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有關兵馬俑的美文欣賞:聆聽大秦帝國雄兵的回聲

由 新零售知識見聞 發表于 動漫2021-05-25
簡介二號坑是秦俑坑中的精華,呈曲尺形,東西長124米,南北寬98米,總面積6000平米,這裡已經出土的武士俑900餘件,駕車陶馬350餘匹,騎兵鞍馬116匹,木質戰車89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

迴音是什麼意思

第一範文網:作品大氣恢弘,戰旗獵獵,以雄渾的筆法寫出了秦國雄兵車琳琳馬蕭蕭的高昂的戰鬥氣勢,展現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文化,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聆聽大秦帝國雄兵的回聲》。

沐浴著紫氣東來的祥瑞,我從威海日夜兼程趕到西安,在秦兵馬俑博物館裡,見到了楊高建先生。當年十八歲的他,與同村三位村民在打井,透過堅硬的紅土,挖出燒焦的黑圓木,以及陶俑碎片、俑頭。再挖,又挖出了青銅弩機、成捆的銅箭頭和大秦磚。年輕的楊高建趕緊回村告訴村支書楊建成,他們一起把挖掘出來的東西送到幾十裡外的縣文化館,就這樣,世界上第八大奇蹟秦始皇兵馬俑“破土而生”。

秦兵馬俑是三軍集結,待命出征的宏大場景塑造,再現秦王朝“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的強大軍事力量。

在楊先生的指引下,我們首先來到兵馬俑一號坑。一號坑為東西走向的長方形坑,長230米,寬62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坑東西兩端有長廊,南北兩側各有一邊廊,中間為九條東西向的過洞,過洞之間都是以夯土牆間隔的。

我驚訝夯土的堅固。楊先生說,夯土是利用重物打壓,將泥土裡的空氣去除,使泥土變得更結實。我國早在殷商時代就有成熟的夯土技術,歷史上的古建築、城牆、墓葬都是使用大量夯土牆的。

一號坑裡有6000多個兵馬俑,古代“俑”的本意是人殉。殷商奴隸制時期,盛行人殉喪葬制度,在河南安陽殷墟工陵區內十幾座大墓中,有生殉、殺殉的多達五千人。周王朝時期,周禮的誕生和推行,使人殉現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是並未得到根絕。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社會動亂,雖有石俑、木俑、陶俑相繼出現,但是人殉復燃得首當其衝。公元前384年,秦獻公為了富國強兵,宣佈“止從死”,徹底廢除了人殉制度。秦朝兵馬俑是以俑代替人殉的一個劃時代的典型,它終結了我國上千年人殉陋習。

一號坑是步兵、步兵聯合編隊的方陣。東端三列為前鋒,西端有一列面朝西,為後衛。兩邊各一列分別面向南,北為左右翼。中間面東的武士俑和車馬步兵縱隊,是軍隊的主體。

坑的最前端有三列不穿鎧甲的輕裝步兵俑,為前鋒部隊,成一字形橫隊排列,每排68件,一共204件。這些兵馬俑腿扎行縢,手持強弓金弩,免盔束髮。在前鋒部隊的身後,排列著步兵和駟馬戰車相間的38路縱隊,身穿鎧甲,脛縛護腿,手持矛、戈、戟等長兵器和少量弓弩,他們是重灌的甲士。坑南北邊沿,分別有一排武士俑,為軍陣左右側翼,防止敵軍“旁敲側擊”。軍陣最後端,有一列與大軍背對而立的武士縱隊,這是防禦敵人從背後偷襲的。

凝望著這個組織嚴密、固若金湯的軍隊編列,我的思緒飄向七雄爭霸、兵禍連年的戰國末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和連年的戰爭,不僅使人民群眾陷入水深火熱的災難裡,還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力。由於各諸侯國之間敵對以及各自為政所形成的文字、貨幣等不統一,嚴重阻礙了文化交融和商品發展。這種割據混亂造成的巨大災難,中華大地已無法承載,止息干戈、休養生息、安居樂業,是眾望所歸。因商鞅變法而迅速崛起的秦國,在秦昭王採取謀臣范雎“遠交近政”的策略下,破壞了六國的“合縱”,使得六國勢力次第削弱,逐漸失去了與秦國抗衡的力量。

