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觀影系列——《死亡詩社》

由 天涼好個丘 發表于 動漫2023-01-30
簡介沒有人在乎你想做什麼,只知道你應該做什麼

日出之處何來落日餘暉呢

觀影系列——《死亡詩社》

這次的主題,是《死亡詩社》,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在我初三的時候。

這真是個糟糕的譯名,與內容的聯絡不能讓人一眼看出,反而像恐怖片,這導致它在國內的知名度較低。

從核心而言,它與《放牛班的春天》是同一類,但又更深層一些,視角從小孩子轉移到了名校高中生。

在名校的學生們性格各異,又共同被這所嚴肅,古樸,厚重的學校束縛著。在這裡所有的人都告訴他們,成功,成為精英,這是你唯一應該做的。

沒有人在乎你想做什麼,只知道你應該做什麼。

你應該去當律師,當醫生,當法官,成為功成名就的代名詞。

新到來的基廷老師打破了這一切。

出身於這所名校,畢業於劍橋的他,是這個學校模式化生產的最好例子。

按理說他應該傳授他的經驗,讓學生們複製他的成功之路,但他並不這麼做。

一反嚴格的書本教學,他把學生帶到校史樓看那些過去的人們,讓學生們撕掉厚重的書本,讓他們在院子裡反覆轉圈。像玩鬧一樣的上課。

我那時不明白他的所作所為,電影中的許多鏡頭安排完全不能理解,反覆回閃的鏡頭,低吟的話語,灑滿陽光的院子裡被指揮著反覆轉圈的學生,這些都讓人一頭霧水。

現在再看,我好像有一些明白了。

有那麼一個人,是這個制度的叛逆者,或者說啟蒙者。

看著過去的老照片,你會不會感受到死亡的存在?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歸期,在那時你會不會後悔自己這一生始終沒能有勇氣,或者沒機會做一些事情?那些過去的人們曾經都是今天的我們,他們是不是曾經有機會成就不凡?

你信奉的教條,你崇拜的人物,都是你所想象的那麼牢不可破?都是人憑什麼他被你看得高人一等?

當你被人指揮在院子裡轉圈時,你有沒有思考過自己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自己一定要按照他說的做?為什麼你不能有別的走法?為什麼別的走法不會更好?你試過嗎?

觀影系列——《死亡詩社》

基汀老師的問題,過了四年我才略微明白。

我們被人為地安排進了一套模式,按照流水線方法制造出來,接受相同的教育,思想,你只能這樣想,你不能那樣想。這樣的事例無處不在,閱讀理解有唯一的答案,作文有套路,數學可以套題型。這樣的方法,讓我們在考場上無往不勝。

可是朋友,只有考試這樣,世界從沒有這麼想。

我小時候有一些朋友,他們成績不算好但很有趣,我的父母勒令我和他們離遠一點,我不明白,卻照做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不能和成績不好的人一起玩的想法。

現在想起來,我很慚愧,也很生氣,憑什麼?他們都是很好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可以說出很有趣的話,憑什麼要因為一串分數就全盤否定?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為什麼要按照一個標準去評價所有人?有人善解人意,有人活潑可愛,有人喜歡化妝,有人熱愛運動,有人擅長寫作,有人喜歡數理,我們本就不一樣。

可是我們的成長好像只有一條路。(倒不如說大部分父母能提供的只有一條路)

我知道我們沒有別的路可以走,但怎麼去走這條路也很重要。我們的篩選讓那些沒能跟上步伐的孩子一無是處,他們做錯了什麼?不會讀書又不能代表什麼。

十八年,這個世界沒有真正地教我一門課,怎麼去做自己,去成為“人”。

東方與西方文化最明顯的差異就是,我們始終沒有一場真正的文藝復興,缺少對“人”這一事物本身的關心。就連我們的歷史課本上想講人文主義都只能拿孟子墨子舉幾個蒼白的例子,很少有人關心百姓這個群體裡的個體是什麼樣的,他們有什麼渴望與需求,李贄承認下私慾的存在都要被傳統士大夫唾棄,合著人就該六根清靜,實際上統治階級沒有哪個傻子信。

我們永遠追求宏大敘事,基建狂魔的背後是無數工人沒日沒夜的加班加點,我們嘲笑西方工程進度的緩慢,同時也忽視了我們的缺陷。

“當19世紀英國倫敦最貧困的工人想到大英帝國的工業和財富時,依然會驕傲的挺起胸膛。”這句嘲諷的話至今適用。

我明白我們的拼命發展,但我們不能這麼理直氣壯,就這麼隨便地把人當作工具。

你不應該只是那一串分數,你不應該只被一個頭銜困住了一生,你青年時代的象徵不應該只是名校一本二本專科,你更應該是你自己。我們的教育從沒有認為我們是人,,它在人文關懷上的缺失簡直糟糕透頂。(希望我號不會被封)

沒有“人”會一大早起床深夜入睡只為了提高一分幹掉千人,沒有“人”會跑著吃飯連廁所都不敢上只為了多背幾個單詞。

但這就是這片土地上真實發生的故事。

更悲傷的是,我們所受的知識並非為了提升自己,而是幹掉別人。請問,你學習的知識現在還能回憶起多少?

