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什麼是“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由 我從書中來 發表于 動漫2021-05-01
簡介從人類曲折的文明發展歷程看,“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經濟的發展衍生文明的進步,文明的進步依仗經濟的發展,是大趨勢、大規律、大方向,從宏觀上講二者水漲船高、相生相隨的關係無可爭議,從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上講先賢的至理名言依

君與僕有何親僕的意思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管仲得了重病,桓公前去探視,問他說:“仲父的病很嚴重了,您將有什麼教誨我的呢?”管仲說:“齊國的鄉下人有句諺語說道:‘家居的人不用準備外出時車上裝載的東西。行路的人不用準備家居時需要埋藏的東西。’現在我將要遠離人世了,哪還值得詢問?”桓公說:“希望仲父不要謙讓。”管仲回答說:“希望君王您疏遠易牙、豎刁、常之巫、衛公子啟方。”

桓公說:“易牙不惜烹煮自己的兒子以滿足我的口味,這樣的人還能夠懷疑嗎?”管仲回答說:“人的本性難道不愛自己的兒子啊。自己的兒子都忍心煮死,對君王又將會有什麼愛心呢?”

桓公又說:“豎刁閹割了自己以便能侍奉我,這樣的人還能夠懷疑嗎?”管仲回答說:“人的本性都是愛惜自己的身體。自己的身體都忍心殘害,對君王又將會有什麼愛心呢?”

桓公又說:“常之巫能審察死生之理,能驅除鬼降給人的疾病,這樣的人還能夠懷疑嗎?”管仲回答說:“死和生是命中註定的,鬼降給人的疾病是由於精神失守引起的。君王不聽任天命,守住精神,卻去依靠常之巫,他將因此無所不為了。”

桓公又說:“衛公子啟方侍奉我十五年了,他的父親死了都不回去奔喪,這種人還能夠懷疑嗎?”管仲回答說:“人的本性那有不熱愛自己的父親啊。父親死了都忍心不回去奔喪,對君王又將會有什麼愛心呢?”桓公說:“我聽你的。”不過管仲死後,齊桓公還是沒聽從管仲的忠告,重用、信任這三人,最終死於這三個奸人之手。

管仲曾提出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富民政治主張,但像上面這個故事中的幾個人應該算是物質富足的了,可在管仲眼裡看來,他們仍是奸人,為什麼?答案也許就在他們為富不仁,富而不知禮,德不配位,缺少教化。所以孔子也早說“貧而樂不如富而好禮者也”,如何做到富而好禮?答案就在《中庸》裡:“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富民的同時還要用教化來引導人們向善,使人人都能自覺做君子,志成聖人。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成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裡是“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就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意思是,——

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製度,六親就緊緊依附;禮、義、廉、恥的倫理不大加宣揚,國家就會滅亡。頒佈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頭,要能順乎民心。

後世孔子感嘆說:“微管仲,吾披髮左衽已!”,孟子在與齊宣王的對話中這樣說:“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從正反兩方面向君王充分論證了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

從人類曲折的文明發展歷程看,“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經濟的發展衍生文明的進步,文明的進步依仗經濟的發展,是大趨勢、大規律、大方向,從宏觀上講二者水漲船高、相生相隨的關係無可爭議,從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上講先賢的至理名言依然對現實有巨大的不可抗拒的指導作用,永遠會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糧倉充實、衣食飽暖,榮辱的觀念才有條件深入人心,老百姓也才能自發、自覺、普遍的注重禮節、崇尚禮儀。從個人層面上講,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由低到高,其中底部的四種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為缺乏型需要,只有在滿足了這些需要個體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適,頂部的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為成長型需要,因為它們主要是為了個體的成長與發展。一般來說,這五種需要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低一層次的需要獲得滿足後,就會向高一層次的需要發展,只有在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較高層次的需求才會有足夠的活力驅動行為。

“倉廩實”和“衣食足”是“知禮節”和“知榮辱”的基礎, 這就是說精神文明必須有物質文明的基礎, 但“倉廩實”和“衣食足”未必就一定“知禮節”和“知榮辱”,因為精神文明是需要建設的,是需要加大教化的投入力度才可建設好的。同時, 兩個文明之間的關係也是統一的, 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存在著相互依存, 相互促進的辯證關係, 必須要兩手一起抓,兩個文明協調發展,互相促進才行。

孔子到衛國去,冉有為他駕車。孔子說:“人口真是多啊!”冉有說:“人口多了,又該再進一步做什麼呢?”孔子說:“使他們富起來。”冉有說:“富了後,又該做什麼?”孔子說:“教育他們。”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什麼是“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