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長袖善舞”:可西漢的宮廷舞蹈,遠不止長袖舞一類

由 修遠求索 發表于 舞蹈2021-06-10
簡介西漢時期的舞蹈,除了盤鼓舞、長袖舞、百戲等舞蹈,巴渝舞、劍舞、干鏚舞、巾舞、拂舞、韝舞、鐸舞均是西漢宮廷中流行的舞種

巴渝舞是宮廷舞嗎

引言:

西漢舞蹈的發展,與道教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探索西漢宮廷舞蹈,從輕柔飄逸的長袖舞、跳躍輕如燕的離地飛騰等等,每一種技術技巧都反映了道家飛昇仙界的觀念,同時表現皇宮貴族間想要死後飛昇求仙的願望。總之,西漢舞蹈種類繁多,舞蹈技術技巧也相對成熟,在先秦基礎上不斷創新。西漢時期的舞蹈,除了盤鼓舞、長袖舞、百戲等舞蹈,巴渝舞、劍舞、干鏚舞、巾舞、拂舞、韝舞、鐸舞均是西漢宮廷中流行的舞種。宮廷舞者們充分利用舞蹈道具、服裝,將舞蹈情感、美感及表現力發揮到極致。

“長袖善舞”:可西漢的宮廷舞蹈,遠不止長袖舞一類

盤鼓舞

在《古文苑》中,張衡《觀舞賦》說:“拊者啾其齊列,般鼓煥以駢羅。”其中宋代的章樵注說:“拊,搏也。搏拊眾聲以合其形列。”班固又作《肩戲》對其進行解說:”啾發投曲,感耳之聲,舞之折盤隨鼓聲而旋轉,故謂之盤鼓。“

啾,意在歌唱吟誦。投曲,意在投和、配合歌曲。也就是說,盤鼓舞是一種既有歌唱又有舞蹈的表演形式。盤鼓舞是西漢最具時代特色的一種舞蹈。整個演出過程是舞蹈與雜技相融合,舞者踏盤、踏鼓,故名為”盤鼓舞“。盤鼓舞的主要特徵是表演者在”盤“跟”鼓“間表演,盤跟鼓的數量不同所以舞蹈名稱有所不同。

“長袖善舞”:可西漢的宮廷舞蹈,遠不止長袖舞一類

有鼓無盤的名為”鼓舞“,七盤二鼓的名為”七盤舞“,六盤二鼓名為”六盤舞“,四盤二鼓名為”四盤舞“。盤鼓舞注重以輕柔和雜技的剛勁相融合,所以整個舞蹈盡顯剛柔並濟、婀娜多姿。

盤鼓舞的藝術特色主要在長袖、腰肢、屣、目四個方面表現出來。揮舞長袖是盤鼓舞突出的特色之一。舞者們均是以輕盈飄逸的舞蹈體態舞長袖於盤中,跟隨音樂節奏一同踏鼓,並完成一系列連貫的動作。翹袖折腰是盤鼓舞突出的特色之二。”折腰“,源於楚國的”小腰秀頸,若鮮卑只。“小腰比喻女子腰肢細小,秀頸形容欣長的頸脖。

《荀子·君道》:”楚莊王好細腰,故朝有餓人。“

“長袖善舞”:可西漢的宮廷舞蹈,遠不止長袖舞一類

楚莊王喜歡細腰的女子,所以宮廷中的女子為了迎合君王的喜好,每個人都非常纖細、苗條。《楚辭·招魂》中記載:”二八齊容,起鄭舞些。“王逸注:”鄭舞,鄭國之舞也。或日:鄭舞,鄭重屈折而舞也。”八對裝扮相同的舞者,一同跳鄭舞,而鄭舞是偏重於展現折腰的技巧。“搦,按也。”也就是彎曲,曲折之意。張衡《舞賦》中寫到:“搦纖腰而互折。”這種舞姿也就是“折腰舞”。

《西京雜記》:“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

從已出土的漢畫像石中舞者的形象均是長裙束腰。可見,西漢時期的舞者,善於運用腰肢,再加

上長袖的舞動,給觀賞者一種舞於仙境,游龍戲鳳的神韻。綜上所述,楚國時期就有“長袖細腰”的舞蹈形態。一直到西漢,舞者們均擅長靈活運用腰肢的柔軟,在舞蹈表演時凸現一種線條美。

“長袖善舞”:可西漢的宮廷舞蹈,遠不止長袖舞一類

其次,盤鼓舞講究“屣”的修飾,傅毅《舞賦》中有關“浮騰”“躡節”“蹈不頓趾”“跗蹋”的描寫,張衡《西京賦》中寫道:“振朱屣於盤樽”,王粲《七釋》中寫道:“安翹足以徐擊”。可見,在盤鼓舞中非常重視腳步動作。與此同時,在整場演出過程中,舞者們注重對於“目”的運用。傅毅《舞賦》中寫道:“眄般鼓則騰清眸。”據上述記載,在盤鼓舞的表演中,眼睛的運用非常重要。舞者們在盤、鼓間舞動之時,需掌握平衡,跳躍舞動,蹈鼓時要求準確且聲音響亮,同時舞姿必須保持優美狀態,為此,需要舞者在表演過程中,目光需集中、敏銳。

