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走近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受“搓磋”的魅力

由 白髮漁樵笑談古今 發表于 舞蹈2021-06-18
簡介搓磋舞蹈套名多,隊形、舞步變化豐富,有張有弛,不受參與人數的限制,少則幾十人參與,多可上萬人齊跳,多用於各種自娛、喜慶、健身活動,表達了民族團結和歡樂的情緒,是普民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具有一定的藝術性

四弦舞什麼時候跳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搓磋

搓蹉漢語意為“跳舞”,是普米族的一種民間舞蹈,主要流傳於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縣的通甸、河西、啦井、金頂及磴等鄉鎮普米族聚居的村寨。由於搓蹉以四弦的“比柏”伴奏,以羊皮鼓擊節,因此又被稱為“四弦舞”、“羊皮舞”。

走近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受“搓磋”的魅力

搓磋源於普米族傳說,據說很久以前,一位英俊的普米族小夥子,在星光燦爛的夜晚與仙女相會,第二天清晨仙女飄然而逝,小夥子為了紀念心中的仙女,便創作了一套搓磋舞。搓磋舞有很多形式,比如碗筷舞和撞胯舞。在碗筷的伴奏下,彼此有意的男女會用撞胯的方式來表達對對方的愛意。

走近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受“搓磋”的魅力

普米族搓蹉保留了古代藝術歌、舞、樂三位一體的特點,活動時人們圍成一圈或數圈,在四弦和羊皮包所奏音樂的引導下歡快起舞。舞蹈中舞步變化豐富,舞者在舞曲變換的空當放聲歌唱,一領眾和,張弛結合。

普米族搓蹉分為開放式搓蹉和封閉式搓蹉兩個型別,其中開放式搓蹉屬自娛性舞蹈,它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不斷得到完善,成為普米族民眾日常自娛自樂的重要形式,也成為普米族交際、喜慶之類大型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內容。普米族搓蹉不受時間、地點和人數的限制,參加者可隨時介入舞蹈。

舞者可以先後起步,也可以部分人舞蹈,部分人邊走邊唱,唱完後再行起舞。跳舞時,踏跺的力向為縱的關係,跨步的力向為橫的關係,退步時前偏,上身和下身方向相反,上前時後仰,上下身方向亦相反。速度一般為中速。

速度慢時,舞步輕盈、飄灑,彷彿微風有節奏地牽動著衣裙。速度加快時,舞步粗獷、有力。傳襲至今的開放式搓蹉有十二套舞步,其隊形包括手牽手的單圓圈、雙圓圈和半圓圈幾種,一般以逆時針方向跳,也可按順時針方向跳。圍成雙圓圈時,同方向和不同方向跳均可。

走近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受“搓磋”的魅力

搓磋舞蹈套名多,隊形、舞步變化豐富,有張有弛,不受參與人數的限制,少則幾十人參與,多可上萬人齊跳,多用於各種自娛、喜慶、健身活動,表達了民族團結和歡樂的情緒,是普民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具有一定的藝術性。

20世紀80年代起,文藝工作者整理改編的“搓磋”開始在國內外演出,多次獲得省、國家級獎勵。

目前,傳統的普米族搓蹉正受到現代文化的衝擊,出現生存危機,急需保護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