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明明童顏暗裡老,生命功能何曾變?

由 木木至春 發表于 舞蹈2021-06-16
簡介“佛言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佛說,你總算了解了,人世間一切變化無常,生命的變化變遷很快,而且從不停止的

白佛是什麼樣子的花

第三十九章

佛經的問答往往都是一層一層轉進的。佛先用波斯匿王提出問題,《楞嚴經》上。是這樣說的:

明明童顏暗裡老,生命功能何曾變?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齡已從衰老,顏貌何如童子之時?”“世尊。我昔孩孺,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於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發白面皺,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佛言: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

這是很容易懂得;佛就說,那麼你現在的年齡已經很大了,你的像貌和你當小孩的時候比較怎麼樣?波斯匿王就從自己小孩子時候的身體談起。膚,面板。中醫書上叫腠理,指面板的內層這些肌肉。也就是說,面板及其內層的這些肌肉都很光潤,充滿張力、彈性。身體各方面都發展到顛峰。“而今頹齡,迫於衰耄”,現在年齡很大,身體衰老了。“形色怙悴,精神昏昧。”;身體(包括臉部)的形狀與氣,都自然老化而乾枯、憔悴了。精神呢,昏昏沉沉,每天看人也迷迷糊糊的,頭腦也慢慢地“憨憨”(閩南話)啦。頭髮也白了,臉上也打皺啦。“逮將不久”,我看我自己活不了多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那怎麼能和童年的那個時候比啊。

佛說話像法官問話一樣,一層一層逼過來的,他說:“那麼你個形貌相狀總不是一天就老到這個樣子啊!”當然,一般人不是這樣的。不過,最近外國報導,有一個五、六歲女孩子,突然一天當中,就老了好幾年。現在只有十九歲,看來卻已經有五、六十歲那麼老了,這是一個特殊的老化病歷。

明明童顏暗裡老

王言:“世尊。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於此。何以故?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顏貌已老初十年時;三十之年又衰二十;於今六十又過於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

“變化密移”,我們學佛的人要注意了,這是點眼的地方。人的身體變化隨時要注意,不知不覺之間就衰老。我根據修道作功夫的道理經常觀察到,人的衰老往往是這樣走法:平常好好的,一下子就掉下去;掉下去後就慢慢穩住了;然後,隔一段時間,你看到沒有衰老,其實,是不停地漸漸累積起來的,到時候他就老一下,所以要小心。當你精神絕對健旺的時候,要曉得修持。可惜我們一般人學佛打坐,總是等到“莫法度”(閩南語)的時候,才想:“算了,我還是學佛的好。”等到精神一好起來,卻又改變主意:“這個慢慢來,我還是先做一點事情好。”這是很嚴重的問題。“我誠不覺”,說句老實話,我自己都不覺得變化。

“寒暑遷流、漸至於此”我們看到這八個字,時間、氣候的變化,隨時影響你的生命。所以這氣候的變化在中國醫學,就叫做外感。春夏秋冬之間的氣候變化,尤其是風、寒、暑、溼的外感,在你還未知覺時,已侵入到裡面,再加上喜怒哀樂、七情六慾等心理的變化,雙層夾攻,這個生命很快的就過去了。

“何以故”,他說,什麼理由?為什麼呢?“我年三十,雖號年少”,二十歲少年,但是“顏貌已老初十年時”,可是回頭來跟十歲時比,二十歲已經嫌老了。不信的話,請以十歲小孩的眼光來看就知道了。“三十之年又衰二十”,到了我三十歲的時候,回想起來比二十歲又老多了吧!“於今六十又過於二”,現在六十二歲,想退回去變五十歲,這就做不到了。六十二歲回想,如果我現在是五十歲就好,“宛然強壯”還是很有活力。

其實我們的身體,差一年就差得多了。所以我經常跟老友說笑,五十歲的朋友們,一年不見,碰了面會說:“最近好吧?又一年不見了。”一年為期還可以,到五十五,半年不見,要問一次了。算不定半年以內,他就退票了。到了六十的時候,差不多一兩個月要問一次。六十開外,半個月不見,你趕快打聽、打聽。快得很哪!

明明童顏暗裡老,生命功能何曾變?

當然啦,像有一天在路上碰到一位朋友,“嘿!廿年不見,你頭髮那麼黑,好哇!”“啊!染的。”“喔!這樣啊,那你還有希望啊。”既然六十歲還去染頭髮,他當然要抱很大希望啊!但拿心理學來看,卻是多大的悲哀,想要回轉四十幾歲那個樣子,就是逃避心理,想要逃避現實;可是,現實逃避不了的啊!老了就是老了。

“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復令我微細思惟,其變寧唯一紀二紀?實為年變。豈唯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沉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佛言:“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知汝身中有不滅耶?”

這一段文字寫得很細膩,如果以電影手法就很難表演。波斯匿王站在佛前面答完了話,大概沉思了一下,又接著報告下去。

“我見密移”,我的觀念看起來,這個生命綿密的在變化,“雖此殂落”,雖然看著它,一下就掉下去了。“其間流易且限十年”,中間的變化是姑且以十年為單位來算,“若復令我微細思惟”,我現在自己很仔細的思考研究,“其變寧唯一紀二紀”,“一紀”是十二年,這是中國的看法,他說,變化豈以十二年做為一個階段啊!

