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崑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衰落的?它的衰落與花雅之爭有無直接關係?

由 莓莓影視匯 發表于 舞蹈2021-05-18
簡介因適合上層社會雅化的審美要求,官場的觀劇長期以來都是首重崑曲:宮廷演劇納崑曲為御用聲腔,康熙朝設立機構專備內廷享用,有時也徵召民間職業昆班承應,直到光緒年間(1875-1908)京劇入宮,崑曲銳減

崑曲是什麼意思

本文乃“愛你是喜上眉梢”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在清朝前期的劇壇,崑曲仍然是演劇事業的主力,它主要佔據了上層社會的廳常和大中城市的舞臺。與此同時,與崑曲有著同樣悠久歷史的弋陽腔繼續流行民間,已發展成一個龐大的高腔系統;在全國廣大的田間草臺,很多新興的聲腔從小曲、俗唱逐漸成長起來,到乾隆年間,全國的戲曲舞臺上已經是諸腔並奏、百花齊放了,以京腔、秦腔、弋陽腔、椰子腔、二黃調等為主的“花部”集團(俗稱“亂彈”),日益顯示了它們的活力和價值。換言之,崑曲因忙於適應上層社會雅化的審美要求,不知不覺間捨棄了民間演劇市場的絕對優勢。

崑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衰落的?它的衰落與花雅之爭有無直接關係?

崑曲

逐漸壯大的花部隊伍開始嘗試與崑曲比肩,填補了崑曲雅化而遺留的民間演劇市場的空白,崑曲也告別了它長久以來獨居高處的寂寞。實際上,崑曲在其興盛的後期(康乾盛世),它的地位主要是由政權扶持的。在明代,官場的觀劇需求主要是由家班承擔的。入清以來,家班的演出形式沒能恢復,職業演劇即興盛起來,其重要標誌就是戲館、茶園之類公共演出場所的出現,使官民共享演劇之樂。演劇一旦進入戲館、茶園,其所唱聲腔、所演內容就不是哪一個階層所能夠掌控的,而多聲腔劇種體系的產生和發展,正是演劇職業化時代到來的基礎之一。

崑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衰落的?它的衰落與花雅之爭有無直接關係?

崑曲《紅樓夢》劇照

職業演劇形成之後,關於崑曲的地位,就該從兩條線來敘說。其一,作為上層社會的寵兒,宮廷內外將崑曲的形式美髮揮到了極致,曲辭艱深酶澀難懂,節奏愈趨緩慢低沉,行腔轉調過於細密,題材範圍日益狹小,甚至追求荒麼不經。因適合上層社會雅化的審美要求,官場的觀劇長期以來都是首重崑曲:宮廷演劇納崑曲為御用聲腔,康熙朝設立機構專備內廷享用,有時也徵召民間職業昆班承應,直到光緒年間(1875-1908)京劇入宮,崑曲銳減;上府貴胄的家庭昆班延續至清朝滅亡前後,尚有活動;許多官員雖無家班,卻由官署自備職業戲班,或經常徵召民間職業昆班到官署演出。

崑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衰落的?它的衰落與花雅之爭有無直接關係?

崑曲在舞臺上的呈現

其二,當多聲腔劇種體系產生之後,崑曲開始實現其戲曲家族成員之一的身份迴歸。許多地方戲班中,都有崑曲藝人搭班,一方面演出崑曲,一方面以其精熟的演藝水平為其他劇種提供學習的機會。原已傳唱南北的崑曲,也藉機不斷融合當地的語言和欣賞習慣,隨勢而變,落地生根,加速了它的地方化程序。於是崑曲大家族產生分化,一部分變為獨立的地方劇種,如蘇州崑曲、永嘉崑曲、郴州崑曲、高陽崑曲等;另一部分則與其他聲腔結合在一起,共同形成為當地的一個劇種,在這個劇種中保留崑曲戲,如川劇、湘劇、贛劇、徽劇等。

崑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衰落的?它的衰落與花雅之爭有無直接關係?

