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優雅變老的藝術:四個訣竅教你如何優雅變老,使生活變得安然愜意

由 楠悅讀 發表于 舞蹈2023-01-31
簡介02、如何幫助老人優雅變老我們轉向社會倫理的角度,看看社會和他人應該做些什麼,來幫助老人實現“優雅地變老”

lieb德語什麼意思

本文字數4251,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優雅變老的藝術》。

奧特弗裡德·赫費生於1943年,為海德堡科學院、德國國家科學院(Leopoldina)成員,倫理學、社會學、法哲學教授,先後任教於杜伊斯堡大學、弗賴堡大學和圖賓根大學等,在圖賓根大學成立政治哲學研究中心並擔任負責人至今,現為清華大學哲學系名譽教授。2002年榮獲巴伐利亞文學獎。2009~2015年擔任瑞士人類醫學國家倫理委員會主席。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哲學、道德哲學、應用倫理學、康德哲學、亞里士多德哲學、認識論,部分著作已出版中文譯本。

《優雅變老的藝術》是赫費教授在2018年出版的新作,討論了我們應該如何應對“老齡化社會”給當今世界帶來的挑戰。他力圖消除“老齡化社會”和“老年”這兩個概念給人帶來的直覺上的負面印象,為老年人提出了一套“優雅變老的藝術”,幫助他們不僅在自己老年生活中過得安心愜意,還可以繼續為社會做出重要的貢獻;同時也提出一套社會道德原則,幫助老人實現優雅的變老。

所有生物都會變老,而只有人思考變老這件事;生活是一門藝術,包含變老的藝術,最終也包含死亡的藝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老年倫理的黃金法則;優雅變老的四個L訣竅:Laufen(運動),Lernen(學習),Lieben(愛),Lachen(笑)。

優雅變老的藝術:四個訣竅教你如何優雅變老,使生活變得安然愜意

01、如何學會優雅變老

一提起“老年”兩個字,人們通常的印象就是衰弱、遲緩、頭腦不靈、病痛纏身這些讓人感到不快的負面特徵。“老齡化社會”這個詞具有很強的誤導性,它掩蓋了如今老人“年輕化”的事實。真正重要的並不是一個人到沒到某個被當作“老年”的歲數,而是他的精神狀態和工作狀態如何。

作者提到了著名的大提琴家和指揮家卡薩爾斯,他說:年老是相對的,如果我們繼續工作,而且總是能發現周圍的美好,我們就會發現,年老並不一定就意味著衰老。卡薩爾斯本人在90多歲的時候曾經受邀去指揮一個喬治亞的樂隊,這個樂隊的成員最年輕的100歲,最年長的已經123高齡了!

所以,不要害怕變老,其實我們可以優雅的變老。那如何讓自己優雅變老呢?作者說,我們可以以個人倫理的視角,也就是回答“我應該如何生活”來回答這個問題。

作者首先強調,想要“優雅地變老”,靠與生俱來的“天賦”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想要活下去的衝動,牢牢地鐫刻在我們的基因裡。我們都想長壽,卻都不願意衰老。面對自己逐漸老去的事實,我們很難不感到憂慮和恐懼,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去學習如何平和地面對自己的衰老過程。

作者給老人們提供了四條建議,這四條建議在德語裡都是以字母L開頭的,它們是運動(Lauf)、學習(Lernen)、愛(Lieb)和笑(Lache)。這四個方面需要得到均衡的關注,當然對於不同的人,也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做出調整。

1、運動

適量的運動能夠增加肌肉力量、提高呼吸系統的能力,減少關節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等老年病。運動還可以緩解煩惱、壓力,帶來放鬆和愉悅的感受。

