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一半師生 一半朋友 何多苓:我覺得“嚴師”出不了“高徒”

由 金臺資訊 發表于 舞蹈2023-02-03
簡介最近,“桃李不言——何多苓師生展”在成都舉行,展出了何多苓及其學生、朋友等10位藝術家的50餘件作品

生涯中自然發生法是指什麼

他是中國當代最負盛名的油畫家之一,也是一名高校教師。在他的藝術教育理念中,帶學生,有很多默契、意會的成分,學生對老師的觀察也很重要……

“工作之外,不聊學術”,是他跟學生不成文的約定,他們會一起吃火鍋、喝啤酒、聊八卦。然而與此同時,他又對學生的職業發展十分上心,十多年來帶領他們舉辦了十餘次師生展,一心推動他們在藝術圈嶄露頭角,被藝術市場接納。

他,就是何多苓,中國當代當之無愧的繪畫大家,學生眼中“一半師生,一半朋友”的“何叔”。

最近,“桃李不言——何多苓師生展”在成都舉行,展出了何多苓及其學生、朋友等10位藝術家的50餘件作品。我們走近何多苓,走近他的學生、老師,尋找一種師生關係的代際傳承。

A“我跟他談了前提,就是儘量不參加學校的活動”

上世紀70年代,何多苓從下鄉地涼山返回成都,就在當時的成都幼師教過美術。不過,正式在高校成為“何老師”,要從20多年前說起。

2000年,四川音樂學院成都美術學院正式創辦,並很快獲得碩士研究生招生資格。時任院長馬一平覺得,研究生導師應有一些知名藝術家,便力邀曾經的弟子何多苓加盟。何多苓在四川美術學院求學時,馬一平正是授課教師之一。

“我跟他談了前提,就是儘量不參加學校的活動。”何多苓提出的條件,馬一平認為並不過分,“減少事務性的消耗,保障個人創作時間,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於是,何多苓就成了川音成都美院的“碩導”。

從那以後,何多苓與校方的默契便維持至今:作為中國當代最優秀的油畫家之一,他每年在川音成都美院帶三五個研究生,無形中為學校吸引更多優質生源;與此同時,不為更多教學和行政工作分心,個人創作也能得到充分保證。馬一平說,包括何多苓等人在內,川音成都美術學院油畫系匯聚了一批名家,因此多年以來,油畫系的研究生數量都是最多的。“有了一線畫家加盟,導師數量更多了,力量也更強了。”

20多年間,眾多藝術學子慕名而來。早在2011年大三時,趙子韜便因為一次展覽與何多苓相識,“何老師剛好是評委,可能我的作品跟他有某些共情之處。”隨後近十年,考研之路屢敗屢戰,他終於在去年成為何多苓的研究生。

之所以執著地選擇何多苓作為繪畫上的導師,趙子韜認為首要原因是他“畫得好”,而且經過多年之後,這種判斷並未隨著自己藝術造詣的提升、審美標準的變化而改變;第二點,就是趙子韜覺得在視覺審美的傾向、追求方面,兩人在一定程度上有共通之處。“在兼具這兩點的情況下,我不選擇他還會選擇誰呢?”

在何多苓的研究生中,跨地域、跨專業前來投奔的也有不少。青年藝術家朱可染的經歷就頗具代表性。她是安徽人,本科在山東一所高校學習水彩,後來偶然在畫冊上看到何多苓的作品,被那份詩意和氣質所打動。“他繪畫中的筆意和詩意是幾十年的修養和文學積澱呈現出來的,這種才華是率意本真的。”2010年,朱可染以專業課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何多苓的研究生,轉攻油畫。

B“藝術跟可以量化的學科相比,缺乏一個固定的標準”

對於伊文兵而言,在川音成都美院的本科前三年,何多苓只存在於畫冊和學長學姐的口中。考研初試成績出爐後,他終於鼓起勇氣,從新都坐了兩個多小時公交車,到何多苓位於成都三聖鄉的工作室拜訪,希望能成為他的研究生。

