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中傳學術報告:直播服務地方非遺傳承創收

由 第一風口 發表于 舞蹈2023-01-12
簡介“‘為非遺買單’的潮流反映著當代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和尊重,打賞的‘敬賞’屬性進一步塑造著清朗有禮、尊崇藝術的網路氛圍”,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本科生院院長王曉紅指出,非遺在直播間的走俏,是直播平臺、使用者、主播共同最佳化後的選擇,下一步

s啥意思代表什麼網路用語

河南商丘嗩吶、湖北黃岡黃梅戲、廣西京族獨絃琴等非遺專案,在直播間收穫觀眾與禮讚,已是常態。12月28日,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中國網路影片研究中心聯合抖音釋出《非遺地方誌——直播打賞助力非遺傳播研究報告》(下稱《報告》)。《報告》分析,藉助直播,地方小眾非遺文化走出鄉野,成為年輕一代的欣賞目標;傳承人獲得觀眾與收入,增強從業自信,積蓄為行業發展的人才力量;非遺“專案”透過打賞、電商轉變為“藝術商品”,實現自行“造血”發展,為助力鄉村振興提供契機。

中傳學術報告:直播服務地方非遺傳承創收

《非遺地方誌——直播打賞助力非遺傳播研究報告》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非遺專案近87萬項,有著技藝高超、種類繁多、區域分佈不均衡、傳承人普遍高齡的特點。眾多專案依賴地方扶持,面臨作品、產品缺乏市場,技藝保護、傳承斷檔的困境。如何使地方非遺廣為人知,並挖掘其經濟社會效益,直播提供瞭解法。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6月,國家級非遺專案抖音覆蓋率99。74%,相關影片點贊超94億。過去一年,抖音非遺專案直播場次同比增長642%,平均每天直播1617場,獲得打賞的主播人數同比增長427%,打賞總金額同比增長533%;其中,獲得收入的非遺傳承人數量同比增長34%,非遺好物銷量同比增長668%。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劉昶肯定直播為非遺帶來的價值。他提到,直播突破非遺傳播的地域限制,拉近年輕一代與古老非遺的距離,觀眾得以觀賞、瞭解非遺技藝,並以打賞、點贊、購買等形式進行文化消費,使非遺保護傳承從“補助”走向“增收”。

過去,各界將非遺視為“搶救式保護”的物件,無法解決非遺的文化與經濟效益的平衡問題。《報告》提出,非遺的保護傳承,重在連線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值。限於一地的小眾、瀕危專案,藉助直播掀開神秘面紗,獲得大眾禮讚。打賞、帶貨也成為地方非遺經濟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鄉村振興再現活力,找到可持續發展模式。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報告》課題組成員孫佳山認為,非遺絕不是躺在櫥窗裡的文物展品,也並非束之高閣的技藝絕活,而是可以提升收入和影響的“金鑰匙”。直播為非遺培養了“新觀眾”,這些“新觀眾”用直播打賞、商品購買表達對非遺背後的風土人情的真切認同,為非遺的活態傳承送上“門票”,以實際行動支援家鄉非遺事業的發展。

《報告》統計,在抖音平臺,2022年,上海、江蘇、浙江的戲曲直播場次超36萬場,累計觀看人次超11億,三地戲曲主播的收入同比增長81。36%。孫佳山評價,非遺直播正在助推地方非遺事業的發展,這既有利於增加諸如年輕藝人的舞臺經驗、培養各省相關非遺領域的行業人才,又能提升方言劇種等在社會的知名度、認可度,推動各地優秀傳統文化的可持續傳承。

“‘為非遺買單’的潮流反映著當代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和尊重,打賞的‘敬賞’屬性進一步塑造著清朗有禮、尊崇藝術的網路氛圍”,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本科生院院長王曉紅指出,非遺在直播間的走俏,是直播平臺、使用者、主播共同最佳化後的選擇,下一步,要號召更多領域傳承人藉助直播,打造線上“舞臺”、獲得直播收入、經營線上市場,助力地方非遺傳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