崑曲《紅樓夢》劇照

多聲腔劇種體系的產生和發展,是演劇職業化的基礎之一;而各聲腔藝術之間相互交融、彼此滋養,也是戲曲事業不斷髮展提高的條件,是戲曲生命得以綿延的福祉。北京作為清朝政治文化的中心,其戲曲舞臺上各劇種的交流消長,集中反映了全國範圍內的戲曲發展態勢,出現了“花雅之爭”的三次波瀾:第一次是高腔與崑曲之爭:高腔由弋陽腔發展而來,在北京稱作京腔。據文獻記載,乾隆初年崑曲在北京的戲院茶樓已經沒有優勢了,觀眾聽到崑腔即“鬨然散去”;而京腔風靡多年,六大名班盛演京師。

崑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衰落的?它的衰落與花雅之爭有無直接關係?

崑曲《斷橋》劇照

由於弋陽腔歷史悠久,而當時有影響的聲腔還不多,朝廷即出面予以規範,也納為御用聲腔。宮廷演劇雖昆式相容,實以崑曲為重,因為崑曲人才濟濟,體制完善成熟。從此京、昆並行,相安無事。京昆合班、昆亂同臺就成了司空見慣的常例,演員中開始出現兼習昆亂的情況。如萃慶部涿州籍演員工五兒,十幾歲即擅演崑曲、京腔及其他亂彈腔戲,算得上是當時昆亂不擋之輩,萃慶部必然是諸腔俱備的綜合戲班。第二次是秦腔崛起,轟動京師:明代末年即盛行於西北的秦腔,於清初已傳入北京。

崑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衰落的?它的衰落與花雅之爭有無直接關係?

崑曲《獅吼記》劇照

乾隆三十九年(1774)和四十四年(1779),四川著名的秦腔藝人魏長生兩度進京,色藝雙絕,轟動京城,“大開蜀伶之風”,而曾經盛極一時的京腔六大名班再也無人過問,更不要說早已聽厭的崑曲了。由此秦腔在京城更是深入民心,招致朝廷強制禁演。《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記錄乾隆五十年(1785)的禁演詔令,大意是:對於北京的城外戲班,除昆、弋兩腔仍可演唱外,其他聲腔,尤其是秦腔,一律禁演。要求秦腔演員改習昆、弋兩腔,這就從客觀上促成了京、昆、秦三大聲腔的同臺交流。

崑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衰落的?它的衰落與花雅之爭有無直接關係?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魏長生被迫一度加入昆弋班,又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南下揚州,後至蘇州,堅持演出,很快譽滿江南,給南方的崑曲界又造成極大衝擊。第三次是微班開新聲之先河:乾隆五十五年(1790),皇帝八十壽慶,由官商鹽務推舉,安徽藝人高朗亭率安慶徽班進京賀壽,從此打開了徽班進京的大門。數年間,四大徽班先後雲集京城,稱盛一時,是為京劇的發端。此時,康乾盛世已成追憶,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川陝鄂豫等地連年爆發白蓮教起義。朝廷藉口亂彈諸腔戲內容多荒誕離奇或迷信悖逆之事,懷疑它與起義民眾之間有密切關聯,於是在嘉慶三年(1798)、四年(1799)連續釋出禁令:

崑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衰落的?它的衰落與花雅之爭有無直接關係?

”四大徽班“進京的舞臺呈現

不僅北京,凡江蘇、安徽等地,只准演唱昆、弋兩腔戲,亂彈、梆子、絃索、秦腔等戲,一律不準再有演出。然“雖屢經明旨禁之,而其調終不能止,亦一時習尚然也”。綜上所述,當崑曲受到新興劇種的衝擊時,官場為它提供了一次又一次庇護。那些新興劇種之所以難被統治者接受,或許是因其藝術成熟度遠遜於崑曲;而朝廷對崑曲的專寵,雖使得崑曲擴大了藝術實踐的領域,卻阻擋不了戲曲演進的腳步,花部諸腔雖屢經明文禁演,卻始終不曾消,於崑曲的命運而言可謂亦喜亦悲。崑曲在北京的命運如此,在其他地區也相差無幾,到19世紀初葉(嘉慶六年之後),二黃、秦腔等花部已經風行大江南北。

崑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衰落的?它的衰落與花雅之爭有無直接關係?

崑曲《長生殿》劇照

宮廷演劇規模銳減,原由上層社會支撐的崑曲舞臺在花部的不斷衝擊下逐漸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