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跨界“造車”,家電大佬才是頭號玩家

由 華爾街見聞 發表于 動漫2023-01-21
簡介威靈汽車部件安慶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戰略新基地鳥瞰圖圖源:美的集團官方微博“合肥基地某些產品線,比如壓縮機,2023年已經滿足不了客戶需求

中駿房產全國排第幾名

作者|於惠如 編輯|羅麗娟

美的在新能源領域的佈局又見大手筆。

近日,美的旗下威靈汽車部件安慶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基地一期正式投產,預計今年2月下旬完成產能爬坡。

在官方的規劃中,該基地投產後,將朝著年產能100萬臺電動壓縮機、120萬臺EPS轉向電機和20萬臺驅動電機的目標邁進。

這是美的威靈的第二個生產基地,其首個生產基地地處安徽合肥。從簽約至今,安慶專案的建設不到一年時間。

跨界“造車”,家電大佬才是頭號玩家

威靈汽車部件安慶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戰略新基地鳥瞰圖 圖源:美的集團官方微博

“合肥基地某些產品線,比如壓縮機,2023年已經滿足不了客戶需求。如果沒有產能,客戶不可能合作,所以必須快速地打造新的基地和產能。”美的集團副總裁、美的工業技術總裁伏擁軍表示。

美的威靈成立於2018年,屬於美的工業技術事業群,主營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其也是美的“上車”新能源的依託。

在新能源汽車風口之下,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跨界玩家——手機企業和網際網路企業等,都想分一杯羹。而“上車”這件大事,家電企業自然也不想錯過。美的之外,格力、海爾、海信、創維、TCL等家電巨頭都在依託自身優勢佈局新能源產業。

家電與汽車雖然有共通之處,但終歸屬於兩個完全不同的行業。欲企穩風口,家電巨頭該如何“上車”?

美的“不做風口的豬”

“新能源汽車的產業佈局是美的未來非常重要的戰略方向。”在一年前,面向全體員工的主題演講中,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表示。

事實上,美的與汽車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20年前。

彼時,美的透過收購雲南客車廠、雲南航天神州汽車和湖南省三湘客車集團等企業,進入商用車領域。之後,美的又在長沙、昆明建立了客車生產基地。並定下了3至5年成為國內領先客車生產商的目標。

然而,那一次,美的低估了跨界造車的難度。2008年,因經營不善,美的造車專案被迫停止,兩大生產基地易主。

再一次入局汽車行業時,美的不再執著於“造整車”,而是選擇了與前一次完全不同的路徑——從汽車零部件製造切入。

2018年5月,美的成立汽車零部件公司,並以威靈品牌運營;2020年3月,美的旗下子公司美的暖通收購合康新能,並將其整合進原美的集團機電事業部,升級為機電事業群,正式進軍新能源汽車產業;次年5月,威靈汽車部件公司正式宣佈三大產品線:電機驅動系統、熱管理系統、底盤執行系統進入投產狀態。

對美的而言,佈局汽車業務也是其向To B轉型的重要方向之一。

2021年末,美的機電事業群更名為美的工業技術事業群。去年5月,美的以29。96%的表決權成為科陸電子的控股股東。後者主要從事智慧電網、新能源(含新能源汽車充電及運營業務)及綜合能源服務三大業務。

美的為什麼進入汽車零部件領域?

伏擁軍給出的答案是:美的選擇的汽車電動化過程中需要的增量部件,對於汽車行業的供應商來說是新產品,但美的擁有零部件生產技術積累和優勢。“邏輯自洽,成功的機率還是比較高的。”

跨界“造車”,家電大佬才是頭號玩家

美的集團副總裁兼工業技術事業群總裁伏擁軍 圖源:美的集團官方微博

在他看來,技術積累之外,研發投入也是美的敢於入局汽車零部件的重要原因。“從戰略投入角度來說,我們的研發投入非常大,現在的研發投入是70%、80%,別人可能是5%、8%、10%。研發投入是今年投後年。”

儘管新能源汽車是近幾年最熱的風口,但美的強調,公司入局該領域是為了長久發展。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在去年上了一個歷史臺階,我們預判明年的增速可能會放緩,但是作為一個零部件企業,我們不是要去做風口上的豬,我們要長遠的(發展)。”美的威靈汽車部件公司總經理陳金濤在安慶專案投產當天對媒體表示。

自2018年成立,美的威靈便定下了“333戰略”:第一個3年,公司的產品主要是汽車核心部件;第二個3年,公司將部件集合成模組,更多供應元件;下一個3年,公司計劃提供整個系統解決方案。

“2018年剛成立時,很多企業甚至我們自己內部都覺得這個行業還處在不確定的階段。過去三年,我們靠產品贏得了客戶。”陳金濤介紹,

美的威靈已與高合汽車、東風、理想、問界等車企展開了合作。

而在產品規劃上,過去幾年,美的威靈以配套高階車型為主。“我們從20萬、30萬以上的車企往下去打,打的還是相對高階的客戶,市場份額中25萬車型佔了很大的部分。但是在十萬、十五萬的車型裡做的還是不足。”陳金濤透露。

