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楞嚴經·卷六|樂脫本倫的天龍八部(12)

由 經典悅讀 發表于 舞蹈2021-10-05
簡介如果有眾生想得人身,想在人間修行,觀世音菩薩就現人身為他們說五戒十善和相應的解脫修行法,以成就他們得人身的願心

六代樂舞是什麼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楞嚴經·卷六|樂脫本倫的天龍八部(12)

【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有諸天人樂意離開天類身,我就為他們說出天倫法,令他們願心成就。”

這是三十二應化身之二十四:天身。

世人絕大部分都想做天人,但天人為何不想在天上待,要出離天道呢?這裡面大概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知道天道並不究竟,在天上繼續修行。當徹底解脫六道輪迴,就脫離天倫了。

但這裡的“樂出天倫”,一般註解是指第二種情況。即,願心大的天人,希望快速解脫六道輪迴,而苦樂各半的人間是修行的最好場所。無常、苦、空、無我等法,只有在人間,才容易領悟併成就。

捨去天福到人間修行的“樂脫其倫”,其實並不容易。我曾見到一位一臉幸福的女士說:“我覺得做人挺好的,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呢?”又曾見那放不下親人的唸佛人。既然“放不下”,就不是念佛,而是念人了。這裡的“覺得好”、“放不下”,都是不願脫離其倫。

在一個道,總有一個道的執著和驕傲,就像人道眾生寫小說,總喜歡寫什麼仙人思凡的“只羨鴛鴦不羨仙”。等他們真有福德到了天道,只怕是打死也不想下到人間的。由此可見,願意下到人間修行的天人,他們所發出的願心該有多麼大!

對於這些想脫離天倫的人,觀世音菩薩會化現成天身為他們說離天身之法,幫助他們實現下到人間修行的願望。

楞嚴經·卷六|樂脫本倫的天龍八部(12)

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有諸龍樂於脫出龍類,我現龍身而為他們說脫龍倫法,令其成就願心。”

這是三十二應化身之二十五:龍身。

《大智度論》中說:“惡人多懷瞋恚,心曲不端而行佈施,當墮龍中,得七寶宮殿,妙食好色。”嗔恨心重,心不端正,故而墮落成龍身。由於行佈施,故能得到七寶宮殿,享受妙色美食。簡單來說,龍類眾生就是脾氣不好,但福報挺大的眾生。

龍族眾生神通大,大概有四種職責:一是守護天宮殿,二是興雲降雨,三是開瀆決江,四是守護伏藏。

如果龍族的眾生願意脫出龍類,一般是兩種情況。

一是龍族雖然某些方面變化自在,但畢竟是畜生類軀體。一些福德具備的龍族眾生願意出龍族,以得到更為殊勝的生命形式。

二是龍族常為佛門護法,隨著智慧的提升,一些龍族眾生往上升,也有願意到人間來修行者。

對於這一些願意出龍倫的眾生,觀世音菩薩化現龍身,為他們講出龍倫之法。根據他們的根性,其中也許會講到得人身的五戒法和得天身的上品十善法,乃至於徹底解脫身見的佛法,以成就他們的願心。

楞嚴經·卷六|樂脫本倫的天龍八部(12)

【若有藥叉樂度本倫,我於彼前現藥叉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有藥叉樂意度脫本倫,我就會在他們面前現藥叉身,為他們說度脫鬼倫法,使他們成就願心。”

這是三十二應化身之二十六:藥叉身。

藥叉

,又譯為“夜叉”,是隸屬於毗沙門天而住於忉利天的鬼類眾生。投生為藥叉者,往往過去世好行佈施,但性格品行不好,損害他人,隨著其佈施功德的勝負,分為天行藥叉、虛空藥叉和地行藥叉。

根據《大智度論》雲:“多瞋佷戾、嗜好酒肉之人而行佈施,墮地夜叉鬼中,常得種種歡樂、音樂、飲食。”

墮落為地行夜叉鬼身的原因

是,嗔恨心重、性情狠戾、嗜好酒肉。其福報來源於往昔曾行佈施,有“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疏財仗義。

“有人剛愎強梁而能佈施,車馬代步,墮虛空夜叉中而有大力,所至如風。”

墮落為虛空夜叉的原因

是性情剛愎自用,強勢橫暴。其福報來源於往昔佈施車馬,因此,才類夜叉有大力,行動迅捷如風,又稱捷疾鬼,勇健鬼。

“有人妒心好諍,而能以好房舍、臥具、衣服、飲食佈施,故生宮觀飛行夜叉中,有種種娛樂便身之物。”

墮落為飛行夜叉的原因

是嫉妒心強,好口舌之諍,其福報來源於房舍、臥具等等佈施。

藥叉畢竟是鬼類眾生,因此,當他們願意從鬼類度脫時,觀世音菩薩就會現出藥叉身,為他們講脫離鬼倫的方法。根據他們的根性,其中也許會講到得人身的五戒法和得天身的上品十善法,乃至於徹底解脫身見的佛法。

楞嚴經·卷六|樂脫本倫的天龍八部(12)

【若乾闥婆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乾闥婆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乾闥婆樂意脫離其類,我就會在他們面前現乾闥婆身,為他們說脫其倫法,令他們成就願心。”

這是三十二應化身之二十七:乾闥婆身。

乾闥婆是樂神或香神,他們不啖酒肉,只食諸香,擅長樂舞,是帝釋天屬下職司雅樂的天神。據說,帝釋需要聽音樂時,便燃沉水香,此神尋香而至,為帝釋奏樂。在佛教中,此神是歡樂吉祥的象徵,如敦煌壁畫中,體態豐滿,飄帶飛揚,凌空飄蕩,姿態優美的飛天,就是他們。

