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美食首頁美食

中國四大“臭”名昭著的小吃,你吃過幾個?趕緊來瞧一瞧啦!

由 美食哼哈二將 發表于 美食2021-06-28
簡介它由柳州特有的軟韌爽口的米粉,加上酸筍、花生、油炸腐竹、黃花菜、蘿蔔乾、鮮嫩青菜等配料及濃郁適度的酸辣味和煮爛螺螄的湯水調合而成,因有奇特鮮美的螺螄湯,使人吃一想二

生麩怎麼燒

1、臭鱖魚又稱臭桂魚、桶鮮魚、桶魚,醃鮮魚,是一道漢族傳統名菜,徽州菜的代表之一,在安徽徽州地區(今安徽省黃山市一帶)所謂醃鮮,在徽州本地土話中有臭的意思。這“風味鱖魚”聞起來臭,吃起來香,肉質鮮嫩、醇滑爽口,保持了鱖魚的本味原汁。俗名臭鱖魚。製法獨特,食而得異香。製作過程有講究,是把新鮮鱖魚用淡鹽水醃漬在室溫25℃左右的環境中,用木桶醃製最好,肚皮朝上擺放,用山間青石頭或河卵石壓住,時經六七天後,魚體便發出似臭非臭氣味。然後入油鍋略煎,配以豬肉片、筍片,小火紅燒至湯汁濃縮而成。厚入味,同時骨刺與魚肉分離,肉成塊狀。

相傳在200多年前,沿江一帶的安徽 貴池(今池州)、安慶、 銅陵、 大通(今銅陵大通鎮)等地魚販每年入冬時將 長江名貴水產——鱖魚用木桶裝運至 徽州山區出售(當時有“桶魚”之稱),途中為防止鮮魚變質,採用一層魚灑一層淡鹽水的辦法,經常上下翻動。如此七八天抵達 屯溪等地時,魚鰓仍是紅色,鱗不脫,質未變,只是表皮散發出一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但是洗淨後經熱油稍煎,細火烹調後,非但無臭味,反而鮮香無比,成為膾炙人口的佳餚延續下來,至今盛譽不衰。如今烹製此菜不再使用桶魚。而是用新鮮的徽州自產 桃花鱖(每年桃花盛開、春訊發水之時,此魚長得最為肥嫩)用鹽或濃鮮的肉滷醃製,再用傳統的烹調方法燒製,故稱“醃鮮鱖”。

這道菜的誕生在上百年前,地點在黃山西南麓的 黃山區郭村鄉的小村落扁擔鋪。 話說有一年, 徽州府調來了個姓苗的酷吏當知府。此人嗜魚成性,食不離魚,且愛吃活蹦亂跳的鮮魚,尤其是鱖魚,這可就難壞了他手下的衙役們。因為徽州境內重巒疊嶂,水流湍急,難產大魚,徽州人吃鱖魚都要從 貴池、 銅陵等沿江地區靠肩挑運進,往返一趟要六七天時間。由於當時沒有保鮮裝置,魚一腐爛就只好丟棄,使得一些商人因此折本而破產。商人只有在氣候轉涼時,才到江邊去購鱖魚,用木桶盛裝,僱 挑夫沿池州至徽州的府際幹道挑往徽州山區販賣。

扁擔鋪地處池州至徽州府際幹道的中段。一出扁擔鋪就到了徽州地界,翻過上七里下八里的羊棧嶺古道,就是古黟的 宏村。這一年,經常給苗知府運送鱖魚的衙役王小二看天氣轉涼了,就僱了八個楊家莊的楊姓挑夫到江邊去收購活鱖魚,然後趕緊往回趕,一則是交差,滿足苗知府的食魚欲,二則自己也想賺一筆錢好好過個年。可是天公不作美,上路後天氣熱了起來,鱖魚在桶中開始窒息。王小二隻好催挑夫日夜兼程往前趕,到了扁擔鋪住店後,王小二開啟桶蓋看看,不少魚已經窒息而死了,散發出一股臭味。王小二著了急,受堂杖只是皮肉之苦,可要返回 貴池重買,錢由哪個出?自己要血本無歸了。所幸這王小二腦瓜子靈活,情急生智,忙叫挑夫把魚刮鱗剔腮,剖肚剔腸,然後在魚身上抹上一層食鹽殺殺臭味,這樣不至於虧本。為試鱖魚“醃鮮”的味道如何,王小二提出幾條大鱖魚叫扁擔鋪一飯店廚師煎燒。廚師放了佐料紅燒後,大家試著嚐了嚐。真是不吃不知道,吃了嚇一跳。大家認為雖與鮮鱖魚味道相差很大,卻別有一番風味。王小二笑了,主意已定,叫眾挑夫飯後繼續趕路,將“臭”鱖魚儘快挑到 徽州府,眾人均不解其意。