“實為年變”實際上每一年、每一年都不同喔!任何一個人,一年不見,樣子就變了。“豈唯年變”,他說不對、不對,豈是一年變化,“亦兼月化”,一個月、一個月就不同了,但還不對,“何直月化?兼又日遷”,不也是一個月,天天都有不同。

最後他的結論是“沉思諦觀”仔細想來,“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不能拿天天來計,每一鈔鍾,人都在死亡中,都在變化中。“故知我身終從變滅”,由此看來,我們這個生命,最後它變不動了,不再變化了(我們客氣點不要把它講出來),那當然就停擺了,就好了嗎!它總歸要停擺的。

好了,這佛啊,教化像抓蛇一樣,慢慢的趕,把蛇趕攏來,盤起來了,三個指頭捏那個脖子,三寸,就這麼一捏,佛跟人家辯論,總是用那個方法,一點一點把你勾,勾得沒得後退了,他一拳就來了。

“佛言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佛說,你總算了解了,人世間一切變化無常,生命的變化變遷很快,而且從不停止的。“悟知汝滅”,因此你瞭解,自己總會有一天停擺、死亡。

“亦於滅時,知汝身中有不滅耶”,但是你知不知道,一個人當死的時候,身體裡頭有一個可以不死的東西?本來生命是不一定指這個身體,但是拿活人來講,這個生命的功能,還活在這個身體正面。所以可以拿這個身體做代表。

明明童顏暗裡老,生命功能何曾變?

波斯匿王一聽,這叫做窮人得寶,一定笑得都合不攏嘴來了,不過還是要定下心來,回答佛的問題。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恆河水?”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恆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波斯匿王趕緊合掌致禮,坦白回答佛說:“我實不知”,我實在不知道,最好你給我一點開示,我不死最好了。佛說:“你注意啊,我馬上告訴你,你現在的體內部有一個東西永遠不變,不死的、不老的。”佛接著提出問題:“大王,你幾歲的時候親自看到恆河的水?”

在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建立佛教以前,印度傳統的文化,都是婆羅門教,也就的現在印度教的前身。婆羅門教是拜天的,拜天主,耆婆天是天神、天主之一,天主有很多。

他說,當我三歲媽媽牽著我,帶我走路經過這條河,那個時候三歲時,我第一眼看到,媽媽告訴我這就是恆河。當時,我的印象很深刻,現在還記得。

這裡頭看個問題,佛為什麼要拿水流來比方,這個問題先把它安在腦筋裡,要注意!

佛說,如你講的,廿歲的時候比起十歲來已經衰老得多了。乃至活到六十歲開外的人,這六十年當中,每年每月,每月每時,每分每鈔,都在剎那剎那間遷移變化。“則汝三歲見此河時”,那麼你在三歲的時候,看到這條河流的水。“至年十三,其水云何”,過了十年,到了十三歲那個時候,看這個恆河的流水怎麼樣呢?

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恆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他說,我三歲的時候看到這條流水,現在六十幾歲看到還是這條流水,沒有什麼兩樣。

佛說,你剛才講自己感傷年紀老了,頭髮白了,臉也比童年時多了很多皺紋。那麼,你現在眼睛看這條恆河,跟你童年時,你那個能看見的那個作用,有沒有因年紀的老幼而有所不同?

波斯匿王答得很乾脆:“並沒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他會這麼回答?請注意!“觀河之見”這四個字,如果佛只是這樣籠統的問:“那麼大王,你六十二歲所見的有不同嗎?”假使我是波斯匿王,我的答話是“有不同”。我三歲到十幾歲看那恆河,看得清清楚楚。我眼睛沒有老花,也沒有散光,也沒有近視,很清楚。現在我老了,雖然看見的還是水,卻有點迷迷糊糊了。對不對?所以要注意問的是能見的道理,先不要想到明心見性上去,所見對現象雖然不同了。但能見的功能還是一樣,是沒有變。

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王聞是言,信知身後捨生趣生,與諸大眾,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明明童顏暗裡老,生命功能何曾變?

佛說,你的面雖然皺了,老了。這裡下了一個定義,“見精”,等於能見的那個功能,這裡沒有用見性,所以與明心見性有不同。但是這見精,如果講學佛成道作功夫亦是有很大作用的。現在教育普及了,近視越厲害,就是懂得如何保養這見精。

“此見精性未曾皺”,眼睛的各種組織雖然老化了,但這見精本身具有的效能、功能,卻沒有老化。

“皺者為變”,外面的麵皮看到皺了老了,那個是變去了。“不皺非變”,那個生命中間有個見精,沒有變過。“變者受滅”,能夠變去的,那個有生死。而那個不變的見精,生命功能,“元無生滅”,沒有生滅,沒有生死。你要找到這個東西。

“云何於中受汝生滅”,所以在我們生命當中,那個東西,他本來就不變的,不生也不滅的。死了是外形死了,肉體死了,那個功能沒有跟著你的外形變去而死亡的。

佛最後對波斯匿王說,以你過去所學的那些老師,末伽梨等,認為這個身體死了。那“見精”(勉強以中國話“靈魂”來代表)也跟著死去了,這是不對的。何必引用他們的說法?

波斯匿王聽到佛那麼一指出來以後,相信了。這時於是悟道,於是明心見性,相信了而已。至少在理論相信,這個生命裡面有一個東西,“捨生”,丟開了這個身體死掉以後;“趣生”,另外又去投胎,不一定變人,總是抓住另一個生命。(待續)

摘自南懷瑾全集《宗鏡錄略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