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最不一樣的解讀:當仁不讓於師

由 陌路聽雨2 發表于 舞蹈2021-06-12
簡介”《孟子·公孫丑上》中,曾子說他曾聽老師孔子說過,反省自己覺得理直,“雖千萬人,吾往矣

當仁不讓是什麼意思

文/趙利,趙方濤

最不一樣的解讀: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朱熹《論語集註》曰:“當仁,以仁為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蓋仁者,人所自有而自為之,非有爭也,何遜之有?”朱子將“師”解作“老師”。近乎西哲亞里士多德所謂“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不讓”即“爭”。朱子之所以說“蓋仁者,人所自有而自為之,非有爭也,何遜之有?”大概因為孔子曾說過:“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正是欲蓋彌彰!仁乃陽關大道,而非獨木橋。學生走得,老師也走得,雖千萬人亦可並行不悖。並非學生走了仁道,則老師便無仁道可走。反之亦然。又焉用“爭”哉?

袁枚《隨園詩話·卷五》“蘇州秀才”條下記有:“宋王旦怒試者解‘當仁不讓於師’,‘師’字作‘眾’字解,以為悖古。不知說本賈逵,並非杜撰。”將“師”字作“老師”解,很可能出自後人的望文生義,而賈逵將其解作“眾”,同樣似是而非。凡人皆可與老師並行於仁道,自然也可與眾人並行於仁道。何必不讓於“眾人”哉?

那麼,此“師”字當作何解呢?《論語·先進》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老子·三十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在此兩處,“師”字皆作“軍隊”講。“軍隊”與賈逵所謂“眾”不同,有與之敵對的含義在內,所以才要“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公孫丑上》中,曾子說他曾聽老師孔子說過,反省自己覺得理直,“雖千萬人,吾往矣!”“仁者必有勇”(《論語·憲問》),此兩處正是“當仁不讓於師”的具體表現。然而,無論是面對“三軍”,還是面對“千萬人”堅持仁道,其結果很可能是以身殉道,正如孔子所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論語·述而》(子貢)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孔子)曰:“古之賢人也。”(子貢)曰:“怨乎?”(孔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據《史記·伯夷叔齊列傳》記載,武王載文王木主,以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殺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周滅商後,兩人恥食周粟,最終餓死於首陽山。伯夷、叔齊面對武王的軍隊,冒著生命危險扣馬而諫,也正是“當仁不讓於師”的又一例證。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當仁不讓於師”中的“師”字,當作“軍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