公元前238年,秦昭王的孫子、秦孝文王的兒子嬴政滿22歲,在蘄年宮舉行加冕禮後開始親政,這便是秦始皇。他以快刀斬亂麻、果斷利落地清除呂不韋、嫪毐等勢力,把軍政大權抓在手,開始施展抱負。

“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公元236年,秦始皇利用六世積攢的豐厚家業,拉開大規模統一戰爭,這場刀槍鏘鳴,鐵馬腥風的廝殺,讓六國的疆土都在秦軍的鐵蹄下顫慄。僅僅十年間,多少王公貴胄淪為階下囚,無數英雄壯士血染戰袍。銳不可當的秦軍,用氣吞山河、萬里如虎的威風,將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統統消滅。從此中華大地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的大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的國家。

走吧!楊先生把我拉回遊覽觀光的現實裡,緊跟他的腳步,我們來到二號坑。二號坑是秦俑坑中的精華,呈曲尺形,東西長124米,南北寬98米,總面積6000平米,這裡已經出土的武士俑900餘件,駕車陶馬350餘匹,騎兵鞍馬116匹,木質戰車89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

二號坑內佈局是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位於曲形陣最前端,約160個穿鎧甲重灌的跪射俑分成8路縱隊居於陣心,外圍則有170個身穿戰袍輕裝的立射俑環作陣表,這樣結構組合臨敵時,可以迭次交換,輪番射擊,形成矢如雨注的情勢。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中間有160個蹲跪式兵俑。第二單元位於曲形陣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8乘8的方陣。車前駕是陶馬4匹,車後一字排開3個兵俑,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外兩個手持長柄兵器在車左右。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的長方形陣,共分三列。每匹馬的前面,每輛車的後面,都有步兵俑,8~36個不等。第四單元位於曲形陣左側,由108個騎兵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拍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二號坑其實就是騎兵、戰車、步兵以及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嚴整有序,威風凜凜,在坑內形成雄偉壯觀的軍陣。

楊先生介紹道,這裡所有的兵馬俑沒有相同的模樣,據說是根據秦軍部隊的真人,從五官到身高,從衣服到鞋子,甚至鬢角的髮絲,都是嚴格模擬出來的。這簡直太偉大了!我由衷地讚歎。

隨著人流的攢動,我們漫步進入二號坑陳列大廳,這個大廳有1。7萬平方米,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在這裡我觀賞到秦陵二銅車馬,這是一種帶有蓬蓋的豪華車,由3462個鑄件組成,兩乘車加在一起有5000多個零部件。令人拍手叫絕的是,所有零件都是一次性鑄造成型,這樣的技術和難度,不要說在2220xx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發達、裝置齊全的現代也並非易事。銅馬銅俑逼真的神態,令當代工程師們望塵莫及。馬脖下根根細如髮絲的纓絡,其工藝至今無人能解。

帶著無比敬仰的心情,我們來到三號坑。三號坑呈凹字形,面積520平方米,由南北廂房和車馬房組成。在三號坑內,僅出土彩繪戰車一乘,陶武士俑68件,青銅兵器35件。坑內的步兵鎧甲俑不作戰鬥隊形排列,而是儀衛的列隊,兩兩相對,夾道佇列,從佈局來看,應為一、二號坑的指揮部。但也有學者認為,三號坑是軍祭的場所,因為古人打仗前都要祈禱,並且在北廂正廳內發現了殘鹿角一件,動物朽骨一堆,這些爭議為三號坑增添了撲朔迷離。

楊先生告訴我,三號坑在挖掘的時候,沒有發現被項羽大火焚燒過的痕跡,出土的陶俑色澤鮮豔,人物栩栩如生。專家們推斷,這些兵馬俑從面板到服飾,應該都是彩繪的,只是現在的技術不足以再開發,因此全面停止挖掘工作。那麼,今天我所見的只是大秦冰山一角,以後說不定會有四號坑、五號坑的出現,到那時大秦文化才能大白於天下。

走出秦兵馬俑博物館,我久久不願離開,我分明看到大秦帝國的雄兵,跨過歷史層層的頁碼,從千年山魂裡走出來。我的心無處安放,只能沉醉在這千年雄壯的兵馬俑裡,聆聽歷史的回聲。

公眾號:紅羅山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