作者是如何安排文章結構、如何用詞、如何論證的。例如,張明楷教授在寫論文時喜歡用“如所周知”“XXX存在疑問”這類表述,在論證時則喜歡透過舉一些極端的案例,來比較不同學說的解釋結論,如果得出了荒謬的結論,則反映出該學說的缺陷,這些都是細節問題,但如果多借鑑,則慢慢就能夠學會如何遣詞造句。當然,模仿的物件很重要,我個人更喜歡那些文風大氣、平正的作者,例如王澤鑑教授、陳興良教授。

第二,寫作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如果想要一上來就寫出數萬字的學術論文,對於大部分同學來說可能並不現實,所以完全可以從篇幅較短的書評、案例分析入手練習寫作,逐漸嘗試寫1萬字左右的小論文,乃至大論文。當然,這裡的書評和案例分析在寫作時需要遵循一定的寫作規範,例如源自德國的鑑定式案例分析法就是一種很好的案例分析訓練格式。

第三,寫作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

據說陳興良教授曾鼓勵北大的研究生“每天寫5000字”,我們即使無法做到5000字的程度,每天寫1000-2000字也算是一種很好的練習。當然除了“輸出”之外,“輸入”也很重要,平時要養成整理讀書筆記的好習慣,尤其是要儘量用符合學術規範的方式整理筆記(即按照標準的引注格式註明出處),這樣時間一長,自己的“知識庫”就建立起來了。當然,對於資料的運用決定研究的下限,所以外語對於想要從事學術研究的同學而言十分重要,必須儘早學,至於學習哪門外語,要看你自身職業規劃和所學的專業。

即使沒有從事學術研究的打算,英語也是必須學好的,現在“紅圈所”在招聘時幾乎都將法律英語作為考察的重要內容。

04

四、考試是每個人都必須邁過的一道坎

一些同學在準備法考和考研時,不去認真圍繞著教材複習、背誦,而是讀很多書和論文,美其名曰“擴充套件知識面”,這就是一種捨本逐末的做法,

客觀來說,這些書對複習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只讀一遍書,顯然是無法記住其中的內容,反而大大佔用了複習時間,如果一昧追求廣度,最後的結果就是讀了很多書,但一本也記不住,答題時還是腦袋空空。實際上,對於大學的期末考試甚至考研,並不需要多高深的知識儲備,僅僅需要把教材背熟,同時熟悉考題的風格,應試的方式,就可以取得相對不錯的成績。

不論你選擇怎樣的法律職業,

你如果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法律人,保持主動是永遠最關鍵的。

圖書館有很豐富的藏書,也有很多富有知識和熱情的老師,更何況,現在網路這麼發達,只要你有心,你可以很輕易地瞭解到各種資訊。

一些有關法學學習的建議,新手上路請務必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