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穿衣裳,我們還是要懂點點文化

由 我們一起來文化 發表于 舞蹈2021-05-27
簡介很多人不知道,現在衣裳就是指衣服,但是在古代衣裳是分別屬於兩樣東西,即“衣”和“裳”

長袖善舞的原意是什麼意思

對於生活,我們基本可以概括為“衣食住行”和“柴米油鹽醬醋茶”,而“衣”排在生活的首位!道理很簡單,一個人要是不穿衣裳,就無法出門,天冷還有凍死的風險,談何生活。

所以,衣裳的基本功能是保暖和遮羞。

在人類開始成為人類的時候,我們的衣裳源於天然,比如獸皮和一些藤蔓。後來出現紡織技術,我們才開始用麻和草製作衣裳。

很多人不知道,現在衣裳就是指衣服,但是在古代衣裳是分別屬於兩樣東西,即“衣”和“裳”。《毛傳》:“上曰衣,下曰裳。”上半截穿衣,下半截穿裳。

穿衣裳,我們還是要懂點點文化

那個時候的“衣”和後來不一樣,最大的區別就是袖子特別寬大,長大到什麼程度,“長袖善舞”、“拂袖而去”你說長不長。本來布匹就金貴,不曉得為什麼還把袖子搞得那麼大而長。有個詞語“袂”就指的是大袖子,“聯袂”是衣袖相聯的意思,可見袖子之長,今天的袖子比起來要省布多了。過去的衣服還有個一寸左右的包邊,黃色的叫“黃衣”,黑色的叫“緇衣”,錦做的叫“錦衣”。

“裳”是個什麼東西呢?“裳”字即“常”。《說文》:“常,下帬也。”“帬”是“裙”的古體字。也就是說,“裳”是一種類似裙子的東西。《釋名》:“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所以,裳即保護、遮羞的意思。

為什麼“裳”像裙子呢?現代人們織布的幅面可窄可寬,但是古代紡織工具織出的布的幅面很狹,所以一塊布是包不了屁股的,需要用幾塊狹幅布橫拼起來,樣子象一條直筒裙。

到春秋戰國時期,衣裳連在了一起,叫做“深衣”。有人可能急於要關心一個問題,那個時候的人穿不穿褲子。答案是要穿。只是那個時候的褲子和後來的不一樣,那個時候的褲子大概就是兩個布筒栓在腰桿上,所以,那時的褲子是莫得褲襠的,有點像後來女同志穿的長筒絲襪,上面兩個釦子掛在胯上。所以,褲子叫做“袴”,也叫作“脛衣”。好的褲子是絲綢製作,“絝”和“紈”都是絲綢的一種。當然只有有錢人穿得起,做有錢人的兒子讓人豔羨,現在是實實在在成了貶義的稱謂“紈絝子弟”。

穿衣裳,我們還是要懂點點文化

家庭條件好點的也要穿貼身的內衣,叫做中衣、私衣、褻衣,至於內褲,我只能這麼說,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我的爺爺奶奶都還沒有穿內褲,原因嗎,說實話,內褲也需要布料,需要錢,所以古代穿內褲的人很少。

很多人還記得初中歷史《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在那個時候,短衣、長褲、靴子被趙武靈王引進傳進我國。

後來的衣裳就豐富多彩了。比如漢成帝讓樂官馮無方吹笙給趙飛燕伴舞,突然狂風驟起,險些將身輕如燕的趙飛燕吹上天,於是,眼疾手快的馮無方伸手抓住了趙飛燕的裙角,人們發現有褶皺的裙子更好看,後來就出現了有著美麗名字的裙子“留仙裙”。

到了唐朝,女同志穿圓領或者交領短衣和高腰拖地長裙,肩膀上海披一個長圍巾,叫做“帔”;宋朝老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長袍子,下地幹活把下面衣襬往上塞進腰帶上,很是利落。而退休幹部多在頭上戴一頂方桶形帽子,叫做“東坡巾”。

明代出現了一種六瓣或者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子,看起來很像半截西瓜,到了清朝,瓜皮小帽和長袍馬褂成了男人的標配。至於女同志,標配就是旗袍、坎肩和花盆式的高跟鞋了。

後來到了民國,國父有感於我們沒有像西方國家那樣標誌性的服裝,就親自為男同志設計了一款衣裳,這就是我們稱之為國服的中山裝。而旗袍,在民國是非常盛行的。

穿衣裳,我們還是要懂點點文化

在那個特殊年代,穿軍裝、戴軍帽、背軍挎包風靡了幾十年,直到八十年代伊始牛仔、喇叭從海外傳進來,我們終於發現,原來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

今天,棉布、絲綢、天鵝絨、化學纖維、滌綸、麻、植物纖維各種材質做成的各種樣式的衣裳多彩紛呈,我們的穿,焦慮的是穿哪樣,而不再擔心遮擋。

不過,隨著穿著文化的多樣化,對於一些人,還是要注意得體的問題了。穿衣裳,我們還是要懂點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