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章太炎“依自不依他”的主體性思想,確立了以人為主體的道德思想

由 範嬌嬌聊青史 發表于 舞蹈2023-01-06
簡介到譚嗣同倡導的用“心力”挽救劫難命運,到章太炎“依自不依他”思想的提出,再到魯迅先生提倡的意力主義,都是為了喚醒人的主體意識,彰顯人的意志自由,從根本上實現人的個性解放和個性自由

腳和手瘦的人命好不好

中國近代道德革命的一個重要任務,是重新認識和界定作為道德主體的人。

“人”是什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學者主要從“德性”的角度對人進行界定。

然而,他們所界定的人,基本上是抽象意義上的人,是以“群體本位或家族本位”為價值原則確立的,缺乏獨立個性的人。這種對人的理解強調群體或家族的利益,過分強調道德義務,因此人的自由和個性受到了嚴重束縛。

章太炎“依自不依他”的主體性思想,確立了以人為主體的道德思想

進入近代社會以來,西方文化的滲透和列強的入侵,中國人要求解放個性的意識被喚醒。從龔自珍提出的“自我”、“心力”。

到譚嗣同倡導的用“心力”挽救劫難命運,到章太炎“依自不依他”思想的提出,再到魯迅先生提倡的意力主義,都是為了喚醒人的主體意識,彰顯人的意志自由,從根本上實現人的個性解放和個性自由。

章太炎“依自不依他”的主體性思想,確立了以人為主體的道德思想

章太炎把“依自不依他”視為自孔子以後,長時間維繫道德的動力,視為改造影響國民內在人格的重要力量,從而突顯了主體的道德意志自由。

所謂“主體”或者“主體性”,其含義比較寬泛。從哲學角度來講,主要有兩種意義:“一是本原意義;二是能動意義”。

章太炎“依自不依他”的主體性思想,確立了以人為主體的道德思想

章太炎的道德主體分為兩個方面:能動意義上的道德主體,表現為“俗”,指的是與客體相對來說的,道德行為的發起者和承載者,章太炎稱之為“成心”、“幻我”。

本源意義上的道德主體,表現為“真”,指本體論意義上的道德自我,或自心,章太炎稱之為“常心”、“真我”。

章太炎“依自不依他”的主體性思想,確立了以人為主體的道德思想

章太炎提出“依自不依他”思想,突顯了人的道德主體性,確有創見,但這一思想並不是憑空而來,與先秦倫理思想,和佛教倫理有著密切聯絡。

章太炎認為“依自不依他”思想可以追溯到孔子。章太炎指出,孔子在打破鬼神的說法,促使中國文化從“依他”向“依自”的轉變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孔子之前,還有尊天敬鬼的說法,外在於人的天神、鬼神等主宰著人類的精神世界。

章太炎“依自不依他”的主體性思想,確立了以人為主體的道德思想

到了孔子,開始排擠拋棄鬼神、天神。孔子“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知天為不明,知鬼神為無,遂以此為拔本塞原之義,而萬物之情狀大著。由是感生帝之說詘,而禽獸行絕矣,仲尼所以凌駕千聖,邁堯、舜轢公旦者,獨在以天為不明及無鬼神二事”。

也就是說,孔子把依靠天神、鬼神的外在力量轉化為依靠人內在的力量,實現人的自我主宰,中華文化“依自不依他”的心理才正式形成。在章太炎看來,完全的無神論主張是在《墨子公孟》篇,中二者的辯論中明確提出來的。由此章太炎得出結論,不能“依他”,要“依自”,依靠自己,依靠自己內心的精神力量。

章太炎“依自不依他”的主體性思想,確立了以人為主體的道德思想

雖然把孔子作為“依自不依他”思想的源頭,但在先秦倫理思想史上殷商的神本思想,向周朝的敬德保民思想轉變的大背景下,人類意識的覺醒,章太炎確立以人為主體的,道德思想就更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