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嘉陵江文化的核心在閬中,巴賨文化是其文脈之源

由 閬中民俗薈 發表于 舞蹈2021-06-10
簡介綜上所述,巴賨文化是閬中文脈的主題定位,是閬中產生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源頭,是新時期閬中實現文旅融合高階區域化發展的黃金軟實力和市場核心競爭力,必須加強和推動對巴賨文化的深入研究,精細發掘,科學合理利用,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與傳播,使

巴渝舞是哪裡的

嘉陵江文化的核心在閬中,巴賨文化是其文脈之源

侯小平 敬 健 /文

導語:上世紀中後期,一些知名的巴蜀文史大家相繼提出了巴賨文化的概念,在巴文化區的達州、廣安、巴中和重慶市等地,巴賨文化受到學界的普遍重視,達州、廣安、巴中等市把巴賨文化的深入研究與開發利用,列入了本市的重要文旅資源,並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

但長期以來,巴賨文化在閬中文化界一直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這與閬中進入後5A的文旅市場轉型升級的新時期很不相適應。筆者經過近20年的潛心鑽研和艱辛探索,初步形成了閬中文脈及巴賨主題文化核心內涵的新論點,期望以此推動巴賨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發掘,為閬中文化旅遊轉型升級提供更多的優質資源。

1巴賨文化的定義

賨人是秦漢以前生活在以閬中為核心的嘉陵江中下游流域的土著民族,春秋以前稱為板楯蠻,秦漢時期稱為賨人,這些史實載於各類歷史典籍之中。《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板楯蠻夷者,秦昭襄王時有一白虎,常從群虎數遊秦,蜀、巴、漢之境,傷害千餘人(歷史真相是巴人廩君蠻在川東起義)。

昭王乃重募國中有能殺虎者,賞邑萬家,金百鎰。時有巴郡閬中夷人(板楯蠻夷),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樓射殺白虎(實指板楯蠻夷鎮壓了廩君蠻夷的起義)。昭王嘉之,而以其夷人,不欲加封,乃刻石盟要,……盟曰:‘秦犯夷,輸(賠)黃龍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鍾。’夷人安之。至高祖為漢王,發夷人還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還巴中(閬中),復其渠帥(範目)羅、樸、昝、鄂、度、夕、龔七姓,不輸租賦,餘戶乃歲入賨錢口四十。世號為板楯蠻夷”。

嘉陵江文化的核心在閬中,巴賨文化是其文脈之源

成都漿洗街出土文物-賨人陶俑

《華陽國志·巴志》載:“閬中有渝水,賨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初為漢先鋒,銳氣喜舞,數陷陣,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乃命樂人習之,所謂巴渝舞也。……漢興,高祖因復之(遵循秦昭襄王與板楯蠻刻石為盟的舊例),專以射白虎為事,戶歲出賨錢口四十,故世號‘白虎復夷’,一曰板楯蠻,今所謂‘弜頭虎子’者也”。東漢楊雄《蜀地賦》載:“東(指西蜀東面以閬中為核心的巴地)有巴賨,綿亙百濮”。《漢書》、《晉書》、《隋書》等正史典對賨人祖居閬中都有大致相同的記載,不再列出。

賨人是華胥、伏羲的宗親裔族,他們創造的土著文化,史家稱為巴賨文化,是巴文化細分的次區域文化,具有悠久獨立的始源。這個次區域文化的範圍大致包括閬中、重慶、三峽地區、川東北、川北和陝西漢中以及甘肅隴東南等地區。

巴賨文化是巴蜀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馮時先生、譚繼和先生、林向先生、童恩正先生、鄧少琴先生、徐南洲先生、段渝先生等國內當代著名中華文史大家和巴蜀文史大家一致指出,閬中是四川北部的古文明中心,這個中心區域就是土著賨人板楯蠻的祖居之地。

譚繼和先生在《中國古天文聖地閬中》(吉林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一書中指出,從閬中發現了華胥夢的大量口傳故事和史料,說明閬中是華胥夢文化產生的腹心地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保留文明源頭史故事的文明源頭標誌地典型之一。

巴文化是其中一支地域文化,是中華文明中具有獨立始源、富有地方特色,並融入中原文化的一枝奇葩。閬中是土著巴學的中心(這個土著巴學的實質就是由土著賨人創立的巴賨文化)。