百戲

“百戲是雜技、武術、幻術、滑稽表演、音樂演奏、演唱、舞蹈等多種民間技巧的綜合串演。”

《角抵》又名“百戲”,“百戲”在繼承先秦樂舞技巧的同時,有了綜合性發展。漢武帝時期,對外交流頻繁,吸收外來樂舞文化的精華的基礎上,融合加入了音樂、舞蹈、幻術、雜技等多種藝術題材。從單一的武術表演到與其他技藝相融合演出,使“百戲”的內容和形式更為豐富。

“長袖善舞”:可西漢的宮廷舞蹈,遠不止長袖舞一類

西漢時期的“百戲”非常興盛,不僅興於宮廷,在民間廣泛流傳,百戲的規模也越來越壯觀。張衡的《西京賦》中生動形象地描寫了百戲的表演場景:“烏獲扛鼎,都盧尋檀。衝狹燕濯,胸突鍤鋒。跳丸劍之揮霍,走索上而相逢”,“吞刀吐火,雲霧杏冥”。

在強有力節奏的音樂背景下,舞者們扮演不同的人物與獸類在舞臺上表演,融入雜技中的戴竿、走索、吞刀、吐火、扛鼎、舞劍,馬術等等。除此之外,為了使百戲的仙境意味更為突出,專門的創置有雷聲和降大雪的特效,可見百戲規模之壯觀。

《西京賦》還記載了一場著名的演出,名為《東海黃公》,是一場有人物有情節,人虎搏鬥的表演。張衡道:“東海黃公,赤刀粵祝,翼厭白虎,卒不能救,挾邪作蠱,於是不售。”年輕時候的黃公,能夠制服蛇、虎,且會作法,所以本領很大,到了老年,體力衰竭,加上愛飲酒,法術不精。黃公與虎相鬥,結果以人的失敗告終,這對吹噓自己法術的黃公來說,這無疑是一種嘲諷之意。西漢時期各類的藝術題材,含有劇情型別的百戲,表現形式更顯新穎,深受宮廷朝臣和庶民百姓的喜愛。

“長袖善舞”:可西漢的宮廷舞蹈,遠不止長袖舞一類

長袖舞

西漢上承春秋戰國時期的“長袖善舞”,將長袖舞推向新的高峰。長袖舞是舞者們透過延展肢體舞動長袖,手中亦無道具,憑藉舞動長袖的千姿百態抒發思想情感。長袖舞秉承“楚舞”的藝術特徵,到西漢時期發展到“無舞不舞袖”的盛況,廣泛用於宴會、祭祀等重要場合。

“長袖善舞”:可西漢的宮廷舞蹈,遠不止長袖舞一類

長袖舞盛行於西漢宮廷,這與統治者的審美情趣有很大關係,漢高祖劉邦與戚夫人,經常舞楚舞、唱楚歌於後宮,漢成帝之後趙飛燕也是擅長舞蹈之人。顯然,長袖舞是宮廷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舞蹈型別。常常變現為一賓客起舞,背景音樂有擊鼓者、歌唱者、彈奏樂器的人,還有長袖伴舞的舞者,舞者寬衣大袖,在音樂節奏下舞動長袖。

《漢書·楊惲傳》:“家本秦也,能為秦聲。婦,趙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數人,酒後耳熱,仰天拊缶而呼烏烏……是日也,拂衣而喜,奮袖低印,頓足起舞。”

楊惲唱秦歌,夫人吹彈鼓瑟,侍女們也跟著唱歌,酒後,楊惲開心揮舞衣袖,翩然起舞。顯然,東漢的宴樂是在西漢基礎上繼承發展,並生動準確地將西漢宴樂場景完美呈現。

“長袖善舞”:可西漢的宮廷舞蹈,遠不止長袖舞一類

總結

西漢是中國舞蹈形成的一個特別時期。西漢在建立之初,由於秦的暴政,使人民的生活十分辛苦。為了快速恢復和發展經濟,鞏固西漢王朝的統治,劉邦與其賢臣總結秦朝滅亡的歷史經驗,改變了秦朝原有的策略,將黃老學派思想加以改造,實行無為而治的國策,這也成為統治階級的指導思想,以減輕賦稅、徭役、與民休息、緩解階級矛盾、恢復生產力等政策為主,使人們接受政策改變。

“長袖善舞”:可西漢的宮廷舞蹈,遠不止長袖舞一類

西漢日漸強盛的國力與經濟的繁榮,推動中外舞蹈藝術的交流和發展。舞蹈藝術從舞蹈種類、舞蹈服飾、舞蹈風格、舞蹈表現力等方面都達到了歷史的新高度。樂舞的接受度逐漸擴大,西漢舞蹈的影響力從宮廷開始走向民間,由威儀、典雅的儀式走向了日常生活,從單純的樂舞變成雜技、幻術、舞蹈等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場面更具吸引力,成為宮廷與民間、貴族與平民之間同享樂的一種藝術形式。其,獨創新的舞蹈技術技巧,如“翹袖”“折腰”“身輕如燕”“掌中舞”等,這些都反映了在西漢時期,舞蹈技術技巧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