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廣西北流雲雷紋大銅鼓,世界最大的古代銅鼓

由 邕州木魚 發表于 舞蹈2021-08-11
簡介從廣西北流發現的雲雷紋大銅鼓身上,似乎更容易領略到冶煉、鑄造、繪畫、雕刻、音樂、舞蹈、宗教等綜合元素的集中體現和生動寫照

手工銅鼓怎麼做

銅鼓,是中國南方古代民族創造的極富個性的禮樂器物。

一面銅鼓的基本形制有鼓面和鼓身。鼓面是受擊部分,鼓身是共鳴腔,由上而下分成胸、腰、足三段,胸腰之間多鑄懸有懸掛用之耳。

銅鼓的出現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最早是作為炊具和打擊樂器使用。之後,逐步成為當地民族貴族統治者權力和財富的象徵。在演變的過程中,敲擊銅鼓發出的聲音開始是戰事召集的訊號:銅鼓一響,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此後,銅鼓又成為賞賜或貢品,以及作為祭祀、盟會、宴會歌舞時的樂器,貴族還把它作為陪葬品。

這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銅鼓——北流雲雷紋大銅鼓。1955年在廣西北流水湧庵被發現,隨後被徵收運送到南寧廣西博物館。雲雷紋大銅鼓的鼓身高度為67。5釐米,鼓面直徑為165釐米,重達300千克,被譽為“銅鼓之王”。鼓面中心是有八道光芒的太陽紋,外圍用突起的同心圓弦紋分成五道暈圈,暈圈內佈滿了單線旋出的雲紋和菱形套疊的雷紋,另有蠶絲紋環耳兩對。面對這麼一隻鼓體龐然、鼓面寬闊,還有那些頗似幾何紋路的圖形,大銅鼓究竟想說明什麼?是一種崇拜的符號呢,還是一種記事的手段呢?或許這就是古人審美的一種尺度呢。

廣西北流雲雷紋大銅鼓,世界最大的古代銅鼓

北流雲雷紋大銅鼓

直至今日,許多專家學者談起銅鼓的時候,依然會面帶不解。作為手工鑄造的銅鼓,一般都是一模一器。但時至今日,世界上還沒有發現一件鑄造銅鼓的模具。那麼,這些模具都到哪裡去了呢?古人又是用什麼方法來鑄造銅鼓的呢?有關單位和學者曾從外省請來著名的冶鑄師傅,對雲雷紋大銅鼓進行復制。沒想到,複製過程儘管採用了相同的材料和先進的技術,但效果並不理想,由此可見,古人鑄造銅鼓的技術非同一般。

銅鼓的出現,貫穿了廣西古老民族的歷史長河,流傳著無數動人的故事和美好的傳說。

北流,歷來被稱為“銅鼓之鄉”。自漢晉以來就出產形體碩大的銅鼓。據民國《北流縣誌》記載:

“銅石山,縣東20裡,層巒聳秀,石皆紫色,南面整齊無邊,亭亭如傘,又名朗傘石……初唐建銅州,是從此山名之。”

透過銅鼓專家的考古證明,銅石山是西漢大規模的銅鼓冶鑄遺址,方圓數里,工場規模之大,實為罕見。場內尚存風管、爐渣、炭灰、銅片、銅鼓殘片,一應俱全。日本東京大學考古專家吉開將人考察了這個遺址後,認為這個遺址是嶺南唯一的,是中國國寶。

其實,在廣西各地文物調查中都有銅鼓發現:或是墓葬出土,或是零星發現,或是民間傳世等,其中以廣西北流、桂平、藤縣、玉林、浦北、東蘭、大化、橫縣等市縣最為密集。廣西各級文物管理部門收藏的銅鼓已達700多面。其中,廣西民族博物館藏有銅鼓300多面,成為世界上收藏銅鼓最多的博物館。此外,紅水河流域民間收藏銅鼓還有1100多面,僅東蘭縣金谷鄉就獨佔120多面,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也有106面。廣西銅鼓的收藏數量居全國首位。

廣西北流雲雷紋大銅鼓,世界最大的古代銅鼓

在多民族融合的廣西,壯族、瑤族、苗族都有擊打銅鼓而歌,伴隨銅鼓而舞的習俗。演奏方式是將銅鼓懸掛在木架或樹杈上,用特製球形鼓棰敲擊。或一人擊鼓,另一人持木桶在鼓底晃動,以改變音量和音色。還有的在銅鼓下置放一個水桶,盛水過半,以便敲擊時達到鼓聲清純悅耳的效果。如果是小型銅鼓,可背在身上邊跳躍邊敲擊。在壯族地區,普遍流行銅鼓樂,對歌、賽馬也擊銅鼓助興,銅鼓專用曲牌有《祭鼓調》、《送鼓調》、《喜鵲調》、《散花調》。在古老神秘的花山壁畫中有人舉雙手向上,敲打銅鼓的圖案,也說明銅鼓在遠古先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瑤族和苗族同胞則喜歡眾人圍成圓圈,用銅鼓熱烈伴奏進行舞蹈,部分地區還流傳著祭銅鼓的習俗。由於民族間的審美、習俗存在差異,因而銅鼓的鑄造風格也不盡相同。銅鼓上的圖案:有的鑄有蟲魚、鳥獸、花卉,有的則鑄有舟船、青蛙,還有騎士立像及羽人划船、羽人舞蹈紋飾等。

廣西北流雲雷紋大銅鼓,世界最大的古代銅鼓

從廣西北流發現的雲雷紋大銅鼓身上,似乎更容易領略到冶煉、鑄造、繪畫、雕刻、音樂、舞蹈、宗教等綜合元素的集中體現和生動寫照。雲雷紋大銅鼓的誕生,不僅標誌著廣西古代青銅冶煉技術和工藝達到了很高水平,同時,也是廣西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誌。它蘊涵著深邃的文化內涵,是研究中國歷史和古代科技、經濟、文化等的重要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