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重塑中華甲冑之美

由 閩南網 發表于 舞蹈2023-01-14
簡介”潘剛峰說,每個朝代的甲冑特點分明,如果說有什麼願望,他希望能復原中國歷史上不同朝代的甲冑,並把它們介紹給更多的朋友

16時40分是什麼時辰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的這首《從軍行》膾炙人口,不僅寫出了邊塞將士的豪邁之情,也讓唐甲的雄風流傳千古。

重塑中華甲冑之美

甲冑愛好者常常組織各種活動,傳統弓射藝是最能體現文化傳承的其中一項。

前兩年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熱播,一時掀起關注甲冑的熱潮。劇中華麗的龍武軍甲冑,是根據陝西西安的唐代長樂公主墓壁畫《武士出行圖》設計復原的,廣受好評。此外,還有顏色豐富的絹甲、霸氣外露的將校甲,無不造型精緻、質感十足,被認為是唐代題材古裝劇中“最認真的復原甲”,讓不少甲冑愛好者雀躍不已。

甲冑也叫盔甲、鎧甲,在古代戰爭中,是將士的防身裝具。中國的甲冑文化有著漫長的發展歷史,現今最早的甲冑實物出自商代,到唐宋時期,中華甲冑發展到最頂峰。而後的朝代,隨著火器的出現,甲冑的演化又更加多樣。在古代中國,甲冑不能私人擁有,且基本不隨墓葬,所以傳世極為稀少,這也為中華甲冑留下了一絲神秘的色彩。

讓人驚奇的是,電視劇中這些高度還原且能實戰的甲冑,都是出自民間愛好者之手。

在泉州南安,也有這麼一位熱愛甲冑製作的年輕人——潘剛峰。從平面設計師到成為全國為數不多、能全流程製作傳統甲冑的匠人,潘剛峰至今已手工製作了100套各式甲冑,廣受全國各地愛好者的喜愛。

出生於1994年的潘剛峰,結緣甲冑純屬偶然。2015年,他開始接觸中國傳統文化,對漢族傳統服飾產生了興趣,而後在學習君子六藝的射藝過程中,第一次接觸到甲冑。2018年,潘剛峰穿著自己用2500片塑膠甲片扎連串接的簡易“札甲”參加中華禮樂大會,並在此間認識了很多甲冑圈的朋友。此後,復原製作一套真正的傳統甲冑,成了他的目標。

在業界人士看來,一名合格的甲冑製作者,不僅要熟悉工藝流程,更要對民族服飾有深入的瞭解,通曉甲冑的歷史形制演變,並具備設計技能和美術基礎。

泉州有著深厚而悠久的崇尚武備的歷史底蘊,曾湧現出了俞大猷、鄭成功、施琅、林興珠、陳化成等一大批名將。厚重的歷史和人文積澱,為潘剛峰的甲冑製作提供了靈感。出於對家鄉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敬仰,潘剛峰在積累了一定製甲經驗後,萌生了復原一套鄭氏鎧甲的想法。

沒有實物模板,潘剛峰就從歷史沿革中找線索。泉州人曾公亮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軍火家,其所著《武經總要》是我國第一部官修兵書,潘剛峰視作珍寶,來回翻看。幾十道工序、數十種配件,涉及繪畫、雕刻、漆器、鍛打、皮藝、泥塑、編繩等多種技能,潘剛峰向一項項技能發起挑戰。由於明甲沿襲宋代的鎧甲形制,從去年9月開始,他先花3個月時間復原一套宋代黑漆順水山文甲。而後,他根據史料並參考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的《鄭成功弈棋圖》,於今年8月成功復原出全國首套明代鄭成功金漆山文將校甲。

鄭成功金漆山文將校甲使用鐵、銅、合金、皮、錦緞、布料、繩等材料,合計由5000多個大小物件組成,重約20公斤,共10個部分,全套穿戴完成至少需要15分鐘。

“從圈內嚴謹的規範門檻來講,能夠獨立設計、研發、產出、自制、加工成一套甲冑的製作者,在全國僅有40人左右,省內應該就我一人。”潘剛峰告訴記者,他的手機裡有數十個與甲冑文化相關的微信群,全國的資深玩家和製作者都在群裡相互交流學習。

“甲冑不僅是中華戰服,體現著民族的英武之氣,甲片上的鳳翅、獸吞、祥雲以及盔纓、翠翎的細節更是折射出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潘剛峰說,每個朝代的甲冑特點分明,如果說有什麼願望,他希望能復原中國歷史上不同朝代的甲冑,並把它們介紹給更多的朋友。(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 通訊員 黃瑜鵬 陳鑫煒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