2023年,美的威靈將在已有積累上擴產新產品,從中高階的客戶向“量大面廣”的客戶拓展,供應售價更低的車型。

此外,海外市場也是美的威靈今年的重點發力方向,包括建立海外基地。

“在家電行業,某些品類的核心部件,我們能做到40%的市場份額。在汽車行業,核心部件做到這個份額很難,但這就是我們的夢想,我們會努力去實現。”伏擁軍說。

家電企業“造車”眾生相

在家電行業,跨界“造車”早已不是一個時髦的詞彙。

早在2000年左右,奧克斯、美的、格林柯爾等家電企業就曾掀起過一輪跨界“造車”熱潮,它們大多采用收購商用車品牌的模式入局。不過,這一批跨界造車的家電企業紛紛以失敗告終。

近幾年,美的、海爾、海信、格力、TCL等家電企業再掀起新一輪的跨界“造車”熱潮。與上一輪相比,這一輪的大部分家電企業選擇以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身份入局。

兩個月前,海爾控股的青島卡泰馳汽車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其經營範圍涵蓋新興能源技術研發、汽車銷售、新能源汽車整車銷售、汽車零配件零售、汽車零配件批發等。海爾“造車”的傳聞再次被外界關注。

海爾官方多次澄清:海爾不造整車。

但在該領域諸多方式的佈局讓海爾已然成為汽車工業不可忽視的一員。

2021年,海爾利用智慧家庭的技術和場景優勢,與多家車企牽手,合力共建車家互聯新生態。同年8月,海爾與奇瑞成立合資公司,依託卡奧斯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圍繞人工智慧公共資料平臺、物聯網技術服務等,打造汽車行業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共建汽車工業網際網路新生態。

海信則選擇從汽車空調入手。

2021年3月,海信家電收購了全球汽車空調頭部供應商日本三電控股權,正式入局“造車”。在當年的財報中,海信表示,公司將不斷加深綜合熱管理等汽車核心零部件的佈局。

格力掌門人董明珠對“造車”有特別的情結。數年前,倡議格力電器收購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後更名為格力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方案曾遭股東否決後,董明珠以個人名義入股銀隆。直至2021年8月,格力電器才透過參與司法拍賣獲得銀隆30。47%的股權。

根據格力披露的資訊,目前格力鈦新能源商用車產品已覆蓋從6。8米到18米的車型,整車產品鏈齊全,包括市政車、工程機械、物流車等。

不久前,

格力電器確認,公司在向特斯拉零部件供應商提供裝備。同時,格力的子公司珠海格力智慧裝備公司已向全球多家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製造企業提供裝備支撐。

TCL盯上的是車載屏市場。

2019年開始,TCL華星進入汽車顯示器市場,目前,已經與比亞迪、上汽、奧迪、賓士等國內外一線品牌客戶在車載顯示業務上開展合作。

跨界“造車”,家電大佬才是頭號玩家

搭載曲面車載顯示屏的梅賽德斯-賓士 Vision EQXX 圖源:TCL華星官方微博

與其它諸多跨界“造車”的家電企業不同,創維“造車”與創維集團關係不大,它是創維創始人黃宏生領導下開沃集團乘用車業務的載體。

13年前,黃宏生當年透過南京金龍的重組切入客車領域,後來進軍乘用車領域,相繼推出天美汽車、創維汽車。目前,創維旗下在售車型基本均為中型SUV。

賺錢的生意?

第三方市場機構奧維雲的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家電市場零售額為7603億元,較前一年年增長3。6%,但與2019年相比,下滑7。4%。

家電市場已成為存量市場,行業增長乏力,原材料成本持續上漲。在此階段,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進入爆發式增長期。

同時,家電企業擁有強制造能力。美的曾認為,“天下機電是一家”。無論是家電零部件還是汽車零部件,都繞不開“驅動+能源轉化+散熱”三大板塊。這也就不難理解家電企業為何紛紛選擇新能源汽車作為第二增長曲線。

“新能源汽車電動化後部件的簡單化,技術快速更迭使得整機廠更願意直接和部件廠開展業務合作,這對家電企業入場新能源汽車行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伏擁軍說。

從企業的角度出發,增長是永恆的話題。那麼家電企業選擇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這個“第二曲線”能否為它們帶來增長?

在行業分析師馬繼華看來,智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還處在構建過程中,零部件領域也有很廣闊的機會,有很好的前景。

以熱管理零部件為例,國信證券的行研指出:“包括汽車空調在內的熱管理系統相關市場增長空間可觀。”

據其測算,國內電動壓縮機對應內銷市場量級將從2021年約62億元增至2025年180億元;熱管理系統單臺車價值量約6000元,對應內銷量級則將從2021年186億元增至2025年540億元。

而熱管理恰好又是家電企業的強項,家電企業佈局電動汽車零部件,有天然技術優勢。

不過,目前來看,家電企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佈局還處於早期的投入階段。

以美的為例,威靈汽車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基地專案總投資約110億元。官方透露,因投入較大,美的威靈目前還在虧損狀態,2022年銷售額在數億元,2023年目標收入十億元。不過,在美的的規劃中,該專案建成後可形成年產6000萬套產能,實現年產值400億元。

前景可觀,但前路漫漫,新能源汽車的行業爆發能否助力家電企業成功轉型?仍需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