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苗族地區最普遍的節日——蘆笙節

由 凱里人論壇 發表于 舞蹈2021-05-28
簡介漢族史籍裡也對苗族蘆笙文化的生動記載:“參差六竹管,長聲黃鐘濤,短聲清微散,舞來隨節旋,吹去別促緩,苗女共苗男,明月花滿山

賽蘆笙是什麼族的節日

小夥子口不離笙,姑娘手不離針;不會吹笙的不是苗家的小夥子,不會繡花的不是苗家的姑娘。蘆笙,黔東男苗族方言叫“給”(Gix),川黔滇苗族方言叫“更”(Ghenb),用竹製作而成。每把蘆笙六根管,在蘆笙歌中有“蘆笙三節筒,長瓢裡頭空;瓢兜六根杆,吹來向轟轟”的描述,它與方言、服飾一起,是區分苗族支系的重要標誌。

在苗族傳說中,古老的時候天下沒有人煙,天帝就派了小女兒勾素下到地上來造萬物。有了萬物後,有一天賈、兇(即杉木和竹子)兩兄弟上到天庭想天帝討要幾件供人娛樂的器具。天帝的女兒勾素就砍下自己的6個手指和一隻手臂,做成了一把蘆笙,她自己因流血不止而死。天帝十分悲痛,把蘆笙交給賈、兇兩兄弟說:“這就是你們的母親,以後凡事必須經過她(許可),她會給你們帶來幸福”。苗家自從有了蘆笙,便過上了安定、美滿和幸福的生活。

苗族地區最普遍的節日——蘆笙節

幾乎苗族每個村寨一般都有一堂(隊)蘆笙,這是一個村寨生活是否美滿幸福的標誌。在貴州丹寨、三都、榕江、雷山等地的苗寨,其蘆笙隊由芒筒和大號、中大號、中號、小號、特小號六種蘆笙組合而成。芒筒與其他蘆笙不同,它沒有六根管,只是一個三四尺長的園筒,筒裡插一各小竹管,口含竹管吹奏,聲音低沉、渾厚。大號蘆笙就是笙母,高達兩丈左右,只吹不動,需兩人抬。

蘆笙舞是苗族人民祭祖或節日、喜慶的主要舞蹈之一。但由於歷史上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等原因,相當一部分苗族村寨已失傳,現尚儲存蘆籤舞蹈較好的有交下、巫忙、黨道、南宮、反排、番召、革東、寶貢、檯盤等地。蘆笙與蘆笙舞舞在苗族地區的歷史源遠流長。

苗族地區最普遍的節日——蘆笙節

蘆笙製作的傳說

蘆笙和蘆笙舞,苗家人認為它是始祖母創造出來的,象徵苗家人的母親,它的聲音也是母親的聲音。蘆笙的創造和蘆笙舞蹈的起源,傳說均源於兩位女性。相傳遠古時雷公山腳有一苗族姑娘長得很漂亮,一天忽然被一野雞精搶入洞穴中。在姑娘萬般無奈之時,連續兩天聽見洞外有竹管聲,姑娘在洞中用口哨聲和竹管聲對吹,最後被這個吹竹管的青年男子尋聲找到洞內,並將分管交給這個女孩吹奏娛騙野雞精,男孩侍機將野雞精殺死救出女孩,之後;就將那根救了女孩性命的竹管制成了蘆笙。

苗族地區最普遍的節日——蘆笙節

蘆笙舞蹈的起源

傳說是某苗寨有一姑娘,名叫葛仰香;長得很漂亮,已與一個窮苦青年相愛,然而有一財主想去霸佔。一天葛仰香與相播雙雙相約遠離他鄉。卻被財主知道了,帶家丁尾追二人。當追至一山崖時,相播摔下懸崖身亡。葛仰香為此悲憤不已,便在大年初一邀約同伴一起吹空舞蹈,以悼相播在夭之靈。當大家舞蹈至天黑時,葛仰香倒地,氣絕身亡。後來苗族人民為了紀念這兩位苗族男女青年的純真愛情,每每在過年過節吹蘆史舞蹈以示紀念。漢族史籍裡也對苗族蘆笙文化的生動記載:“參差六竹管,長聲黃鐘濤,短聲清微散,舞來隨節旋,吹去別促緩,苗女共苗男,明月花滿山。”如今,三大方言的苗族,無論居住何處,仍以蘆笙作為本民族文化的一種表現形態。

苗族地區最普遍的節日——蘆笙節

蘆笙節是苗族地區最普遍的節日

蘆笙節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約在農曆9月27日舉行,為期一週。相傳,蘆笙管是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所以他們又把蘆笙管叫做孔明管。據文獻記載,早在唐代西南地區就廣泛流行吹蘆笙了,蘆笙節具有悠久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