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為什麼朝霞不出門,暮霞行千里?

由 臭大師 發表于 舞蹈2023-01-28
簡介波長較短的藍、靛、紫等光很容易被大氣中的微粒散射,因此天空常常呈藍色(陽光透過大氣層時空氣分子對紫色光的吸收比較強,所以我們所觀測到的紫色光較少),但是當空中有云霧存在時,因為水滴的直徑比可見光波長大得多,所以不滿足選擇性散射的條件,所有光

不同季節的天空有什麼變化

對於“朝霞不出門,暮霞行千里”這一現象,最早在17世紀英國物理學家牛頓發現了光的色散現象時有了序幕,而後瑞利發現了瑞利反射,這才慢慢揭開背後的原理。往前推將近一千年,唐代的《佔雨》作者已將經驗總結為天氣預報。今天我感嘆古人智慧的同時,也想站在巨人鋪好的路上將其中蘊含的知識傳遞給大家。

為什麼朝霞不出門,暮霞行千里?

《佔雨》

事實上,這一現象是天空中空氣分子、水滴、微粒物質和陽光的共同作用。我們先來介紹一些影響因子。空氣看起來是空的,其實是由很多的微粒組成,其中99%都是氮氣和氧氣,其餘的是二氧化碳、惰性氣體、小水滴、粉塵等。光是能量以電磁波傳播的一種方式,光傳遞能量的大小與光的頻率成正比,光的頻率決定其顏色。但我們肉眼只能看到其中特定頻率範圍內的光(可見光)頻率過高(紫外線)和頻率過低(紅外線),我們都看不見。而太陽光由七種不同的光組成,其中紅光波長最長,紫光波波長最短,我們肉眼所看到的是它們的混合結果。

為什麼朝霞不出門,暮霞行千里?

(太陽輻射波長分佈)

當太陽光進入空氣時,空氣分子和微粒(塵埃、水滴、冰晶等)會將太陽光向四周散射。散射強度與微粒的大小有關,當微粒的直徑小於可見光波長時,散射強度會和波長的4次方成反比(瑞利散射),不同波長光被散射的比例不同,就成為了選擇性散射。組成太陽光中的紅光波長最長,紫光波長最短。波長較短的藍、靛、紫等光很容易被大氣中的微粒散射,因此天空常常呈藍色(陽光透過大氣層時空氣分子對紫色光的吸收比較強,所以我們所觀測到的紫色光較少),但是當空中有云霧存在時,因為水滴的直徑比可見光波長大得多,所以不滿足選擇性散射的條件,所有光將一視同仁地被散射,天空將呈現白茫茫的顏色。而紅光散射的強度透射性最大,大部分能直接透過大氣中的微粒射向地面。

為什麼朝霞不出門,暮霞行千里?

(太陽光的散射示意圖)

傍晚的陽光需要穿透比白天厚數倍的大氣層才能到達地面,接近藍色的光被微粒散射打散而黯淡,不易被打散的紅光因此更加明顯,將天空染成紅色。當晚霞出現時,西側的陽光成功穿過了大氣層,這就意味著那個地方的西側上空處於萬里無雲的晴朗狀態。中國大部分處於西風帶亞歐大陸東岸,天氣容易自西向東變化,因此有晚霞行千里的說法。朝霞的形成同理,這裡就不多贅述了,留給大家自己想象。

為什麼朝霞不出門,暮霞行千里?

(白天和傍晚太陽光散射示意圖)

以上只是我對這一現象的解釋,並不代表這一諺語的運用就是準確的。這也提示我們堅持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看待問題,天氣變化莫測,區域性也具有特性,不能一刀切。

參考文獻:

[1]莊著向。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J]珍聞博覽

[2]左卷健男。有趣得讓人睡不著的地理[M]北京時代華文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