“第一次見到傳說中的大師,腦子很蒙,不敢說話,就在那裡看何老師畫畫。”伊文兵還記得,何多苓問了他學業的情況,對他帶來的作品也給予好評。“本來還想著被拒絕了怎麼辦,結果何老師沒有一點架子,特別平易近人。”

他同樣沒想到的是,當天的這番場景,也成了自己日後“上課”的日常。

由於平時很少去學校,何多苓的課堂通常就設在工作室,因此那裡經常人頭攢動。“一邊看他畫畫,一邊自己學習體會,然後隨時發問一起探討。”趙子韜總結道。“何老師創作的時候學生是可以在旁邊觀看的。”朱可染覺得這是一種“幸運”,“這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過程,能直觀感受到筆觸、色彩是很有張力的。”

為何採取這樣的教學方式?在何多苓的教育觀念中,某種程度上“藝術是不可教的”,師生之間需要默契、意會,同時學生對導師的觀察很重要。“藝術跟其他學科,比方說理工科這些可以量化的學科相比,缺乏一個固定的標準,所以教起來比較不容易那麼精確地發現問題和指出問題,或者引導學生往哪個方向走。”

追求“潤物無聲”,在一定程度上也源於何多苓在四川美術學院的求學經歷。他坦言,當年在川美自學的時間比較多,老師對學生儘管也有具體的指點,但總的說來是潛移默化的;另一方面,川美那種大的藝術氣場、氛圍也在無形中影響、塑造著學生。何多苓受益於此,他在自己的教學中也儘可能地貫徹這種方式。

而在一些學生看來,何多苓更多讓學生“自我領悟”,恰好契合藝術創作和教學的本質。不久前,趙子韜將自己對一件作品技巧的分析、感受發給何多苓,老師只回復了4個字:所謂透氣。“何老師本就是大師級別,在對繪畫的認知和學識儲備上,與學生之間有著難以想象的距離,你不能奢望他用很初級的觀念或者話術來講解。”趙子韜覺得,更重要的是將老師的點撥,作為一種“引子”去不斷地自我提升。

“自己主動的領悟是很直接和微妙的。”朱可染說,有些精彩繪畫的瞬間,我們可以用眼睛觀察到,大腦會記錄分析,但很難用言語表達出來。“這種觀察、品讀很重要,看得多了,自然就會積累經驗,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C“每一代人都去聽上一代人的話,就證明我們沒有進步”

在伊文兵最初的想象中,作為藝術大師,何多苓可能會講授某個具體的流派,或者要求學生研習一套獨特的技法。然而在他的3年碩士生涯中,這些都從未發生。“何老師會針對作品提出問題和建議,但從不影響創作者的方向。”

一個現象或許可以印證:儘管何多苓畫油畫,帶的是油畫系研究生,他的一些學生後來卻轉向了裝置、影像乃至行為藝術等領域。“我都是儘可能發現學生的優點,然後鼓勵他們往前走,而不像什麼‘嚴師出高徒’,我覺得嚴師出不了高徒。”何多苓說,可能這是一種比較“幼兒園式”的教學方式,但他覺得是有效的。

不過,儘管一直聲稱“儘量鼓勵學生髮展他們自己的個性和風格,不要都畫得跟我一樣”,何多苓及其學生的作品仍難免被比較。有人認為,何多苓的創作深受美國畫家安德魯·懷斯影響,其一些學生的作品又能看到他的影子。

趙子韜覺得這並不稀奇:一個你喜歡的大師級藝術家就在身邊,為什麼不學呢?他認為,繪畫本質上是手與腦共同反饋的產物,因此手上功夫和技術層面的東西是無法視而不見的,自己不僅要向老師學,還要瘋狂地學、拼命地學。

“學生模仿老師,這是非常普遍的,我覺得也是正常的。”何多苓認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最後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假如他們喜歡我的風格,喜歡我那一套畫法,我也就毫無保留地教給他們,事實證明他們會走出來的。”

何多苓對學生和自己的“相似”毫不介意,對他們之間的“不同”也淡然處之。

何多苓開始帶研究生時已經年過五旬,如今到了74歲的年紀,最小的學生卻已是“95後”,年齡差距越來越大。“80後和90後之間,各種方面都有微妙或者明顯的區別,更不要說跟我相比。”不過他覺得,代溝是客觀存在的,卻也是非常可貴的,“沒有代溝,每一代人都去聽上一代人的話,就證明我們沒有進步。”

