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乳癰(急性乳腺炎)診療方案

由 馬氏中醫 發表于 舞蹈2021-07-13
簡介手法1:揉散法治療急性乳腺炎初期技術適應症:氣滯熱壅型乳癰,20至40歲,病程小於7天,哺乳期婦女,伴發熱惡寒,體溫39°C以下,乳汁排洩不暢,或有乳頭破碎,乳房區域性結塊,腫脹疼痛,可有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區域性腫塊經診斷尚無成膿

五指風能治乳腺炎嗎

乳癰(急性乳腺炎)診療方案

一、診斷

(一)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2-94) 、參考《現代中醫乳房病學》(林毅、唐漢鈞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年)。

(1)初期乳房內有疼痛性腫塊,面板不紅或微紅,排乳不暢,可有乳頭破裂糜爛。化膿時乳房腫痛加重,腫塊變軟,有應指感,潰破或切開引流後,腫痛減輕。如膿液流出不暢,腫痛不消,可有“傳囊”之變。潰後不收口,滲流乳汁或膿液,可形成乳漏。

(2)多有惡寒發熱,頭痛,周身不適等症。

(3)患側腋下可有臖核腫大疼痛。

(4)患者多數為哺乳婦女,尤以未滿月的初產婦為多見。

2。西醫診斷標準:參照《黃家駟外科學》(第7版)(吳孟超、吳在德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年)、《克氏外科學》(中文版第15版)(DavidC。 Sabiston主編,王德炳譯,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年)。

(1)多發生在初產婦的哺乳期,尤其是產後第三或第四周。

(2)初期乳房腫脹、疼痛、結塊,面板不紅或微紅,乳汁分泌不暢,或伴有高熱、寒顫。

(3)中期腫塊變硬,有壓痛,皮膚髮紅,常在短期內軟化,形成膿腫。

(4)患側乳房腫大,區域性紅、腫、熱、痛,有搏動性疼痛,在哺乳時更劇。

(5)患側腋下淋巴結腫大。

(6)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計數增多。

(7)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鏈球菌少見。

(8)病程往往延時甚久,嚴重的可併發全身化膿性感染。

(二)疾病分期

1。鬱滯期:初起常有乳頭皸裂,哺乳時感覺乳頭刺痛,伴有乳汁鬱積不暢或結塊,有時可有一二個乳管阻塞不通。繼而乳房區域性腫脹疼痛,結塊或有或無,伴壓痛,皮色微紅或不紅,面板不熱或微熱。全身症狀不明顯或伴有全身感覺不適,惡寒發熱,頭痛胸悶,心煩易怒,食納不佳,大便乾結。舌淡紅或紅,苔薄黃微膩,脈弦或浮數。

2。成膿期:患乳腫塊不消或逐漸增大,面板紅腫焮熱,區域性疼痛明顯加重,如雞啄樣或搏動性疼痛,患處拒按。伴高熱不退,頭痛,口苦咽乾,噁心厭食,溲赤便秘,同側腋淋巴結腫大壓痛,舌紅或紅絳,苔黃或膩,脈弦滑數。此時腫塊中央漸軟,按之有波動應指感,查血象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區域性穿刺抽吸有膿。

3。潰後期:急性膿腫成熟時,可自行破潰出膿,或手術切開排膿。若潰後膿出通暢,區域性腫消痛減,寒熱漸退,瘡口逐漸癒合。若膿腔部位較深,或有多個膿腔,潰後膿出不暢,腫勢不消,疼痛不減,身熱不退,而形成袋膿或傳囊乳癰。若久治不愈,乳汁夾雜有清稀膿液自瘡口溢位,則成乳漏,收口緩慢,至斷奶後方能收口。

(三)證候診斷

1。氣滯熱壅證:乳汁淤積結塊,皮色不變或微紅,腫脹疼痛。伴有惡寒發熱,頭痛,周身酸楚,口渴,便秘。苔黃,脈數。

2。熱毒熾盛證:壯熱,乳房腫痛,面板焮紅灼熱,腫塊變軟,有應指感。或切開排膿後引流不暢,紅腫熱痛不消,有“傳囊”現象。舌質紅,苔黃膩,脈洪數。

3。正虛毒戀證:潰膿後乳房腫痛雖輕,但瘡口膿水不斷,膿汁清稀,癒合緩慢或形成乳漏。全身乏力,面色少華,或低熱不退,飲食減少。舌質淡,苔薄,脈弱無力。

二、治療方案

(一)外治法

1。鬱滯期:

(1)中藥外敷法:金黃散,玉露散或雙柏散,用水或鮮菊花葉、鮮蒲公英等搗汁調敷患處;或用仙人掌去刺搗爛外敷。

(2)中藥燻洗熱敷療法:根據病情需要選擇,用蒲公英煎湯趁熱在面板或患處進行燻蒸、淋洗的治療方法(一般先用藥湯蒸氣燻,待藥液溫時再洗);或用蒲公英煎湯沾溼毛巾趁熱外敷於乳房或患處等中藥塌漬治療。

2。成膿期:

(1)中醫辨膿法或超聲定位乳房膿腫穿刺抽膿術

膿腫形成時,在中醫辨膿法或超聲定位後,在波動感及壓痛最明顯處及時穿刺抽膿,採用注射器針筒抽吸膿液。

(2)超聲定位火針洞式烙口穿刺引流排膿術

應用電火針治療儀予以洞式烙口引流,以針代刀排膿,刺烙後使引流通道內壁產生焦痂附著,形成內壁光滑的圓形通道,直達膿腔,防止引流口閉合,不出血或減少出血,提膿藥捻插入膿腔引流,促使壞死組織液化排出。

(3)中醫辨膿法或超聲定位乳房膿腫切開排膿術

膿腫形成時,在中醫辨膿法或超聲定位後,在波動感及膿腔的低垂位及時切開排膿。

3。潰後期:若潰後乳漏收口緩慢,可採用中藥化腐清創術,藥捻引流治療,乳腺竇道搔刮術等。

(二)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

1。鬱滯期

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腫

推薦方藥:瓜蔞牛蒡湯加減,全瓜蔞、牛蒡子、柴胡、赤芍、蒲公英、橘葉、青皮、絲瓜絡、鹿角霜。

2。成膿期

治法:清熱解毒,托里透膿

推薦方藥:瓜蔞牛蒡湯合透膿散加減,全瓜蔞、炮山甲(先煎)、皂角刺、赤芍、當歸、黃芪、牛蒡子、連翹、蒲公英、絲瓜絡、柴胡、甘草。

3。潰後期

治法:益氣和營託毒

推薦方藥:托里消毒散加減,黃芪、黨參、白朮、 茯苓、當歸、炮山甲(先煎)、皂角刺、蒲公英、白芷、甘草。

(三)揉抓排乳手法

1。手法1:揉散法治療急性乳腺炎初期技術

適應症:氣滯熱壅型乳癰,20至40歲,病程小於7天,哺乳期婦女,伴發熱惡寒,體溫39°C以下,乳汁排洩不暢,或有乳頭破碎,乳房區域性結塊,腫脹疼痛,可有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區域性腫塊經診斷尚無成膿。

操作方法:

手法:揉法、散法(抹推、拿捏)。

取穴及部位:肩井、膻中、乳根、靈墟、屋翳、期門、內關、梁丘、足三里、太沖,乳房。

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醫者先在患部周圍作輕摩,揉法5分鐘,再用兩手的四指托住乳房,兩手的拇指在腫塊上交替抹推數次,方向從腫塊上方開始,向下到乳頭,最後用左手托住乳房,右手拇指和食指捏拿腫塊,由上向下到乳頭。根據患者忍受程度,漸漸增強捏拿的力量,如此捏拿數遍,儘可能疏通為主,同時可輔以按揉膻中、乳根、靈墟、屋翳、期門、足三里穴,拿肩井,點按內關、合谷、梁丘、太沖穴約5-10分鐘。

每次治療時間20分鐘,每日一次,五天一個療程。

注意事項:嚴格掌握適應症;操作前後密切觀察安全性指標;嚴格按照操作規程,保證安全性。

2。手法2:直接作用於患處,除宿乳消壅滯。患者取坐位,先在患乳搽以少量潤滑劑(如食用油),術者左手托起乳房,右手五指順著乳絡方向,首先輕拿提拉乳頭及乳暈部,沿放射狀從乳房基底部向乳暈方向按摩3-5分鐘,待乳汁鬱積於乳暈部時,再以右手拇指與食指夾持患側乳暈及乳頭部,不斷輕拉揪提,宿乳即呈噴射狀排出,直至結塊消失、乳房鬆軟、淤乳排盡、疼痛明顯減輕為度。可配合刮痧療法、真空罐療法排乳。

(四)針灸治療

根據症狀選用不同的穴位對症治療。常取肩井、期門、足三里強刺激,留針15分鐘,每日1次;發熱者加曲池。

(五)火針療法

取阿是穴(乳房腫塊處),區域性酒精常規消毒,選用粗火針,將火針燒紅燒透,速刺阿是穴。不留針。深度3-5分。出針後用消毒幹棉球重按針孔片刻,每週治療2-3次,5次為一療程。

(六)護理

1。常規護理:負責入院介紹、入院評估、健康宣教。

2。心理護理:應有針對性地進行疏導、解釋,以消除患者憂慮和恐懼,保持樂觀的情緒。

3。飲食護理:飲食宜清淡、低脂食品,多食新鮮蔬菜,忌食辛辣油膩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4。外治療法護理:患乳外敷中藥時,應注意觀察有無面板過敏、浸漬等,保持面板清潔、乾燥。

三、療效評價

(一)評價標準

療效判斷標準

綜合療效評定: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1。治癒:全身症狀消失,腫塊消散,瘡口癒合。

2。好轉:全身症狀消失,區域性腫痛減輕,或瘡口尚未癒合。

3。無效:反覆“傳囊”或形成乳漏。

積分療效判定

治癒:療效指數≥90%。

顯效:療效指數70%~89%。

有效:療效指數30%~69%。

無效療效指數<30%。

(二)評價方法

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計算治療前後積分改善率

療效指數(n)=(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後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