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周圍神經疾病——面神經炎

由 小吉醫學錦集 發表于 舞蹈2021-07-12
簡介6、預後特發性面神經炎多數在發病後1-2周開始恢復,為80%-85%患者可恢復正常,15%患者恢復差或者遺留後遺症,影響面神經預後的因素如下:⑴病變部位及面癱的程度:莖乳孔以下面神經炎症狀輕恢復較好,膝狀神經節以上的面神經炎症較重,恢復差,

鼓索神經屬於面神經嗎

1、面神經的不同節段病變可有哪些表現?

由於起至膝狀神經節的味覺纖維走行於面神經管內,繼而與面神經分離形成鼓索神經,後加入舌神經,支配舌前2/3的味覺。

⑴在鼓索參與面神經處以上的病變,即可出現同側舌前2/3味覺喪失。

⑵如再發生鐙骨肌支以上受損時,可出現同側舌前2/3味覺喪失和聽覺過敏。

⑶病變在膝狀神經節時,除有周圍性面癱,舌前2/3味覺障礙,聽覺過敏外,尚有患側乳頭肌疼痛、耳廓和外耳道感覺減退,外耳道或鼓膜出現苞疹,為帶狀皰疹病毒侵犯膝狀神經節引起,稱為Hunt綜合徵。

2、分級

關於面癱國際上常採用分級法進行嚴重程度和療效評估,具體如下:

Ⅰ級:兩側對稱,各區面肌功能正常。

Ⅱ級:輕度面肌功能不良,靜態對稱,稍用力能閉目,用力時可動口角,可略不對稱,剛能覺察的聯動,無攣縮及半面痙攣。

Ⅲ級:中度面肌功能不良,肌張力差別明顯,但無畸形,可有抬眉不能,用力時眼瞼能完全閉攏,用力時可動口角,但不對稱,有明顯聯動,攣縮及半面痙攣。

Ⅳ級:中重度面肌功能不良,肌張力明顯減弱或畸形不對稱,不能抬眉,用力時眼瞼不能完全閉攏,口部運動不對稱,有嚴重的聯動或痙攣。

Ⅴ級:重度面肌功能不良,靜態不對稱,額無運動,閉目不全,用力時瞼、口角略能動,常無聯動、攣縮及半面痙攣。

Ⅵ級:面全癱,無張力,不對稱,無聯動,攣縮及痙攣。

3、鑑別診斷

⑴急性腦血管病:面癱大多數為單側中樞性面癱,少數可以為周圍性面癱(如病灶在腦橋下方)但常伴有其他局灶性神經系統症狀體徵,如Millard-Gubler綜合徵是基底動脈的短旋支閉塞。除了同側周圍性面癱外,還有同側展神經麻痺和對側偏癱。

⑵吉蘭-巴雷綜合徵:可有周圍性面癱,但多為雙側性,並伴有對稱性肢體鬆弛性癱瘓。

⑶顱底腫瘤或炎症:多為慢性起病,多有原發病或其他腦神經損害的表現,如聽神經瘤常伴有聽神經損害表現。

⑷其他原因引起周圍性面神經麻痺:如中耳炎引起的耳源性面神經麻痺,腮腺炎引起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痺,多有原發病的病史和症狀體徵。

4、治療

目前,皮質類固醇激素和抗病毒治療對特發性面神經炎的治療還有爭議,一項551例的特發性面神經炎患者的隨機雙盲對照多中心研究顯示:特發性面神經炎早期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潑尼松龍,治療隨訪觀察三個月和九個月,症狀有顯著改善,而單用抗病毒治療則無效,新近幾個薈萃分析研究顯示:早期皮質類固醇激素潑尼松龍治療對Bell,s麻痺有效,單用抗病毒治療阿昔洛偉和西伐洛緯比單用皮質類固醇治療療效差,而與安慰劑無顯著差異,抗病毒聯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比單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無明顯改善,但是對於有明確病毒感染因素誘發的面神經炎,如Hunt綜合徵,仍推薦皮質類固醇激素聯合抗病毒治療。

5、手術治療

特發性面神經炎患者中80%-85%經過藥物、針灸和理療等綜合治療可以恢復正常,但仍有部分症狀嚴重的患者,肌電圖面神經誘發電位損傷達90%以上,恢復的可能性小,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如面神經減壓術,面-舌下神經或面-副神經吻合術,但療效尚不肯定。

6、預後

特發性面神經炎多數在發病後1-2周開始恢復,為80%-85%患者可恢復正常,15%患者恢復差或者遺留後遺症,影響面神經預後的因素如下:

⑴病變部位及面癱的程度:莖乳孔以下面神經炎症狀輕恢復較好,膝狀神經節以上的面神經炎症較重,恢復差,完全性面神經恢復差。

⑵發病後三週仍未開始回覆。

⑶年齡大於60歲。

⑷Hunt綜合症。

⑸存在引起繼發性面癱的因素,如糖尿病、妊娠等。

⑹肌電圖提示面神經動作複合電位下降超過50%。

⑺治療開始時間:發病後三天內治療效果好,超過七天治療效果差。

⑻皮質類固醇激素和抗病毒藥的應用:部分研究表明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和抗病毒藥者恢復較好,而為使用者恢復較差。

周圍神經疾病——面神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