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追記 | 沈榕與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由 樂隊街 發表于 舞蹈2021-08-27
簡介音訊:沈榕演奏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1961年中唱錄音)上海音樂學院管絃樂隊協奏,範承武指揮隨後我又查到了2009年4月出版的一份由上海交響樂愛好者協會編輯的《愛樂報》,其中刊載了由何佔豪的老師、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鄭延益先生寫的文章《

梁祝的小提琴協奏曲是誰創作的

沈榕與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撰文 / 十番

本週一,本公眾號刊出文章《小提琴《梁祝》60年,看各位當事人如何細說》。上海資深樂迷安東先生在文末留言:

1960年第一屆“上海之春”時,俞麗拿從事的是女子絃樂四重奏,而演奏《梁祝 》協奏曲的是沈榕。第一個錄製唱片的也是沈榕。後來女子絃樂四重奏組合沒有堅持下去,俞麗拿又開始演奏《梁祝》至今。沈榕卻無聲無息了。前些年《愛樂報》曾有一篇文章“被人遺忘的《梁祝》演繹者——沈榕”,但也只是介紹沈榕當年演奏《梁祝》的情況,並無以後的情況介紹。當年大家都認為沈榕的演奏比俞麗拿好。

實際上,在正文中,《梁祝》作曲者之一的何佔豪,也有一段涉及沈榕的描述,如下——

作品定型後由誰來首演也是一個問題,當時安排了兩個人,一個是俞麗拿,她的演奏充滿了激情,但音準略有欠缺。另一位是沈榕,音準沒問題,但激情不如俞麗拿。當時考慮到新作品需要用激情來打動聽眾,最終就決定俞麗拿首演。

追記 | 沈榕與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這張攝於“大躍進”年代的照片中,有丁芷諾、俞麗拿、王玲、張欣、趙誕青、俞魯濱、沈榕、梁壽棋、劉偉翰

安東先生的留言引起了其他讀者的好奇,沈榕其人其事,究竟如何?尤其是她如今的情況怎樣。

筆者首先查到的一份資料,是百利(香港)唱片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週年出版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CD唱片,這個版本是沈榕演奏的小提琴。唱片說明中,涉及沈榕的部分很短,如下——

在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演中擔任B角的小提琴家沈榕,當年和樊承武指揮上海音樂學院管絃樂隊合作,留下了這個唯一的錄音,與當年的A角俞麗拿激情演奏相比,沈榕的演奏顯得淡雅、細膩而更具抒情性。

追記 | 沈榕與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香港百利唱片公司2009年出版的沈榕版《梁祝》

追記 | 沈榕與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中國唱片廠1977年出版的沈榕版《梁祝》單聲道黑膠

追記 | 沈榕與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香港藝聲唱片1977年出版的沈榕版《梁祝》單聲道黑膠

其實,香港百利唱片公司2009年出版的這個沈榕錄音版本,是向上海中國唱片廠購買的,中唱在1961年和1977年都發行過這個錄音的黑膠版,並在2009也推出了一個CD版。下面是中唱2009年發行的沈榕演奏《梁祝》CD版全曲錄音。

音訊:沈榕演奏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1961年中唱錄音)

上海音樂學院管絃樂隊協奏,範承武指揮

隨後我又查到了2009年4月出版的一份由上海交響樂愛好者協會編輯的《愛樂報》,其中刊載了由何佔豪的老師、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鄭延益先生寫的文章《被人遺忘的《梁祝》演繹者——沈榕》,就是安東先生在留言中提及的那篇《愛樂報》文章,全文如下——

一提到梁祝,人們首先想起的就是俞麗拿,一些瞭解得比較多的人還會想起另外一個人。她與俞麗拿是同學,同時也是梁祝公演時的獨奏之一;她本來會成為梁祝的首演者,結果只能屈居第二。她,就是沈榕。

《梁祝》是上海音樂學院為了國慶十週年獻禮而創作的,據說當時試奏了之後,大家一致認為沈榕的比俞麗拿的要好,而為什麼首演時首演者成了俞麗拿了呢?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俞麗拿的演奏風格比較激情奔放,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而沈榕則較柔和細膩;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沈榕的家庭出身有問題。

拋開歷史的種種不談,單就音樂本身來說,我認為沈榕所演繹的《梁祝》確實比俞麗拿的更好。首先是沈榕的演奏非常的形象化,代入感非常強,將一個活生生的祝英臺展現了出來。在這一點上,俞麗拿的《梁祝》我也聽了很多遍,卻始終沒有這種感覺。其次,沈榕的風格柔和細膩,更符合祝英臺這麼一個女性形象。這在“十八相送”和“樓臺相會”兩個片段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而在“逼婚”、“抗婚”和“哭墳”中,沈榕的處理較俞麗拿也更為細膩,時不時的不連續和跳躍將哭腔完美的體現了出來,同時抗爭性也完全不輸於俞麗拿。我覺得俞麗拿的抗爭是大而化之,沈榕的則是細緻入微。從整體上來說,沈榕的《梁祝》也全面地超過了俞麗拿,可以說是目前“梁祝”的最好版本。

當年的報紙在其文後,附錄了雨果唱片對沈榕的介紹,涉及小提琴獨奏人選的部分節選如下——

追記 | 沈榕與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香港雨果唱片公司1990年出版的沈榕版《梁祝》CD唱片

附:雨果唱片對沈榕梁祝的說明

沈榕一九三九年生於上海,五兄弟姊妹均學鋼琴。大姊沈梅(比她大十歲)於一九四六年進上海國立音專(上海音樂學院前身),一九五六年與小提琴家柳和壎結婚。沈榕十二歲進少年班,半年後與俞麗拿、丁芷諾等同班同學轉學小提琴,在上音附中師事竇立勳。畢業後在大學隨陳又新教授三年、譚抒真教授兩年;其中一年與俞麗拿、沈西蒂同時跟蘇聯專家比利捷教授學習。

