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從文物中看大唐琵琶何處來?其實有相當多西域血統

由 望無咎 發表于 舞蹈2023-02-01
簡介隋唐的梨形琵琶文物上,我們看到樂器的共鳴箱體形狀、比例大小就基本趨於一致了,琵琶的規制逐漸定型

樂器裡的鈴鐺叫什麼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

唐代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描寫了這一優雅而“時髦”的樂器。

不過,現在人眼中是國風樂器代表的琵琶,其實混雜了相當多的西域血統。

下面,我們從古代文物出發,來梳理一下這種優美的樂器從何處而來。

漢晉地區的龜茲古國,是琵琶傳播的一個重要節點。在當地的佛教石窟寺壁畫和出土實物中看到的琵琶,主要有三種類型:

一是

圓形共鳴箱長柄琵琶

二和三都是

梨形短頸琵琶

,包括

直項五絃

曲項四弦

第一種圓形共鳴箱琵琶出現於中原地區,東漢晚期。

隨著晉室南遷、士族南下,它被帶到南方,發展成所謂阮咸類琵琶

附著了許多名士色彩和漢音樂文化傳統。這類琵琶後來被認為是秦代一種傳統彈撥樂器的遺制

,即“弦鼗遺制”。所以也有爭論說它不是西域傳來的樂器。

從文物中看大唐琵琶何處來?其實有相當多西域血統

到了公元 4-6 世紀,我們熟悉的梨形琵琶才逐漸從西域龜茲傳入,流行於北方,成為當時人們普遍認同的具有胡文化色彩的琵琶。

不過當時,這些琵琶的形制還非常多樣,沒有標準。

從文物中看大唐琵琶何處來?其實有相當多西域血統

唐代,前面說的許多琵琶型別得到了一定的整飭,這時還剩下的就是梨形四弦琵琶、五絃琵琶,以及“秦琵琶”幾大主流。

“秦琵琶”,由於南朝名士、竹林七賢之一阮咸擅長彈此種樂器,“秦琵琶”後來便徑直改名為“阮咸”了,和現在的琵琶分道揚鑣

從文物中看大唐琵琶何處來?其實有相當多西域血統

隋唐的梨形琵琶文物上,我們看到樂器的共鳴箱體形狀、比例大小就基本趨於一致了

,琵琶的規制逐漸定型。

從文物中看大唐琵琶何處來?其實有相當多西域血統

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

——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節選

琵琶的顆粒狀聲音,強烈而多變的的音樂表現力,“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說的大概就是這樣令人動容的聲音吧。

西域來的胡兒漸漸定居在河西地區,許多一度新鮮奇異舶來品,也逐漸被大家接受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醇美的葡萄酒、鑲嵌著寶石的金盃、馬背上的行囊、涉海而來的香料,還有琵琶的低吟。

大唐琵琶,乘西風而來。

不滅的文明之火燃燒著,讓我們聽見什麼是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