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水庫移民“移”出幸福新生活

由 魅力安寧 發表于 舞蹈2021-06-08
簡介為了完成這項工作,幫助支援國家建設的移民重建美好家園,安寧市成立了工作小組,按照“搬得走、留得住、富起來、受歡迎”的安置方針,先後對8個鄉鎮進行了實地查勘,優選了18個水源條件好、生活便利、地勢平坦等條件較好的集中安置點和11個分散安置點,

雲南祿勸笛腳舞怎麼跳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水庫移民“移”出幸福新生活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水庫移民“移”出幸福新生活

常言道:“鄉音難改,故土難離。”然而,掌鳩河畔有那麼一群人,他們為了支援國家建設,不得不離開世代生活的家園,異地安家,開創新路。

1999年12月30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安寧雲盤山移民安置點禮炮轟鳴,正式拉開了昆明掌鳩河引水供水工程移民安置工作序幕。掌鳩河引水供水工程是事關昆明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1。1萬餘人的移民安置工作是順利完成工程的基礎和前提,其中6600人安置到安寧市,佔比56%。為了完成這項工作,幫助支援國家建設的移民重建美好家園,安寧市成立了工作小組,按照“搬得走、留得住、富起來、受歡迎”的安置方針,先後對8個鄉鎮進行了實地查勘,優選了18個水源條件好、生活便利、地勢平坦等條件較好的集中安置點和11個分散安置點,同時制定了《掌鳩河引水供水工程安寧市移民安置方案和初步實施計劃》。

小家匯大家,兩地情一家親

從1999年3月到搬家前一天,時任祿勸縣撒營盤鄉幸丘村小組長的劉義先後四次帶領村民代表到易地搬遷選址點檢視,帶著責任,帶著村民的囑託,村前屋後、一磚一瓦劉義看的很仔細,“位場很好,磚打的也實,房子蓋的很牢……”回去後,劉義就開始動員村民們開始移民搬遷。

2001年1月5日這天,對於祿勸縣撒營盤鄉幸丘村異地搬遷的村民來講,是一個最為激動的日子,同時也是一個最為糾結、最難捨難離的日子。激動是早就聽說安寧地肥礦富,搬到安寧,土坯房就要變成大磚房。糾結的是離開維繫生存的故土有點難捨,要適應新的城市生活還得慢慢來。對移民來講,這是一個喜憂參半的人生轉折。

早上7點30分,六十餘輛軍用卡車和各式各樣的的小貨車、拖拉機、班車載著村民們浩浩蕩蕩駛向安寧,駛向了新的希望。

分地已啟動了好幾天,但八街街道辦事處摩所營村向陽村公房內還是人頭攢動,從搬遷安置分田地正式啟動後,每天都有村民杵在那裡一動不動。確實,對於移民有地就有了生活的念想,而對於當地村民來說,分地分的是自家的利益。負責與當地村民分攤土地的劉義至今感慨“當地百姓真兄弟,那麼好的田地,說分給我們就分給我們了,不難想象他們也做出了很大的犧牲吶。”

2002年3月10日,爆竹聲聲、短笛悠悠,在歡歌笑語中,移民阿哥李啟劍將八街鳳儀村的姑娘蘇紅萍娶回了家。李啟劍也成為了祿勸移民中第一位與土生土長的安寧小阿妹成親的阿哥,在他簡樸而不失隆重的婚禮上,搭青棚、跳跌腳舞、對山歌、喝雞蛋酒……讓人感受到雖遠離故土,但鄉俗、鄉情的不變。

幾經周折,我們尋訪到八街龍鳳村移民李啟劍。當年,作為首位與當地群眾聯姻的移民,我市媒體進行了宣傳報道,《安寧報》上曾用一個整版圖文並茂報道過這一訊息。

20年過去了,李啟劍臉上少了青澀,多了一些沉穩與滄桑。拿著報紙,李啟劍細細端詳著十九年前的自己,“跟以前不一樣了,但日子越來越好了”,結婚以後,李啟劍一家一改靠山吃山的生產模式,在安寧市政府的號召下種起了短、頻、快的大棚蔬菜,加上養殖收入,家庭慢慢殷實起來。“剛嫁過來時候,只有政府分的70多平矮房,透過這些年的努力,我們又加了層,還買了車,生活過得好著哩。”說起這幾年的生活蘇紅萍眼中滿足感油然而生。不大的院子中,幾顆別緻的花草,兩側新蓋的耳房和一棟三層小樓被鋥亮的瓷磚包裹的已完全看不出房屋原貌,這哪是安置房,活脫脫一棟大別墅,這無一不顯示生活的美好。

高山水土不養人,異地搬遷脫了貧

回想起剛搬過來時的日子,向陽村村民付偉感慨萬千。時過境遷,當年21歲的年輕小夥,眼角邊已爬上了絲絲皺紋,說起搬遷,付偉的思緒一下回到了20年前,“在祿勸,我家住山上,平時就種包穀和烤煙,但包穀、烤煙生長週期長,靠天吃飯有風險,水庫邊氣候變化無常,一下冰雹一年就白乾了。”那些年,村子交通閉塞,年輕人喜歡趕集,到小集鎮上總要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半天山路……“那時候年輕,對新的地方有更多的憧憬。”付偉一家成為了本村第一批搬遷入住安寧向陽村的村民。

