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溼地和耕地要各司其職

由 中國經濟網 發表于 舞蹈2023-01-04
簡介鹽鹼地等耕地後備資源開發與溼地保護的矛盾,本質上是區域農業與生態的複雜邊界問題,為有效解決該問題,需對東北西部地區溼地與耕地數量與佈局進行多情景模擬

各司其職的兩句詩是什麼

溼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作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溼地的保護與管理對美麗中國建設至關重要。我國溼地總面積8億畝以上,主要分佈在東北、華北、西南和青藏高原地區。其中,東北西部溼地位於半乾旱半溼潤的農牧過渡帶,生態環境脆弱,約佔全國溼地的三分之一,有著名的扎龍、向海、查干湖、莫莫格和大布蘇等國家級溼地自然保護區,其中向海、扎龍和莫莫格溼地被列為國際重要溼地。同時,東北西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也是國家統籌補充耕地的重要區域,有超千萬畝集中連片耕地後備資源。該區域也是國家最重要的鹽鹼地等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區。合理保護東北西部溼地,科學開發鹽鹼地等耕地後備資源,對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以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過去幾十年,隨著人口迅速增長,經過多輪土地資源開發,東北西部地區草甸溼地、沼澤溼地和沼澤化草甸溼地等不斷被開發為耕地,面臨溼地大面積縮減、土壤鹽鹼化程度加劇、生態功能退化等生態環境問題。該地區溼地保護率僅為35%左右,與《全國溼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中到2025年溼地保護率達到55%的要求相差甚遠。此外,新開墾的耕地大部分地力差、產量低,由於缺乏後期管護和培肥,有些新開墾的耕地存在復荒、再生鹽漬化等問題。而自然資源的長期粗放利用、管理失序又加劇了環境惡化。東北西部作為開發不足和過度開發並存的地區,如何在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保護性開發鹽鹼地等耕地後備資源,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同時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

東北西部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應兼顧遏制溼地面積萎縮、功能退化的趨勢。因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科學劃定溼地保護紅線。為正確處理溼地保護和補充耕地之間的關係,要依據東北西部地區溼地特點,建立東北西部地區溼地生態評價指標體系。將自然溼地佔比較高且集中分佈的地區,劃定為核心溼地保護區,該區域應堅決退耕還溼;對於佔比達二分之一左右的地區,劃定為緩衝區,該區域內嚴禁大規模土地資源開發。在紅線劃定過程中,儘量使溼地資源集中連片,以發揮其最大生態效益。

合理開發利用鹽鹼地等耕地後備資源。鹽鹼地是重要的耕地後備資源,鹽鹼地的保護性開發,對守住我國耕地保護紅線,保障糧食安全至關重要。東北西部地區是我國典型的蘇打鹽鹼地分佈區,能否科學有序開發利用鹽鹼地,是緩解補充耕地與溼地結構性矛盾的關鍵。要在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基礎上,開展鹽鹼地等耕地後備資源調查工作。做好頂層設計,細化評估鹽鹼地開發的適宜性,精準劃定開發規模和具體地類。深化水平衡和水土資源承載能力研究,最佳化水資源配置,加快水利配套工程建設,提高鹽鹼地改良治理的水資源保障。

權衡溼地與耕地的比例關係和佈局。東北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關鍵在於如何讓溼地和耕地各司其職,權衡好溼地與耕地的比例關係和佈局。在糧食主產區,做到耕地數量不減、質量不降,儘可能向自然條件好的優勢區集中,再根據水土匹配狀況,適度確定區域耕地保護數量和比例。鹽鹼地等耕地後備資源開發與溼地保護的矛盾,本質上是區域農業與生態的複雜邊界問題,為有效解決該問題,需對東北西部地區溼地與耕地數量與佈局進行多情景模擬;科學評估多情景下的經濟效益、生態系統功能和價值,揭示不同情景下土地功能變化的權衡與協同作用及空間差異;提出新的國土空間規劃方案,在保障糧食產量的基礎上,追求生態效益最大化。

動態監測評價逐步最佳化國土利用空間格局。以東北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從水資源承載力、糧食產量、生態效益三方面建立國土空間規劃指標評價體系。構建針對耕地和溼地保護紅線的監測預警體系,依據監測資料和評價指標體系,逐年對區域溼地與耕地的規模、佈局以及經濟、生態、社會等各項指標的變化進行分析評估。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反饋調整機制,以年度評估結果為依據,對標國家戰略,探索溼地保護與補充耕地開發的平衡機制,階段化實現東北西部地區國土利用空間格局最佳化。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研究員 鄖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