學生們卻很少感受到“代溝”,他們眼中的“何叔”更像一位朋友,大家“工作之外,不聊學術”,一起吃火鍋、喝啤酒、聊八卦。“既是一個特別崇敬的藝術家,又是一個很隨和很好相處的人。”伊文兵說,有時候在美術館聊天、聽音樂到深夜,第二天何多苓又準點開始畫畫、工作,他反而覺得年輕人“活力不夠”。

“一半師生,一半朋友。”馬一平說,當年在四川美術學院,他為何多苓等人講授素描、油畫、創作等課程,相互之間也是一種很輕鬆的關係,中午學生在食堂打了飯,就到他家裡一邊吃一邊吹牛,“這形成了美院的一種文化”。

D“我儘自己的一點點力,然後儘量‘廣種薄收’”

何多苓很清楚,如今學生接觸的資訊量非常大,也有一些前輩會對他們施加影響,甚至妨礙他們根據自己的人生理解去走藝術之路。“更具體的就是學生畢業以後面臨找工作、解決生活的這些問題,這個比我們當時要複雜得多。”

趙子韜坦言,以前擔心過幹這一行的生計問題,離開校園前夕猶豫是否要以此為職業。

增加作品曝光率,有助於年輕人在藝術圈嶄露頭角,因此何多苓一直希望給學生提供更多展覽機會。而更直接的幫助,就是想辦法推動作品銷售,讓他們可以靠藝術養活自己。於是在十多年前,何多苓產生了做師生展的念頭。

“一般的畫廊挑選青年畫家的時候非常謹慎,因為畫廊還是以盈利為目的。同時青年畫家作品價格低,即使賣掉分成也很少,很多畫廊更願意做成熟畫家的展覽。所以就由我來帶動這些青年畫家,辦這種師生聯展。”何多苓說。

“不管在什麼地方,畫廊的規模、名氣大不大,只要願意做這樣的展覽,我覺得就是機會。”何多苓通常從自己的研究生中,選擇那些作品有一定的可識別度、藝術水平和風格追求,同時還未被藝術市場充分關注的青年藝術家參展。

據“桃李不言——何多苓師生展”策展人、成都藍頂美術館副館長董豔娜統計,自2011年以來,這個系列專案已經走過11個年頭,呈現過十餘場展覽。“一屆一屆的學生,一次一次的展覽,除卻給予專業上的指導外,何老師帶來的更多是職業道路選擇上的信心,同時也充分展現其不遺餘力助推青年藝術家的恆心。”

何多苓坦言,師生展不是那麼容易產生市場效果,只靠一兩次展覽是不足以做到的。“我儘自己的一點點力,然後儘量‘廣種薄收’,有可能做久了、做多了,就會有一些成果,這樣我就很欣慰了。”近年來,何多苓的一些學生確實透過師生展,開始受到藝術市場關注,獨立跟畫廊簽約,有了自己的展覽渠道和藏家。

“四川的藝術傳統注重傳承關係、師生關係,我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所以現在我作為前輩和老師,自然也要做這樣的事情。”何多苓說。

而在學生看來,師生展的意義其實超越了物質收益。朱可染參加的第一次“何多苓師生展”在上海舉辦,給了她和不同城市的藝術機構、藝術家交流的機會,瞭解了不同地域的藝術和文化。伊文兵則表示,師生展如同“家庭聚會”,“重要的不僅是賣了幾張畫,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對我這樣的異鄉人尤其重要。”

人物名片

何多苓

1948年生於成都,中國當代最優秀的油畫藝術家之一。1973年畢業於成都師範學院美術班,1977年入四川美術學院油畫專業學習,後進入該院繪畫系油畫專業研究生班,1982年畢業後在成都畫院從事油畫創作,1985年應邀赴美講學,本世紀初開始在四川音樂學院成都美術學院擔任碩士研究生導師。現工作、生活於四川成都。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餘如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