鄧少琴先生在《巴史三探》一文中據引《後漢書·南蠻傳》指出,分佈於巴地各處的板楯蠻賨人,椎髻,虎皮衣楯,便弩射,是板楯蠻的部族形象,並演變成巴人各族的習俗。

童恩正先生在《古代的巴蜀》(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出版)一書中指出,賨是川東一種古老的土著部族,賨就是板楯蠻。

林向先生在《四川盆地巴文化的探索》一文中指出,宣漢羅家壩出土的巴文化遺物(四川盆地出土的巴文化最大的遺址區)以前認為是巴文化遺址,確切講應屬於“巴文化”中的“賨文化”,(重慶雲陽)李家壩遺址也與賨、彭有關。

段渝先生在《板楯蠻與巴文化及相關問題》一文中指出,板楯蠻在一些文獻中又稱為賨人,是世居川東地區的土著民族之一,本由使用木盾得名,後遂成為族稱。板楯蠻分佈甚廣,包括整個川東地區,北及漢中東部之南,都是板楯蠻的活躍出沒之地。

諸書記載說明,板楯蠻不僅是構成川東巴地,而且也是構成川東巴國各族中分佈最廣的主要民族之一。段渝先生對賨人創造的巴賨文化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在同文中指出,板楯蠻的文化對古代巴文化的凝聚、塑造和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概括而論,這些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若干方面:一是巴渝舞的創制,不但對巴文化的傳承,而且對中國文化史有著卓越貢獻,是中國舞蹈史上常論不衰的主題之一;

二是巫鬼崇拜的起源、興起和時空擴充套件,對川東、漢中、峽江以至江漢地區“信巫鬼、重淫祀”傳統風俗的形成產生了極為深刻久遠的影響,是古代長江三峽地區巫文化圈的根源所在(賨人創立的巫文化與賨人創立的古天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

三是以鶡冠子為代表的賨人首開川東道家學術的先河,“巴蜀事道,尤重老子之術”緣此而興,是漢末張修自稱“米師”,在川東和漢中地區傳播以老子之術為核心的五斗米道的淵源所在(鶡冠子對古天文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四是作為以“巴有將”(以範目為代表的巴將所具有的‘天性勁勇、恩信方略、敢為人先’的品質)為表徵的川東性格特點的主要塑造者,板楯蠻對巴文化傳統的凝成和傳承貢獻尤為突出。

2巴賨文化的核心內涵

巴賨文化在數千年的傳承過程中,又涵化出閬中厚重豐富多樣的歷史文化,巴賨文化是閬中文脈的主題文化,主要依據有四大本質內涵,一歷史文獻記載列舉(主要史實載於《尚書》、《左傳》、《呂氏春秋》、《史記》、《淮南子》、《漢書》、《晉書》、《華陽國志》、《三國志》、《隋書》、《唐書》、《宋書》、《路史》、《輿地紀勝》、《四川通志》、《地方誌》等):華胥在閬中渝水之渚孕育伏羲,伏羲稱太暤而為巴人即巴賨板楯蠻的始祖。

在華夏文明史發展的各個重大節點,都有賨人的參與,而且載入史冊,如:古史傳說時代華夏三大集團的融合過程,賨人功不可沒;賨人是大禹治水的生力軍;周武王伐紂,賨人吹律聽音,以律定歷,擇定武王伐紂的吉日,充當虎賁先鋒,前歌後舞,一舉破敵,永載史冊;

先秦時期,巴賨聖賢鶡冠子,第一次作出了北斗執行表明四季更替指示農事的重大貢獻;戰國時期,閬中賨人助秦國平定廩君蠻叛亂,秦王與賨人刻石為盟,傳為千古歷史佳話;秦漢之際,閬中賨人大首領範目擔任漢先鋒,率七姓族人暗渡陳倉,平定三秦,成為大漢王朝的開國先鋒,史稱“亡秦範三侯”;

西漢初,閬中賨人後裔落下閎創制渾天儀,制定太初曆而成為華夏“天星”;三國蜀漢及晉朝,賨人是諸葛亮、張飛所依靠的生力軍,賨兵隊、彭排兵、九連駑士的傳奇故事載入史冊;唐宋時期,賨人仍然是包括閬中在內的嘉陵江流域川東北地區和峽江區域的重要民族,當時稱為僚人,他們完整的保留傳承了賨人的習俗,巴謳調被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劉禹錫改編成唐詩新詞“竹枝詞”;