一九五八年上音選拔“尖子”成立由何佔豪為首的實驗小組, 目的是民族風格的探討與創作。成員包括: 俞麗拿、沈榕、沈西蒂、丁芷語、呂其嶺,後來又擴充套件成為實驗樂團, 成員包括了沈冠恩、俞魯濱、吳菲菲、林應榮等。《梁祝》就是一九五九年間的產物。何佔豪原繫上海越劇院的小提琴手,考入上音進修班後師從鄭延益,一學期後為作曲需要轉入作曲系。

《梁祝》的形成是先由何佔豪根據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情節,利用越劇唱腔,把情節具體化構思成為幾段主題旋律, 在小組內進行反覆試奏、討論、修改,創集體創作的先例。曲體基本上由小組的“小梁祝”四重奏試奏,小提琴獨奏部分基本上寫成後,自陳鋼在其老師丁善德助導下完成了鋼琴小樂隊配器部分,經上音領導及管絃系教師反覆聆聽,提意見修改後(試奏由俞麗拿擔任),於“上海之春”由俞麗拿與沈榕先後擔任獨奏公演。並俞麗拿在一九五九年、沈榕在一九六一年灌製成唱片。

追記 | 沈榕與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鑑於歷史條件的限制,俞、沈的錄音都未臻完美理想,但俞、沈都掌握了,並奏出了它的地道的特有風格則是無疑的,所不同的是俞比較熱情奔放,沈則柔和細膩,這是一首成功的曲子,可以在維持其獨特的風格範圍內,仍然有所不同演繹手法的典型例子。

“雨果”有鑑於此,特將具有地道風格的沈榕版數碼處理,製成CD供“梁祝”愛好者參考,並將以最新的錄音技術和現有的條件重錄一首新的“梁祝”以期符合現代樂迷的需要。

追記 | 沈榕與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梁祝》首演時及其以後的重要指揮家範承武

以上這些轉載的文字,都有評論認為沈榕的演奏比俞麗拿的好,或者各有千秋。其實,音樂作品如果出在兩個勢均力敵的演奏家手裡,是很難區分絕對高下的。

筆者在2009年新加坡出版的《南洋藝術》上還發現了一篇署名不詳的文章《梁祝小提琴曲的誕生過程》,其中也談及沈榕的情況,摘編轉載如下——

追記 | 沈榕與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這張照片被認為是沈榕參加1959年《梁祝》首演的鏡頭

1959年5月27日,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正式“首演”,所謂“首演”指的是《梁祝》作為上音的節目參加上海市音樂舞蹈匯演的選拔演出,是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進行的“內部”(不公開售票)演出。演出被分為下午和晚上兩場。“首演”的小提琴獨奏者有兩位:俞麗拿、沈榕(此是當時節目單的先後排名)。下午場的獨奏是沈榕,晚上演出的獨奏是俞麗拿。所以若以時間先後概念來講,真正的“首演”是沈榕。但從重要性來講,晚上來賓的分量又遠比下午來的重要,因此後來才被誤認為下午是彩排而晚上才是公演。

沈榕並不是上音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的成員(這個說法與其他人所述有不一致處——編者注),為何會參加《梁祝》的表演呢?據說是因為實驗小組要將自己的成果與其他同學“分享”。沈榕在最後甄選中,技術表現穩定突出;而俞麗拿則勝在演奏充滿激情,且形象也較佳。

追記 | 沈榕與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1959年上視春節晚會的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合奏,從左到右分別是:沈榕、俞魯濱、吳菲菲、馬崇玉、張欣、沈西蒂、丁芷諾、沈冠恩

至於大家關心的沈榕如今身在何處,是不是還拉小提琴,筆者翻找很久,終在港臺地區報紙上找到三段報道,摘錄於後,以饗讀者——

據說沈榕自上海音樂學院畢業之後, 舉家遷居香港, 曾任香港管絃樂團演奏員, 在一紙教師群名單裡得知沈榕獲香港音樂專科學校(Hong Kong Music Institute)聘為小提琴指導教授,如此而已。其他就沒有關於她在樂壇的任何演出訊息……想到沈榕現在已經年過七十, 一定是退休了! 而她在1961年唯一的錄音,後來經唱片公司數位化再版, 才讓世人有幸聆賞她的優美琴音。

——原載2011年3月15日臺灣《旺報》

本月初,香港管絃樂團參加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作為團員之一的沈榕,隨團赴上海演出。前來欣賞樂團演出的俞麗拿,演出後專到後臺探班,向樂團及指揮致賀,並特別要探望老同學沈榕。

兩隻「蝴蝶」難得相聚,惺惺相惜,互相問好,五十多年的姐妹情誼盡顯。筆者建議她倆拍照留念,沈榕見俞麗拿身穿白襯衣,馬上將身上的外衣除下,以黑襯衣配搭。黑白蝴蝶,互相輝映,情景令人難忘。

——原載2007年5月23日香港《頭條日報》

我一直稱呼沈榕為「沈老師」,與她正式的合作,是三年前我加盟香港管絃樂團始。對這位少年時的偶像,我是絕對的尊敬。沈老師今仍熱衷於舞臺演出和教育工作,但對外間的公關或宣傳不表興趣,是絕對百分百的藝術家。

——原載2007年6月13日香港《頭條日報》,作者黃志煒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樂隊街》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樂隊街》

轉載請註明原出處及作者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