2000年,剛搬到安寧,根據安置政策付偉一家享受到了一層小平房,5畝肥田,20畝林地。付偉抬起鋤頭重操舊業種起了包穀和烤煙,隨著結婚生子,日子也過的平穩。“政府想的很周全,不僅為我們解決了溫飽,還想著帶我們一起奔小康。”2008年,當地政府為移民組織了種養殖培訓、就業培訓等,村民家家種起大棚蔬菜、花卉等。六七年間,人均收入達到了14000餘元,比之前翻了整整一倍多。透過培訓付偉順利進入八街幼兒園工作,將土地流轉承包出去,愛人在家門口開了個小超市,家門口的營生紅紅火火。“今年政府還花45萬專門給我們打了民族小廣場,過火把節那天可熱鬧了,遠近幾個村的彝家兄妹都過來了。還有新修的變電站,徹底解決了我們附近三個村生產生活、灌溉排澇、用電問題……”訴說著新的變化,付偉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深諳此理的安寧移民後扶辦,在充分了解移民意願和需求後,透過生產扶持專案、勞動力技能培訓、職業教育專案這“三駕馬車”集中發力,切實提升了水庫移民的致富本領,拓寬他們的致富門路。現在一改以前在祿勸老家種地靠天、吃水靠挑、交通靠走的生活,移民找工作的機會多,收入也多了。走訪中,筆者得知大部分移民有的從事花卉苗木、果蔬種植,有的從事規模養殖,有的則在市區及城郊開小賣部、小飯館,在周邊建設工地、工礦企業打工,家庭收入相對穩定。“政府正扶持我們村打造一個民族特色服裝加工廠,以後農村婦女在家門口就可以賺錢”,“以前在庫區,討個老婆都不容易。現在,我們這裡交通方便、環境優美,每家每戶的經濟條件都不錯,姑娘們都特別喜歡我們村的小夥子。”摩所營村黨總支向陽村黨支部書記楊國忠自豪地說道。

為國家建設“挪窩”,他鄉過上好日子

有了新家,移民最關心的是直補資金髮放是否落到實處。據安寧市庫區移民後扶辦主任沈曉榮介紹,2006年第三季度至2018年第四季度,透過昆明市財政局昆明市移民開發局下撥到我市後期扶持直補到人資金共計5314。203萬元,已兌現6069。39萬元(其中安寧市級承擔755。187萬元)。資金透過農村信用社,發放到直補人員本人的存摺上。後期扶持直補到人資金的發放,有效解決了移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為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和移民群眾致富奔小康夯實了基礎。此外,財政、農業、民政、教育、衛生、民宗和新農辦等部門的多渠道資金投入及整合,進一步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為移民群眾發家致富奔小康夯實了基礎。截至2018年12月,全市水庫移民人均純收入14827元,較2008年的5563元增加了9264元。

“開始搬過來時,心裡還不踏實,怕生活無著落。”今年76歲的老人付自光曾在祿勸雲龍水庫邊住了半個多世紀,2002年搬到安寧和興村時,他感到憂心忡忡,擔心住不習慣、吃不好,還擔憂養老問題……如今看來,這些擔心完全多餘,付自光在八街街道中所村和興村小組安家落戶,小樓房、小汽車、大彩電、摩托車一應俱全,兒子經營的農家樂有聲有色,一家6口人生活滋潤、幸福美滿。看著如今搬來的鄉親們家家不愁吃穿,付自光真希望多享受幾年這樣的好時光。

2006年至2018年12月31日止,按照後扶專案工程建設管理相關規範及要求,安寧市累計開展場地硬化、村間道路、飲水管網、抽水泵站、蓄水池建設,修建排洪溝及灌溉溝渠、新建文化活動室、公廁、垃圾房、停車場、村公房等完成後期扶持專案建設112件。昆明、安寧兩級總投資6490。05萬元,完成移民新村美麗家園建設專案1件,總投資410萬元,採取重點移民新村打造、重點產業專案扶持等有效措施,讓庫區移民逐步過上了好日子。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水庫移民“移”出幸福新生活

晚飯後出門到文化活動廣場散步的付自光,總喜歡高聲唱上幾句自編的小曲兒:“祿勸老家麼山旮旯,七溝八梁一面坡,出門上山總爬坡,一天能挑三擔水……如今到了和興村,吃飯睡覺就是香,水龍頭一擰嘩啦啦,水通電通路也通……摩托彩電小轎車,感謝政府感謝黨,帶來今天好生活!”

付自光的小曲兒,是每一名水庫移民的心聲,唱出了移民新村的幸福生活,更唱出了他們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水庫移民“移”出幸福新生活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水庫移民“移”出幸福新生活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水庫移民“移”出幸福新生活

紅色華誕70週年

National Da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水庫移民“移”出幸福新生活

(耿堯敏/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