宋代,包括閬中在內的巴賨文化區域仍然是古天文河洛易學的核心盛傳區;明清時期,巴賨文化的遺風仍然是閬中文脈的主要內涵;新時期,巴賨文化及巴賨民俗藝術風情是閬中產生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的源頭。

賨人在創造巴賨文化的過程中,凝聚成了

“引領天地、博大雄健、智慧勤勞、忠信仁愛、包容和合、敢為人先”

的偉大文化人格,成為巴蜀文化人格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傳統文化偉大文化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巴賨文化人格不斷涵化出閬中各個歷史時期眾多傑出歷史人物和俊彥人傑,構成了閬中歷史文化厚重豐富的多彩側面。因此,巴賨文化成為了閬中文脈的源頭。

嘉陵江文化的核心在閬中,巴賨文化是其文脈之源

賨人雕塑

二出土歷史文物和重大文化遺蹟、遺址列舉:靈山考古的重大發現,約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專家初步確定屬於區別於中原文化的地域文化文物,也就是巴賨文化的文物;彭城壩商周巴賨文化“彭城遺址(省級)”;朱家山商周巴賨文化“坪上遺址(省級)”;水觀大埡冠子山戰國時期巴賨文化遺址;龍王灘臺地戰國時期巴賨文化青龍堡遺址;蘭家壩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省級);白沙壩戰國時期巴賨文化“張儀城遺址”;戰國時期巴子國最後的王都;賨人開創穿越連通漢中關中地區和連通成都的古蜀道、古潛道、彭道、古米倉道。

三賨人創造的文化和社會經濟重大成果列舉:江源文化(華夏祖源)、峽江地區和巴地的巫文化、河洛易學、古天文曆法、閬風文化、道家文化、蠶桑絲綢文化、巴賨民俗文化等;主要社會經濟成果:巴鄉茗貢品茶、清酒、桑椹果酒、唐宋衍生的壓酒、藥醋、張飛牛肉、賨布、巴緞、俞舟(船棺)、竹編漆器等。

四巴賨民俗及民俗藝術風情列舉:重大民俗活動:高禖崇祭、春祭(行春臺禮)、鳥母生殖崇拜(慈鳧聖地)、臘月跳儺、鬧春、北斗崇祭、律管飛灰候氣法、祭蠶神;民俗藝術風情列舉:巴渝舞(武儺巫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巴謳竹枝調(紇那曲,巴渝舞的文舞),嬥歌;閬州情歌(竹枝調的遺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儺戲、儺舞、民間歡喜儺(跳儺,娛人娛神)、道教儺(道蘸巫舞),均屬巴渝舞遺風;

川北花鼓舞、花燈調、車車燈、川北道琴、趕旱船、竹馬馬、牛燈、打錢棍等,均屬巴渝舞遺風;巴相鼓舞及武儺巫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八仙鼓舞(巴謳竹枝調文舞),均屬巴渝舞遺風;川北燈戲(老觀燈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巴渝舞遺風;川北王皮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巴渝舞遺風;春官說春、跳倮倮(巫舞),巴渝舞遺風;渝水船工123小號子(嘉陵江船工號子)等。

3閬中文脈的核心內涵

文脈是一個民族在特定的區域內創造的、文明發展過程中凝聚成的精神財富,也是文明程序中文化和物質的綜合反映,又是該民族生存、繁衍、發展的原動力,巴賨文化是閬中文脈的核心內涵。

閬中文脈的本質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閬中六大山系(大儀山系、仙桂山系、大羅山系、蟠龍山系、方山山系、龍山山系)和一江四河(嘉陵江、東河、構溪河、白溪河、西河)構成了閬中山川地理即山水園林路獨特的整體形勢宗(山川地理整體格局)。由八座山(錦屏山、西嶺環、玉臺山及傘蓋山、蟠龍山、靈山、大象山、敖峰、黃華山)和嘉陵江水環與古城構成獨特的山水城格局,共同形成了閬中具有唯一性的自然生態圈。閬山、閬水、閬城,相因相依,所呈現的“崑崙閬風”和合意象則是居住在閬中區域內巴賨先民對閬中獨特自然生態圈的情感評價,二者相融,構成了閬中文脈的自然生態文化基因;

