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五都山上“紅旗渠”——隆回大水田鄉和平村水圳修建紀實

由 掌悅隆回 發表于 舞蹈2021-06-27
簡介年近八旬的技術員廖旭東老人那時,他正值壯年,毅然挑起了技術員重擔,與縣水利局陳漢江同志一起在懸崖邊爬上爬下,利用簡陋的原始工具完成了水圳的施工測量工作,為水圳修建提供了技術保障

繩索舞者任務在哪裡

文/閒雲野鶴

隆回有“八都” 之說,說起“五都”,言必稱大水田。地處隆回西北的大水田鄉無論是過去的撤區並鄉還是後來的鄉鎮合併,一直都是獨立的鄉。該鄉雖人口只一萬多,距縣城七十多公里,確因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沉澱的人文歷史而獨秀於“林”,這裡的老百姓重情尚義,古老的周公之禮在這裡延續傳承,要論紅白喜事類禮節,這裡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能成為隆回範本。

更為值得點讚的是,這裡的老百姓有股與天地鬥其樂無窮的奮鬥精神,用一雙雙勤勞的佈滿老繭手,艱苦奮鬥,改變著自己的生存環境,該鄉下轄的和平村修建的一條灌溉水渠就是一首感人的詩!

大凡到過旺溪瀑布景區的人都知道,

臨近出口要走一段“天路”。他懸掛在八九十多度(有的地方超一百)的懸崖峭壁上,扶著遊道欄杆探頭外望,真是讓人毛骨悚然,腿腳發軟,道路左側就是一條水圳,這就是和平村人民當世傑作!

五都山上“紅旗渠”——隆回大水田鄉和平村水圳修建紀實

發源於旺溪的西洋江,鬼斧神工般造就了一個國家4A景區,在進入大水田鄉和平村後,在隔魚洞處彙集了寶溪江,黃灣河,三江合流後,水量倍增,水勢平緩,潭幽而江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這裡成了排樹的集散之地,老輩人行走江湖,以放排為生,雖辛苦充滿風險,卻也能勉強養活一家人。

解放後,隨著木瓜山水庫和通縣公路的修建,水路運輸退出了歷史舞臺。放排人解“甲”歸田,稻作文化的根本就是離不開水,西洋江進入和平村後,沿谷底奔騰而去。所有的稻田都在兩岸山腰,山高坡陡,無法修建山塘。只好靠天吃飯,一遇旱年,便減產失收。久旱不雨時,村民集資禱雨,儘管梅山法師大顯神通,也收效甚微。咋辦?水貴如金,解決水問題成了一代又一代和平人的夙願。上世紀六十年代,當代和平人秉著“窮則思變,要幹要革命”的精神,在構思一幅前無古人的水畫圖。

和平村與小沙江鎮旺溪村是同飲一河水鄰居,兩地海拔相差幾百米,有人冒出了一個奇妙想法:引旺溪水灌溉和平田!這個設想提出來後,猶如一聲春雷,震撼著五都大地,如果實現了這個夢想那將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等於在這個黃堡山上改天換地,和平村數百畝稻田將水旱無憂,高產穩產。

有人提出這個動議後,村中保守鄉紳放話:如果哪個能把旺溪水引入和平,我要用煙筒老殼(老輩人抽旱菸用的銅菸嘴)舀光西洋江,還有一個古稀老者粗魯地說,如果哪個把這個水渠修通了,我要扛著“茅廁桶”上白馬山。但絕大部分村民集聚的是下定決心一心修圳的正能量呼聲。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說幹就幹。

1966年4月份,大隊黨支部書記蔡景雲,大隊長李殿榮,民兵營長李厚榮,秘書李錫榮等大隊幹部組成了修圳指揮部。“班長”蔡書記是一個有擔當,能負責,有魄力,具有出色組織能力的好書記,群眾基礎好,在和平村享有很高威望。水圳的建成,他居功至偉。最佳化組合的班子成員形成了一個高效率的智囊團,確保了工程如期順利開工。

說幹就幹,真幹起來一個個問題接踵而來:沒有測量裝置,沒有施工裝置,沒有資金。這些問題在勇敢智慧的和平村人眼裡根本不是問題!

那時沒有現代化的測量裝置,他們就用土辦法目測,砍幾根小杉木,憑肉眼測量,用草繩丈量。全程19華里,19米一個樁,500個樁。在如此惡劣條件下測量不是一件易事!

五都山上“紅旗渠”——隆回大水田鄉和平村水圳修建紀實

五都山上“紅旗渠”——隆回大水田鄉和平村水圳修建紀實

測量資料與原始記工單

沒有施工裝置,他們就腰繫繩索,一手掄錘,一手握著鋼釺,懸空作業。這些空中舞者冒著生命危險在數十丈高懸崖上鑽了數萬個“炮眼”(放置炸藥的地方)。隨著一陣陣震耳欲聾炮聲,一塊塊山崖墜落谷底。從鑽眼到裝藥,再點火,再安全離開,哪一環不是生死攸關,稍有不慎就是安全事故。

這是個技術活,“炮眼”位置選擇全憑經驗,關係到爆炸的效果。同時也是個體力活,一整天做下來,腰痠背痛,手臂發麻,重力的震盪,虎口出血,在寒風中愈發難以癒合。隊員們都爭著搶著上,到點了也捨不得換班。只想為工程多做點貢獻,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

在整個修建過程中,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名叫廖旭東,生於1940年9月,而今已是快八十歲的老人了。是水圳修建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五都山上“紅旗渠”——隆回大水田鄉和平村水圳修建紀實

年近八旬的技術員廖旭東老人

那時,他正值壯年,毅然挑起了技術員重擔,與縣水利局陳漢江同志一起在懸崖邊爬上爬下,利用簡陋的原始工具完成了水圳的施工測量工作,為水圳修建提供了技術保障。他既是技術員,又是施工員,哪裡有危險哪裡就有他的身影,把五都山上人那種任勞任怨不服輸的奮鬥精神詮釋得完美無缺!

水圳施工期間,正值“史無前例”的大運動,修圳是重體力活,能量消耗大,特別是高空作業者,更需要營養支撐,那時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生產隊勞動日值一兩角錢,在市場經濟高峰時期,遇到饑荒時節,五穀雜糧填飽肚子就滿足了。

還需一提的,水圳修建過程中得到了友鄰旺溪人民的全力支援,無償奉獻了山土;得到了時任大水田公社黨委書記胡貴成強有力領導,他發動了全大水田公社沒有水利任務的民工自帶伙食支援修建。

鐵肩擔道義,壯志寫春秋。

五都和平人民用勤勞的雙手,用原始的鋤頭鋼釺等工具,冒著危險,投工投勞,從1966年4月開始動工至1976年通水,歷時十年修建了一條隆回的“紅旗渠”!

五都山上“紅旗渠”——隆回大水田鄉和平村水圳修建紀實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今清澈如鏡的西洋江水一路歡歌笑語,從突兀的懸崖上流過,流進了和平人民的心田裡,把豐收的詞曲寫在了一代代和平人的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