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王安石為教訓蘇軾,出一個上聯,結果成了千古絕對,如今無人能對

由 子蘇說歷史 發表于 舞蹈2023-01-05
簡介不過,貶謫只是一步教訓之路,後面王安石在蘇軾即將去黃州赴任的時候,又在送他的地方,隨口出了一副上聯,內容為:七里山塘,行到半塘是三里半

五個對子一個槓是什麼

王安石為教訓蘇軾,出一個上聯,結果成了千古絕對,如今無人能對

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版圖中,文化的厚重難以用言語描述,而創造這些厚重文化的文人騷客,更是我們爭相討論的話題談資。因為在歷史上的他們,是鮮活存在過的,而他們留下的故事也成了我們學習文化的一部分內容。

這些故事中,有的人是針鋒相對,在文壇上屬於你看不上我,我也看不上你的狀態。但真正流傳下來的很多文人故事,是一種讓我們感動的情誼,因為他們更明白懂得欣賞對方的才能,比如北宋歷史上的蘇軾和王安石。

在我們的已有知識中,他們是政敵,但真實歷史裡的他們卻在文學上曾互相切磋。比如,王安石除了一個對聯為難蘇軾,而蘇軾也未對出,這副上聯直到如今也無人對出。

王安石為教訓蘇軾,出一個上聯,結果成了千古絕對,如今無人能對

亦敵亦友的才子

說到蘇軾,相信很多人想到的是“東坡肉”等美食,其次才是他創作的文學作品等。而他的文學作品中,傳達的通常也是一種豪邁豁達的情懷,因此在很多不知道真實歷史上的蘇軾的人眼中,他就是一個過的十分愜意的人。

然而,真實的蘇軾卻與他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呈現出兩種極端的情況。真實的蘇軾,在少年時期隨著父親和弟弟一起從蜀地出發,來到了當時的京師。在京師之中,他的才華很快就凸顯出來。在一場科舉考試中,更是因為文章太出彩,被歐陽修以為是自己關門弟子作的,因此為了避嫌故意將其評為第二。

王安石為教訓蘇軾,出一個上聯,結果成了千古絕對,如今無人能對

從這以後,蘇軾的文采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而一向惜才的歐陽修更是看重他。彼時的北宋朝廷還屬於政治比較清明,朝中政治氛圍相對比較寬鬆的情況,因此蘇軾在當時的朝中,還是比較如魚得水的。

然而,好景不長,家中母親去世,他需要回鄉丁憂。為此,他離開了朝廷。在為母親守孝過後,父親蘇洵又緊接著去世。一來二去,他遠離朝廷多年。再回去時,朝中如歐陽修一類的大臣早已不存在,而是新一批接班人王安石。

王安石為教訓蘇軾,出一個上聯,結果成了千古絕對,如今無人能對

王安石因為年少的遊歷,甚至北宋繁榮的浮華下,有著百姓不為人知的痛苦,因此決心改革。然而,在這樣的朝代改革是需要勇氣和能力的,稍微不注意就會適得其反,因為像方田均稅法這樣的政策,是侵害了豪紳的利益的,同時還有一些守舊派不同意。

蘇軾就是守舊派之一。

回到朝廷之後,適聞改革政策,於是上疏之言改革的弊端。

這一下可不得了,

算是觸怒了王安石為首的新派意見。

由此可以看出,

他們從這裡開始,完全是一種政敵關係。

而當時身為丞相的王安石,的確是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政策,給了蘇軾一個懲罰,而蘇軾由此開啟了自己一生被貶的生活。

王安石為教訓蘇軾,出一個上聯,結果成了千古絕對,如今無人能對

絕妙千古對聯

蘇軾這一貶,就被貶到了黃州。那麼,當時的王安石將其進行貶謫流放,是一種小心眼的報復嗎?其實不然,歷史上的王安石雖然跟蘇軾是政敵,但他不至於如此小心眼。因為從他們的官場晉升之路來說,他們的關係還很親密。

因為王安石是屬於歐陽修提拔起來的那一派,而蘇軾也同樣是被歐陽修看重提拔的那一波人。只不過,王安石大了蘇軾許多,他們一個在考科舉的時候,一個已經在朝中屬於重要朝臣了。而且在沒有成為政敵前,蘇軾也曾多次拜訪王安石,所以他們完全算是在才學上惺惺相惜的文人,而不是文人相輕的一類。這一次的貶謫其實也是王安石給蘇軾的另類教訓而已。

王安石為教訓蘇軾,出一個上聯,結果成了千古絕對,如今無人能對

畢竟依照王安石當時的地位,他要是真心想整蘇軾,完全是可以將其拿捏下的。不過,貶謫只是一步教訓之路,後面王安石在蘇軾即將去黃州赴任的時候,又在送他的地方,隨口出了一副上聯,內容為: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是三里半。

這則上聯看起來內容十分簡單,實際卻很精妙。因為裡面的

山塘和半塘都是一個地方,而七里與三里半是實際的距離。最為重要的是,這距離很是精確,不是為了出對聯強行硬湊字的。

而在這則對聯的背後,還含有深意。

王安石為教訓蘇軾,出一個上聯,結果成了千古絕對,如今無人能對

七里和三里半,正好是一半和整數的區別。

它不單是表現距離,還表現的是一個人的能力和才學滿腹和只有半腔的區別。

所以,

誰能說王安石不是借這一副上聯告誡蘇軾呢——你還年輕,眼前看到的東西都不是全部,因此我推行的改革,你暫時也只看到了表面的弊端,卻看不到內裡的深刻好處。

而當時的蘇軾是否有悟到王安石這則上聯的深意,我們不知道,但可以確定的事情是當時他在送別的路口沒有對出下聯。或許在他人生後來多次的流放中,蘇軾也曾會想起王安石曾經的告誡吧,但那時已經無濟於事了。

王安石為教訓蘇軾,出一個上聯,結果成了千古絕對,如今無人能對

而王安石的這則上聯,蘇軾也一直沒有對上聯,並且從北宋以後,後來的無數文人騷客都沒有對答出來,因此這則上聯也成為了千古絕對。因為也許有人能對出工整對仗的字詞,但下聯是否含有回答上聯深意的作用,卻有待考量。因此,王安石的才華的確不可估量。

結語

在古代的文壇上,我們知道王安石此人,但更知道蘇軾。因為我們學習的很多文學作品都是蘇軾的傑作。因此很多人都會認為蘇軾的文才是絕對高過王安石的。然而,從王安石考察蘇軾的一副對聯就可以看出來,王安石的文采絕對也是非常好的,不然蘇軾為何對不出呢?並且自蘇軾只有,後來的

才子

如此多,但也沒有對出來,可見其文采斐然。

王安石為教訓蘇軾,出一個上聯,結果成了千古絕對,如今無人能對

因此,古時的文化名人遠不止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如王安石這類人物出現的少,我們就將其與蘇軾做一番比較。文人水平或許有高低,但我們切不可輕易比較,畢竟我們的水平不如他們,更多的是應該抱著學無止境的態度去好好學習他們這種互相切磋的精神,不斷吸收新的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提升自己的能力,增進自己的學識。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