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祭孔樂舞的發展,文化傳承價值,和對現代文化的影響

由 南齋孤風 發表于 舞蹈2021-06-27
簡介對於祭孔樂舞的研究可以涵蓋文化、禮儀、服飾、樂器、舞蹈、音樂、樂律等非常多的方面,祭孔樂舞的藝術形式的發展變化的歷史可以說是我國這些封建朝代的禮樂文化發展變化的一個微觀縮影,蘊含著無限深厚的文化底蘊

舞蹈是如何體現傳統文化的

祭孔樂舞的發展,文化傳承價值,和對現代文化的影響

文化精神是指文化的精魂之所在。中國的文化史如同浩瀚的星河,星光點點的都是智慧和文明碰撞出的火花。任何一件文化成果,都具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都在向我們傳達著前人的智慧和我們民族的文化精神。

文化精神在,民族的靈魂就在,民族之根就在。

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今天,我們必須緊緊地握住民族之手根,根深才能葉茂。

從歷史的層面上來說,祭孔樂舞是禮樂文明之樹上的一顆碩果

;從文化的角度上來說,祭孔樂舞是我國禮樂文化和禮儀之邦的一種歷史見證;從民族傳統道德的角度上來說,祭孔樂舞也是我們國家尊師重教的一種極致體現。

祭孔樂舞的發展,文化傳承價值,和對現代文化的影響

所以說,在復興傳統文化,呼喚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今天,

我們更應該把祭孔樂舞的文化精神進行細緻的分析,不止傳其“形”更要傳其“神”。

一、 祭孔樂舞傳承的意義

(一)文化傳承角度

殷商時期脫離原始社會不久,人們對於自然的認知不多,對於鬼神的信仰高於一切。

殷商時期的人們尊崇神明,重視巫術和占卜。和很多西方國家一樣,這個時期是一個神權與王權相結合的時期,也是我國文化中以神為本的時期。

祭孔樂舞的發展,文化傳承價值,和對現代文化的影響

隨著生活經驗和智慧的積累,人們對於自然有了更多的認識,殷商後期的社會動亂也促使了諸如周文王等一些人的理性覺醒,

所以西周以“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這樣的理由推翻了當時神明的代理人——商朝的統治者。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周朝已經開始重視“人”與“民”。這也最終導致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的轉移。

周朝將血緣宗親與政治權力結合,創立了宗法制度,對權力進行制約和等級劃分

,同時根據這種尊卑等級確立了禮制和與禮制相匹配的藝術制度——禮樂制度,並將這些詳細地記入《周禮》之中,成為我國禮樂文明的開端。

祭孔樂舞的發展,文化傳承價值,和對現代文化的影響

後來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被儒家吸收,發展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併為多朝的統治者推崇。這也是禮樂文化與儒家不可分割的淵源,同時也為祭孔樂舞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周代的禮樂制度是為宗廟祭祀而創立的,其歸根結底是為了祭祀皇帝的祖先和山川社稷。

而隋朝時期出現的專題祭孔樂舞,專門以祭祀孔子為題,這其中必然少不了統治者對於儒家學說的認同,同時筆者還認為這其實是人本主義的一種進一步深化的體現。

在隋朝之後的祭孔樂章中也出現了孔子弟子及儒林名人從祭的現象,這都是人本文化“以人為本”的進一步深化。

祭孔樂舞的發展,文化傳承價值,和對現代文化的影響

由此,我們也可以認為,其實我國的禮樂制度也是有著“以人為本”的深化趨勢在的。

但是隨著西方一些思想的傳入,“上帝已死”“神明不復”的觀念傳入我國,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信仰的缺失和道德的淪喪,

此時我們又將回歸“天人合一”“仁者愛人”“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的傳統理念。這是一種文化的迴歸,也是一種對“以人為本”的繼續深化和昇華。

(二)俗文化的發展角度

所謂俗文化,主要反映的是平民階層的生活文化和精神追求。中國古代自周代發展出等級制度和禮樂制度開始,禮教的觀念始終存在於漢民族生活的每一個階層和方面。

祭孔樂舞的發展,文化傳承價值,和對現代文化的影響

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禮制的束縛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重,

甚至出現了三綱五常等嚴重摧殘和壓抑人的個性和天性的文化糟粕。

少數民族在封建社會的漢族政權看來是野蠻而不開化的,追根究底就是他們的文化基礎薄弱,不重視禮制。

自東漢末年起到隋朝的天下紛爭,少數民族得以有機會入主中原,這使得漢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也發生了碰撞,同時促進了俗文化的變化發展。

少數民族的影響也一定程度地放鬆了禮制對於平民階層的束縛。

祭孔樂舞的發展,文化傳承價值,和對現代文化的影響

在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條件下產生的隋朝,俗文化也相對受到了少數民族的影響

,人們的思想觀念中關於禮制的弦也稍微放鬆,在國家科舉政策引導下的對於孔子的崇拜迅速為平民階層所接受。

孔子的形象從一位不可觸碰的先人,變成了所有讀書人和家有讀書人的平民家庭自願尊崇的先師。孔子從神壇走進了市井社會,但是他的信眾的人數卻很大地增加了。

祭孔樂舞的發展在某些時期也印證了俗文化的發展脈絡。

(二)藝術傳承角度

藝術向來被認為是代表著人類的精神文明的一種高階的文化成果,同時也被認作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形式。