2、學習

作者認為,要過一種優雅的老年生活,學習一些東西至關重要。這裡說的學習,既包括從年輕時代延續下來的在某個專業上的學習,也包括退休之後的重新學習,可以是學習一樣樂器、一種語言。每天讀書學習,可以增加腦神經之間的關聯,有效地對抗老年痴呆。學習也能緩解壓力和改善情緒,特別是能夠避免無聊和孤獨感。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身體狀況越來越依賴頭腦和精神的狀況,而不是相反,精神依賴身體。作者認為,人在青少年時期應該多在學習上進行精神投資,這樣才能在晚年得到回報。

3、愛

作者這裡指的是寬泛的“愛”,老人應該嘗試建立豐富多彩的社會關係,從伴侶、子女,到親戚、朋友、合唱隊、各種興趣小組等等。作者還建議老人多參加一些志願服務和民間的社會工作。這些共同的活動,既能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又能培養友誼。對一個人來講,他人的認可、需要和愛,是最能調整生活狀態的東西,作用往往比藥物好得多。

4、笑

保持樂觀和笑容,會減緩衰老。作者提醒我們,笑不僅僅是一種天賦,也是可以學習的。作者說的“優雅地變老”其實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大體上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自暴自棄地變老”,也就是剛剛開始感受到自己在衰老,原來的身體和精神力量在下降,原有的社會關係在消失。這個時候人通常都是很抓狂的,人在這個階段可能會變得脾氣暴躁,情緒低落。

第二個階段,“明智地變老”。在這個階段,老人接受了自己轉變,逐漸練習四個L,具備了優雅變老的內在條件,可以比較心平氣和地享受老年時光。這個時候,很多以前非常看重的事情,比如權力、名望、享樂,都在一個平靜幸福的晚年面前失去了光彩。人們意識到,自己不再需要向任何人證明自己,所以可以更加專注於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也更願意在家人和朋友身上花時間。

第三個階段,那就是“創造性地變老”,也就是讓晚年的生命具有獨特性,成為伏爾泰筆下真正的“收穫之年”。這樣的老人就是把生活過成像藝術品一樣,讓自己的生活具有獨特的魅力,與工業化大生產製造出來的東西有截然不同的質感。

02、如何幫助老人優雅變老

我們轉向社會倫理的角度,看看社會和他人應該做些什麼,來幫助老人實現“優雅地變老”。

1、尊老敬老原則

赫費提出了生物學和社會正義這兩方面的理由來支援尊老敬老這條道德原則。從生物學上講,人類女性在生育期之後還有很長的預期壽命,這是有原因的,可以更好地確保後代的生存,比如撫養孫輩、傳授生活經驗等等。所以人類就演化出了尊老敬老的原則,並且遍佈全世界的各個文明。

從社會正義上講,尊老敬老應該是一項納入法律的義務。因為人是非常脆弱的,人從出生到成長為可以獨立生活的成年人,要十幾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很多的關心和支援。是老人為孩子提供了成功長大的基本條件。那麼即便是從最基本的公平互惠的角度看,年輕人也應該在老人老去之後,尊敬和贍養他們。換句話說,人類代與代之間的互惠,經常是滯後的,老人首先付出很多,才能在子女成年之後獲得他們應得的回報。

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作者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基本的倫理原則至關重要。這種同理心或者換位思考的原則,也被稱為倫理學裡的“黃金法則”。在尊老敬老的問題上,這條原則可以表述成:等你老了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現在就應該怎樣對待老人。

作者提到了一個很觸動人心的童話:兒子和兒媳婦把垂垂老矣的父親趕出了家門,給了他一個木頭碗讓他去討飯;結果他們四歲的孩子也拿了一個木頭碗,跟自己的父母說,等我長大了,也讓爸爸媽媽用這個碗吃飯。結果這對夫妻趕緊把老人接了回來。

總的來看,“尊老敬老”這四個字說起來很容易,但是要真的做到卻非常困難,需要我們具有很強的平等意識,設身處地地去理解和想象老人的實際需要,還要保持巨大的耐心。

03、如何平靜的面對死亡

我們知道在“老年”這個詞覆蓋的人群裡,也有一批處於生命最後階段的“高齡老人”。從醫學角度如何關心生命末期的老人,作者推薦了葛文德醫生的著作《最好的告別》,赫費這裡關心的更多是哲學的視角。