作為半人半神的天上樂師,乾闥婆想要脫離其類,觀世音菩薩就在他們面前現乾闥婆身,為他們說脫其倫法。同樣根據他們的根性,講五戒十善以及相應的解脫修行法,令他們得償所願。

楞嚴經·卷六|樂脫本倫的天龍八部(12)

【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阿修羅願意脫離其倫者,我會到其面前,現阿修羅身,為他們說法,令其成就。”

這是三十二應化身之二十八:阿修羅身。

阿修羅譯作“非天”或“劣天”,有天福卻沒有天德,喜歡搞人我是非,性暴好鬥,常無端挑起戰爭。據說阿修羅眾生,男子極醜,女子極美。

如果有阿修羅願意脫離其類,觀世音菩薩就會現出阿修羅身,為他們說脫其倫法。同樣根據他們的根性,講五戒十善以及相應的解脫修行法,令他們得償所願。

楞嚴經·卷六|樂脫本倫的天龍八部(12)

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有緊那羅願意脫其類,我應有他面前,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是三十二應化身之二十九:緊那羅身。

緊那羅:是天龍八部中的歌神。據《華嚴經 探玄記 卷二》載,緊那羅外形像人,但頭頂長一角,人見人疑,故也稱為疑人、疑神。

緊那羅擁有美妙的歌喉,還善於舞蹈,是帝釋天的執法樂神。佛教畫作中,緊那羅通常膝上安放橫鼓或兩個豎鼓,作擊鼓演奏法樂之勢。

如果有緊那羅願意脫離其類,觀世音菩薩就現緊那羅身,為他們說脫其倫法。同樣根據他們的根性,講五戒十善以及相應的解脫修行法,令他們得償所願。

楞嚴經·卷六|樂脫本倫的天龍八部(12)

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有摩呼羅伽願意脫離其類,我就在他面前,現摩呼羅伽身,為他們說法,令他們成就。”

這是三十二應化身之三十:摩呼羅伽身。

摩呼羅伽,譯作大蟒神,亦叫地龍。蛇頭人身,因為多恚多妒的緣故而受蟒身之報。此類眾生靈性高,嗔恨心大,善於演奏樂器,同時也力大無比。

如果有摩呼羅伽,願意脫離其類,觀世音菩薩就現出摩呼羅伽身,為他們說脫其倫法。同樣根據他們的根性,講五戒十善以及相應的解脫修行法,令他們得償所願。

樂脫其倫,就意味著對本類身體的執著消除了。觀世音菩薩當然會為他們執著的消除,而助一臂之力。

楞嚴經·卷六|樂脫本倫的天龍八部(12)

若諸眾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有些眾生願得人身,以在人間修行,我就現人身,為他們說法,令他們成就。”

這是三十二應化身之三十一:人身。

對於三惡道的眾生而言,要想得人身,就要奉行五戒十善,因為五戒十善是人間的德土。

對於三善道的眾生而言,人道苦樂參半,是修行的最好場所,故而一些天道眾生,也願意放棄天道的欲樂而下到人間修行。

如果有眾生想得人身,想在人間修行,觀世音菩薩就現人身為他們說五戒十善和相應的解脫修行法,以成就他們得人身的願心。

楞嚴經·卷六|樂脫本倫的天龍八部(12)

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諸非人眾生,有形的或無形的,有想的或無想的,願意度脫他們這一類的身,我就會到他們面前,皆現出其身,為他們說法,令他們成就願心。”

這是三十二應化身之三十一:非人身。

六道眾生,要麼是人,要麼是非人。故這裡的最後兩個應化身,除了有對前面三十個應化身的總結之外,更是說明眾生無量,觀世音菩薩應化的人身或非人身也是無量的。

有形

:比如說有色界以下的的眾生皆有形相。

無形

:比如說無色界眾生。無色就是沒有質礙,超越了物質形態。如果以五蘊來講,無色界眾生沒有了色蘊,只剩下受、想、行、識四蘊為其生命特性。

有想

:比如說鬼、神、精、靈等有情眾生。

無想

:比如說土、木、金、石等無情眾生。其實,無想眾生也有靈知性,故而會“樂脫其倫”。這裡的“無想”,是佛陀恆順眾生的假名而已。

事實上,十方三世沒有一塊死東西,都有見聞覺知。只不過泥巴、瓦塊、蘋果、蔬菜等無情物痴色相想過於沉重,以致於受、想、行、識非常薄弱。從廣義上講,吃水果、蔬菜也是相殺相吞相,只是和靈知高的動物相比,其受到傷害後嗔恨心很少、很輕微,我們將修行功德迴向給它們,就足以還債。人間飲食是為了延命修行。但不必要的殺生一定要避免。

如果有非人眾生,願意度脫他們的本類,觀世音菩薩就會根據他們的類別而應化成相應的身,來為他們講五戒十善以及相應的解脫修行法門,令他們都能得償所願。

楞嚴經·卷六|樂脫本倫的天龍八部(12)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燻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這就是妙明清淨的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定力,耳根返聞聞自性、向內燻聞修成,無作妙力自在成就此三十二應。”

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入國土身,是反聞聞自性中,聞性燻修而成。是“無作妙力自在成就”的,一切是任運而成,隨類應化,自在顯現的,並沒有絲毫的造作成分。

想一想,凡夫樂於新年搶頭香,以為搶到頭香,觀世音菩薩就會特別保佑我今年發大財。這只是凡夫的一廂情願。

從上面的三十二應可以看到,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但這種應,一定是有利於眾生滅除煩惱、境界向上提升的應,是向性德靠攏的應,而不是與性德背道而馳的貪嗔痴的應。

(當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