最好的方法就是拿出一張A4紙,你能否徒手畫出那些知識的結構脈絡,我現在唯一還能做到的科目就是歷史,可這也並不是學校帶給我的,而是我從小就喜歡歷史,假如把這三年上歷史課的時間拿來給我看書,不會比現在差。

我估計除非是真心喜歡某門科目,否則大部分人這會已經清檔了。

你三年的努力,在幾張考卷落地後,付之一炬。

這不是教育,這是大逃殺。

我們現在談起高中,都是懷念而不想回去。

沒有人喜歡當機器,要為了自己沒有寫題的時間而愧疚,要為了課間和朋友聊天的時間而愧疚。直到現在,我一旦沒有學習,就會有愧疚心,哪怕我並不是在玩,而是畫畫,寫作,做我喜歡的事,我依然愧疚。我已經被應試異化到了不學習就會感到慚愧的地步。

這不是人的模樣。

我們進入大學,本質上只是延緩我們進入社會工作的時間,緩解就業壓力,而非讓我們學習更多知識。你過了四六級,那麼你能流利交流嗎?你考了很多證書,是否真的掌握了相應的技能呢?要明確你想得到的是本事而不是榮譽。你所有的校內榮譽在工作後全部報廢,但你的能力不會,資本家要的是你的生產能力而不是證書。

我沒有失去什麼,因為我本就沒有得到任何東西。我多希望我的少年時光能廣泛的學習那些知識,天文地理歷史物理化學機械建築音樂美術,我不希望它們是蒼白的題目,我多希望它們是生動的記憶,讓我找到我的熱愛。我多希望教育是有人告訴我為什麼我會有愛,為什麼我會願意無償的去幫助他人,為什麼我們需要信仰,為什麼我們要追求人人平等,讓我知道什麼才是“人”,而不是堆得比人要高的考卷和上萬人的排名。

我多希望,我熱愛的,是我的生活。

幾百年前的康德早就認識到了:人非工具。

可是幾百年後的我們,還是這樣。

有人可能覺得不屑,你說了這麼多,有什麼用,搞不好你最後月薪三千,都養不活自己。

是的,我想這麼多一點用都沒有。

但依然要想。你的時間裡必須有一段是暫停一切,看看你自己,看看你自己的心。

只有這樣你才可能找到一些新的道路。

在電影裡,基汀老師蹲在地上,對圍著他的學生們笑著說:

“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因為它好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

沒錯,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

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我們的生命裡,一定要有passion的存在。

或者說,passion應該貫穿於你的生命。

你要明瞭自己每個早晨醒來,是為了什麼,那個唯一的存在就是你的passion。

當我,在樹梢光影間晨誦,默唸出“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我感受到了快樂。

當我,在路上行走看見落日餘暉,我感受到了黃昏的蒼茫無上。

當我,望見遙遠的皓月,我知道,在這片天空外還有浩瀚的星海,我只是卑渺的存在。

人生來沒有意義,那就去找意義。

我開始嘗試克服那些被人為異化的心態,我相信人的可能,我期待每一個人的未來。一天改不了,改一年,一年改不了,改一輩子。

只要你還願意走,我就會來拉你一把。

只要你願意。

我希望每一個人都幸福。

但幸福不應該只有一種方式。

我不認為誰就一定會成功,誰就一定會失敗。以命換錢的年入百萬就一定比老婆孩子熱炕頭更成功?坐飛機到海灣度假看到的風景就一定勝過黃昏之際老家門口盛開的茉莉?

城市高樓大廈是很好,可是我的麥子熟了。

鋼筋混泥土與散熱玻璃的組合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可我更喜歡風拂麥浪和海風掀起白帆的模樣。

如果你能看到這裡,我很高興也很不安,這應該耗費了你不少時間。

沒有一個時代的變革不是從思想的號角吹響開始,而先鋒隊往往是青年,倡導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

一百年前正是青年帶頭才有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沒有抗爭就沒有新生,一切妥協都只是坐以待斃。制度都是人為的,既然是人為,那麼就一定可破。

希望你能有所思考,放下筆,看看窗外的藍天,落葉,秋風,思考你所處的位置,思考你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我還沒有徹底失望我們的教育,但我每看到學生與家長的焦慮時,就覺得無可奈何。這條路的盡頭在哪呢?我們都需要一個答案。

我們的下一代人是更好,還是更糟?

這取決於我們。

現在回看《死亡詩社》這部電影,我意外地發現它是1989年6月9日發行的。

命運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無數學子結束自己應試教育的那一天。他們有沒有獲得新生呢?還是陷入了更大的茫然?

電影最後,尼爾戴著自己唯一一部戲劇的頭冠自殺時,我哭了。他的理想還是沒實現,就為了他爹媽希望的該死的哈佛,該死的律師,該死的地位。

全世界都一個逼樣,這是我那時候的真實想法。

到今天,我明白了為什麼這部電影在教育史上有如此高的地位,它探討的還是那個古老話題,人是為什麼而活著的?

基汀老師對尼爾的引導一直是一個爭議點,沒有他的引導,尼爾不會死,所以他做錯了嗎?

我不知道。

很多問題,本就沒有唯一的答案。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

我希望活得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全都擊潰。。。

以免在我生命終結時,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觀影系列——《死亡詩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