我們都知道人終有一死。死亡可能是對所有人來講最平等的事情了,在死亡面前所有人變得同樣渺小,面對這種最終虛無的終局,人不免有眷戀、悲傷和痛苦。這個時候,老人就需要一種“應對死亡的藝術”,也就是用全面深入地思考死亡,來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作者提到了公元5到6世紀的羅馬哲學家波埃修斯的名作《哲學的慰藉》。波埃修斯曾經是羅馬的執政官和元老院成員,但是被人誣告,以叛國罪被處死。在等候死刑的過程中,他寫下了這本《哲學的慰藉》。我們可以想象他剛被判處死刑時的憤怒和不平。但是他可以在哲學的幫助下與死亡博弈,讓他與無常的命運,與隨時可能來臨的死亡和解。既然外在的命運無法改變,憤怒和痛苦沒有幫助,那為什麼不轉變自己的態度,認識到真正的幸福並不在命運之中,而是在我們的內心之中呢?

我們可以坦率地和理性地接受生命的終結,帶著平靜的態度過好剩下的每一天。這本書裡有很多能夠給人安慰的名句,也感動了無數的讀者。比如波埃修斯說:“一切命運都是好運,它或者獎勵,或者規訓,或者修正,或者懲罰,因此或者是有用的或者是正義的”;再比如“沒有什麼東西是不幸的,除非你認為它是不幸;也沒有什麼東西能帶來幸福,除非你對它感到滿足”。

在歷史上,哲學家提出了各種各樣如何應對死亡的策略,大多數都是勸告人們清楚地認識自己,不要把自己看得過於重要;專注於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快樂;不要懼怕思考死亡,相反認真思考死亡,才能把它嚴肅地看作自然的一部分,才能幫助我們做好它隨時可能降臨的思想準備。

作為醫生和家人,又應該在老人生命的最後階段做些什麼呢?作者認為,醫生應該對老人實施“最佳治療”,而不是“最大化的治療”。“最大化的治療”就是把維持生命當作最高目標,而不論使用怎樣的手段。在“最大化治療”的指導原則下,很可能會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更重要的是,靠各種機器維持生命,會讓老人失去最後的尊嚴。

而“最佳治療”就是要找到一個維持生命和保持尊嚴最佳的結合點,以減少痛苦、提高生活質量,而不是單純增加生命的長度為目標。“最佳治療”是需要具體病人具體分析,需要醫生的準確判斷,給出有針對性的建議,與老人和家屬做充分的溝通;而不是把醫生的意志灌輸給病人,也不是在“尊重病人”的藉口之下,把所有艱難的決定都推給病人。

作為家人,最重要的是保留老人的自尊和自主,不要讓老人淪為乞求得到幫助的人。作為家人,我們不要用自己的判斷代替老人的判斷,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老人,而應該作為無私的代理人來為老人考慮。在老人足夠清醒的時候,醫生和家人都應該尊重老人的意願,這裡也包括尊重他們不再繼續遭受痛苦,結束自己生命的意願。在生命的最後關頭,給老人提供安慰至關重要,而最好的安慰就是家人能夠留在老人身邊,握住他們的手,和他們交談。

作者觀察到一種類似社會禁忌的東西,很多人出於對死亡的本能恐懼,不願意到臨終的病人身邊,更不願意讓孩子見到這樣的場景。但是在作者看來,這是不公平的。我們每個人都不希望在孤獨中離開人世,那麼我們就應該從自己做起,首先克服自己的恐懼,學會花時間在瀕臨死亡的老人面前,給他們安慰。這個時候也應該把孩子帶來,因為孩子往往可以給老人更大的安慰,這同時也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成長的機會。對“我們從哪兒來?”“我們要到哪兒去?”這些問題的不斷思考,是重要的人生智慧。

優雅變老的藝術:四個訣竅教你如何優雅變老,使生活變得安然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