二是悠久獨立的巴賨文化所涵化衍生的祖源文化、江源文化、巫文化、河洛易學、古天文曆法、閬風文化、道家文化、道教文化、春節文化、絲綢文化、飲食文化、三國文化、科舉文化、紅色文化等厚重多彩的歷史文化側面,由世界五大宗教形成的和諧共生的多元文化,構成了閬中文脈的人文文化基因;

嘉陵江文化的核心在閬中,巴賨文化是其文脈之源

渠縣發現的賨人城壩遺址

三是巴賨重大民俗活動和民俗藝術所傳承展示的古奧詭異、浪漫清新、喜樂美煥的巴賨民俗風情及巴賨先民創造傳承的、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性質的特色美食技藝和傳統名特產品生產技藝,構成了閬中文脈的民俗文化基因。

自然生態文化基因、人文文化基因、民俗文化基因完美耦合,共同構成了閬中文脈的核心內涵,也是閬中文脈的靈魂美態。

文脈保護傳承發展的主客觀條件,地脈決定人脈,地脈即自然生態形成的山川地理整體格局,其生態環衛圈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文脈的保護、傳承與發展,這是文脈保護、傳承、發展的客觀條件。人脈創造文脈,人的社會行為直接影響著文脈保護、傳承、發展與開發利用的結果,這就是文脈保護、傳承、發展與開發利用的主觀條件。

人們所從事的社會活動、各類經濟活動都會直接或間接的推動、促進文脈保護、傳承、發展與開發利用的程序。同時,一切不良的社會經濟活動又會直接或間接的對文脈的保護、傳承和發展與開發利用,造成直接重大的破壞作用。

4巴賨文化在巴蜀文化區域和嘉陵江文化區域的性質與優勢

巴蜀文化區域大致包括四川盆地和峽江區域、重慶市、陝西漢中市、寶雞市、甘肅天水市、隴東南、湖北襄陽、恩施及鄂西等地區,這是文化區域的劃分,而非行政區域的劃分,大量考古出土文物可以為證。

在巴蜀文化的大區域內,有一個神秘的古巴蜀文化(四川北部古文明中心)黃金三角區,這就是成渝閬,即以成都為中心的古蜀文明核心區;以重慶為中心的巴文化核心區(巴蜀文化東部文明中心);以閬中為中心的巴賨文化核心區,這個古巴蜀文化黃金三角區是巴蜀文化最富集的區域中心,處處閃爍著巴蜀文化古奧詭異、奇絕美煥的迷人光斑。黃金三角區內的巴蜀文化相互交融、相互融合、又相互獨立的傳承、傳播與發展,形成了該區域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面貌。

嘉陵江文化的核心在閬中,巴賨文化是其文脈之源

渠縣發現的賨人城壩遺址

閬中位於巴蜀文化黃金三角區的東北部,是古代川北地區的文明中心。巴賨文化是川北文明中心的主題文化,是巴蜀文化及巴文化不可或缺的核心組成部分,並呈現出巴賨文化獨具賨人板楯蠻特色的古奧、博大性質。

巴賨文化是嘉陵江文化的核心內涵。2005年,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和四川省歷史學會主辦、由西華師範大學歷史人文學院承辦的嘉陵江文化研討會在閬中舉行,專家學者一致指出

“嘉陵江文化的核心在閬中”,“嘉陵江文化的特色性質主要體現為巴文化及巴賨文化的特色和性質”。

閬中位於嘉陵江中游,是巴蜀文化黃金三角區東北部的重要節點,在巴蜀文化區域和嘉陵江文化區域的文旅線路,具有承上啟下、不可替代的重大輻射關聯作用。以閬中為核心的巴賨文化是新時期國內外文旅市場推出的“華夏探源之旅”、“大蜀道探秘體驗之旅”、“中華大國之旅”、“巴蜀探秘之旅”、“崑崙閬風探秘之旅”、“巴蜀絲路之路”、“仙道養生休閒之旅”、“三國文化尋蹤體驗之旅”等熱點旅遊線路不可或缺的核心內容,是新時期巴蜀文旅市場關注的熱點。

綜上所述,巴賨文化是閬中文脈的主題定位,是閬中產生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源頭,是新時期閬中實現文旅融合高階區域化發展的黃金軟實力和市場核心競爭力,必須加強和推動對巴賨文化的深入研究,精細發掘,科學合理利用,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與傳播,使巴賨文化真正成為閬中文旅融合的寶貴資源和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