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7:切響浮聲發巧深,研摩雖苦果何心?

由 小白讀詩文 發表于 舞蹈2021-09-06
簡介大部分人認為這是愛情詩,也有人認為“在水一方”的“伊人”,可以是人可望難即理想或者目標,“溯徊從之,道阻且長”的困境和“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是追尋理想信念或者某一目標過程的艱難與考驗

張晗韶怎麼讀

01

前言

我們現在所說的古詩,多數情況下是指我國古代的詩歌,寬泛地說是包含了詩、詞、曲;從狹義上說,古詩僅指古代人所作的古體詩、近體詩。古體詩 :是指近體詩形成前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古體詩 :是指近體詩形成前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如《敕勒歌》)、“行”(《短歌行》《長歌行》)、“吟”(如《遊子吟》《夢遊天姥吟留別》)三種載體。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是是初唐之後,形成的又一詩歌體裁,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字數和句數也有嚴格要求。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7:切響浮聲發巧深,研摩雖苦果何心?

02

漢字四聲的發現及詩詞應用

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謝脁、王融等人在前人基礎上發現漢字四聲(平上去入)並將其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提出了“四聲八病”說。“聲律說”盛行,詩歌創作都開始注意音調和諧,將詩歌創作與漢字的四聲相配合,使得詩歌具有和諧流暢的音韻美。在這期間,沈約、謝脁、王融等將四聲融入創作,並在詩作中大量使用對偶,使“永明體”逐漸形成,這是唐代格律詩產生的基礎。

秋晨羈怨望海思歸詩

南北朝·沈約

分空臨澥霧,披遠望滄流。

八桂曖如畫,三桑眇若浮。

煙極希丹水,月遠望青丘。

全詩多是寫景,寫詩人在秋日早晨望著滄海抒發羈旅之愁,思念故土,渴望歸返的情感。全詩境界闊大高遠,“分空臨澥霧,披遠望滄流”給我們展示出了海天一色,煙波浩渺的遼闊景色。“八桂曖如畫,三桑眇若浮”說廣西(八桂)一帶山水在這煙波之中如暖色的畫卷,而太陽(古說太陽出、歇在三棵大桑樹上)在雲煙裡若隱若現地漂著。“煙極希丹水”,看到這煙霧一直漫延到希丹之水的盡頭,詩人趁著月色遠望青丘(大概在江蘇境內,沈約為江浙一帶的人)。

“八桂曖如畫,三桑眇若浮”就是很好的對偶,數詞對數詞,“桂”和“桑”都是植物名詞,“暖如畫”對“眇若浮”,如就是若之意。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7:切響浮聲發巧深,研摩雖苦果何心?

沈約還根據漢字四聲和雙聲疊韻的特點,來研究詩句中聲、韻、調的配合,指出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

八種五言詩應該避免的弊病,稱為“八病”。

務求做到

“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

這對於詩歌藝術的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也促使詩人更加自覺地去追求詩歌的音韻之美。

但是隨著“四聲八病”和“永明聲律論”的傳播,人們逐漸認識到其中的弊端,將其整理修改,出現了更為簡便“粘對律”,並由此演化出“平仄律”。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7:切響浮聲發巧深,研摩雖苦果何心?

03

浪翁水樂無宮徵,自是雲山韶頀音

五言律詩的定型者由宋之問、沈全期不僅提倡詩歌應講究聲律和對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規律,即一聯的對句要與出句相對,下一聯的出句與上一聯的對句要相粘,並把這個規律貫穿全篇。後來經沈全期、宋之問、杜審言、李嶠把這種規律運用於七言歌體中,最終在唐中宗景龍年間形成了七言律詩的定型。

合理地調配運用漢字的聲調與音韻,可以是詩歌的具有流暢的音韻美,是詩歌的節奏、聲調走向等富有音樂美。但是過分強調詩歌的音韻與平仄,使得詩歌的創作由表情達意轉為死摳字眼,那就得不償失了。對此,元好問是這樣看待的:

論詩三十首·十七

金朝:元好問

切響浮聲發巧深,研摩雖苦果何心?

浪翁水樂無宮徵,自是雲山韶頀音。

這首詩是批評拘忌聲病以成詩的人,不滿那些對聲律音韻過於雕琢的作品,認為這樣是看重浮在表面的音韻而忽視了深層的情思表達,這樣辛苦琢磨結果並不能出來好的作品。接著元好問舉出元結(浪翁)鍾情山中自然水聲的例子,說明即使沒有人為配製音韻曲調的自然之聲,自然是雲間山裡的美妙天籟之音。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7:切響浮聲發巧深,研摩雖苦果何心?

詩經·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以《詩經》中的《蒹葭》為例,這是先秦時期的詩歌,那時候並沒有對漢字四聲、音韻的認識。但是先民們已經不自覺地使用韻字,使用雙聲(如蒹葭)疊韻(蒼蒼、萋萋、采采,已經是疊字了),讀來朗朗上口,自有一種音韻之美。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7:切響浮聲發巧深,研摩雖苦果何心?

《蒹葭》寫出詩人對“伊人”的無悔、執著的追尋,其堅定與執著令人感動。大部分人認為這是愛情詩,也有人認為“在水一方”的“伊人”,可以是人可望難即理想或者目標,“溯徊從之,道阻且長”的困境和“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是追尋理想信念或者某一目標過程的艱難與考驗。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7:切響浮聲發巧深,研摩雖苦果何心?

中華經典藏書6:詩經(新版)平裝

¥

16。5

京東

月銷1。44萬

購買

前途又遠又長,還多險阻,追尋途中不斷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禮,讓許許多多的人產生共鳴——讀者可以從這裡聯想到愛情的境遇和喚起愛情的體驗,也可以從這裡聯想到理想、事業、前途諸多方面的境遇和喚起諸多方面的人生體驗。這些共性的、獨特的體驗,使《蒹葭》真正具有了難以窮盡的人生哲理意味,以至歷久彌新。

04

結語

講究聲律、對仗是格律詩的一個重要特色,聲律的使用對於詩歌的音樂美、節奏感有重要意義。正是因為有了聲律的發現及應用,唐詩才會在有限的空間裡創作出諸多的表現技巧,推動唐詩到達輝煌。

但是對格律規定過於細密,過於雕琢,拘忌於聲韻等形式,就會使文學創作受到很大的束縛,元好問崇尚自然天成的詩歌風格,對此自然是不贊同。長遠來看,這也會把詩歌創作引向歧途,比如之前說過追求用險韻的“韓孟詩派”的一些詩人。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6:切切秋蟲萬古情,燈前山鬼淚縱橫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5:筆底銀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飯山前

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硬核全能文藝才女(3)

讀詩|李白杜甫的20歲: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8: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7:切響浮聲發巧深,研摩雖苦果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