雖然我國古代也曾有過關於音樂的“自律論”和“他律論”的著名的討論,但是不可否認,音樂在我國的文化中有著十分重要的特性感表達相關的作用。

祭孔樂舞的發展,文化傳承價值,和對現代文化的影響

遠在西周時期,統治者按照宗親血統的親疏將劃分出了人的社會地位等級,併為之配置了一套相關的藝術系統——禮樂制度。

這是我國文明中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文明,也是我國獨有的一種文化。

與中國的宗親等級制度同樣著名的還有印度的種姓制度,種姓制度雖然也依據血統論進行了社會劃分,但其根源仍是來自於宗教。

所以隨之產生的宗教音樂也具有著強烈的宗教意味,等級最高的婆羅門貴族僧侶才有資格為神吟唱讚歌。

印度的音樂基於宗教,本質是神本主義,而禮樂制度則是人本主義文化的代表表現,是為不同身份等級的人用樂而制定的制度。

這就顯示出了我國禮樂文化在等級方面的特殊性。

祭孔樂舞的發展,文化傳承價值,和對現代文化的影響

祭孔樂舞是我國古代禮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隋朝時期以專題祭孔樂舞的形式出現後,就一直得以傳承。

甚至在今日已經成為至今仍還有完整的儀式儲存的禮樂形式,是我們當代十分重要的文化財富。

透過查閱古籍,我們可以蒐羅到明清兩代祭孔樂舞的舞譜,宋至民國時期的樂譜,雖然無法得知專題祭孔樂舞形成之初的藝術樣式,

但是對於祭孔樂舞中的禮儀、服飾、用樂、禮器、樂器等的運用都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對於祭孔樂舞的研究可以涵蓋文化、禮儀、服飾、樂器、舞蹈、音樂、樂律等非常多的方面,祭孔樂舞的藝術形式的發展變化的歷史可以說是我國這些封建朝代的禮樂文化發展變化的一個微觀縮影,蘊含著無限深厚的文化底蘊。

(三)歷史研究角度

祭祀孔子的活動從春秋戰國之際就已存在,漢朝多位皇帝都曾親至曲阜祭祀孔子,發展至隋朝時期出現了專門的以祭祀追憶孔子為主題的專題祭孔樂舞並一直以專題祭孔樂舞的形式延續至民國之際。在這樣一個漫長的發展歷史中,祭孔樂舞絕不是以獨立的形式發展延續的。

祭孔樂舞的發展,文化傳承價值,和對現代文化的影響

樂章樂名、樂章數量、奏樂人員、樂譜變化、舞蹈形式變化、樂舞服飾等等很多方面都受到不同時代的歷史背景的影響。

比如宋朝時期的祭孔樂舞,僅宋朝獨立創作的祭孔樂舞就高達三套之多,是祭孔樂舞發展史中的祭孔樂章創作的數目之最。其中最為盛大的一套樂章數量達到十四個之多。

這三套祭孔樂舞來自不同的宋代宗室,

所以從祭孔樂舞的樂章數目和規模上進行研究,為宋代的宗室文化研究也可以開啟一個新的角度。

而如此數量眾多而又規模龐大的祭孔樂章,其形成與宋朝的經濟文化的發達密切相關,以此為切入點,也可以為宋朝文化歷史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祭孔樂舞的發展,文化傳承價值,和對現代文化的影響

再如,

元朝的祭孔樂舞。元朝是我國曆史上疆域達到最大的一個朝代,元朝的祭孔樂舞基本繼承了宋朝時期創而未用的最龐大的一套祭孔樂舞,並將樂章的數目由十四個拓展到了十九個。

眾所周知,元朝是一個少數民族統治朝代,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對中原文化造成了衝擊,但是這種對於祭孔樂舞的沿用和拓展,卻也反映了中原文化對於元朝少數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元朝統治者對於中原禮樂文化的認同,這也可以成為元朝文化和元朝知識分子、儒學人士研究的一個角度和切入點。

(四)文化交流角度

祭孔樂舞文化精神在文化交流方面的價值可以分別從國內和國外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1、國內視角

提到國內祭孔,也就是祭孔樂舞的區域性差異研究。時至今日,儲存較好的祭孔儀式,北有曲阜孔子家廟祭孔,南有衢州南宗孔廟祭孔。

祭孔樂舞的發展,文化傳承價值,和對現代文化的影響

南北祭孔雖都為祭祀孔子,但卻各不相同。

另外還較為有名的就是湖南瀏陽的瀏陽孔廟祭孔。這些都是祭孔樂舞在傳承發展中發展演化出的文化形式。

在宋朝時期為了推行書院制度和儒學,已經出現了在宮廷之外的地方官府的祭孔行為。

但是在封建社會時期各地的祭孔樂章是由朝廷統一頒定實施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多元化的今天,古代的祭孔樂舞已經很難被原貌復刻,但是祭孔樂舞卻也被賦予了時代特色和新的形式。

現今的祭孔樂舞(或者說是祭孔大典)已經在樣式上與古代朝廷集中規定的祭孔樂舞大相徑庭,祭孔樂舞的等級觀念已經被淡化,我們推崇的是其中所體現出的禮儀和敬意,

對於一代文化宗師的致敬之意是恆久流傳的,這就是祭孔樂舞的文化精神賦予我們的全民族的文化認同感。

2、國際視角

擔負著推廣漢語、傳播中國文化重任的孔子學院,已經分佈在了全世界很多個國家和地區。

祭孔樂舞的發展,文化傳承價值,和對現代文化的影響

祭孔樂舞作為對孔子的祭祀樂舞,隨著孔子學院的推廣也逐漸被世界所知曉,今年的祭孔大典舉行的當日,全球多個國家的孔子學院也都舉行了致敬儀式。

向萬世之師致敬,這也體現出了國際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當今的祭孔樂舞已經成為了承載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展示中國文化優秀成果的重要載體,具有著十分深刻的時代意義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