中國四大“臭”名昭著的小吃,你吃過幾個?趕緊來瞧一瞧啦!

臭鱖魚是徽菜中的代表作,相傳是古代一個嫁到外地的徽州姑娘回孃家,給孃家帶了幾斤鱖魚,怕路程太遠就用鹽醃上了,誰知到了孃家後魚已經散發陣陣惡臭了。節省的孃家老母不忍心扔,把臭了的鱖魚加了些臭豆腐滷汁、辣椒等輔料,竟然燒出了一道臭味不濃、且魚肉鮮嫩非常的美味。臭鱖魚的臭味淡、口感鮮,很適合初次食臭的人士。

王小二的兄長王老大是 府前街一家名餐館的廚師。王小二一到徽州府,沒有忙著去衙門覆命,而是將八個挑夫挑的16桶臭鱖魚全部交給了王老大。王老大僱請來城裡的諸多廚師,洗淨臭鱖魚,然後配姜、蒜、椒、醬、酒、 筍等佐料精燒細制,又寫了一條“ 徽菜珍品風味鱖魚應市,本店免費品嚐”的橫幅拉出來,立即吸引了許多顧客,不少達官貴人、市井人家應約而來,品嚐“風味鱖魚”。大家吃過魚後,都連連道好,問王家兄弟是用什麼神奇的佐料燒製的,王家兄弟笑而不答。

再說苗知府沒有如期吃上王小二去 貴池購買的鮮鱖魚,早已對魚饞涎欲滴,正在這時,王小二從府前街端了一鍋“風味鱖魚”送到苗知府的餐桌上,苗知府顧不了多問,張口一嘗,道:“風味鱖魚,名不虛傳!”原來這“風味鱖魚”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既保持了鱖魚的本味原汁,肉質又醇厚入味,同時骨刺與魚肉分離,肉成塊狀。苗知府吃了還想吃,不再向王小二追問要吃鮮鱖魚的事了。臭鱖魚由此聲名遠揚,一躍而登上 徽菜譜。

自此以後,王家兄弟便在 徽州府的市中心開了一家“風味鱖魚館”,做販賣烹飪一條龍生意,用“風味鱖魚”品牌招攬顧客,生意紅紅火火。而那八位楊姓挑夫,也因為熟悉和掌握了臭鱖魚的醃製方法,在扁擔鋪這個地方開設了一家楊記鱖魚館,從此一開就是百年曆史。

鱖魚:含有蛋白質、脂肪、少量維生素、鈣、鉀、鎂、硒等營養元素,肉質細嫩,極易消化,對兒童、老人及體弱、脾胃消化功能不佳的人來說,吃鱖魚既能補虛,又不必擔心消化困難;且吃鱖魚有“癆蟲”的作用,也就是說有利於肺結核病人的康復;最後,鱖魚肉的熱量不高,而且富含抗氧化成分,對於貪戀美味、想美容又怕肥胖的女士是極佳的選擇。

2、豆汁(Fermented Soya-bean Milk)是老北京的獨特小吃,根據文字記載有300年的歷史。豆汁是以綠豆為原料,將澱粉濾出製作粉條等食品後,剩餘殘渣進行發酵產生的,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C、粗纖維和糖分,具有養胃、解毒、清火的功效。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讓人想起豆汁。北京人愛喝豆汁,並把喝豆汁當成是一種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猶如泔水般的氣味使人難以下嚥,捏著鼻子喝兩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癮,滿處尋覓,排隊也非喝不可。《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並說:“得味在酸鹹之外,食者自知,可謂精妙絕倫。”

中國四大“臭”名昭著的小吃,你吃過幾個?趕緊來瞧一瞧啦!

豆汁兒這東西是考驗你味覺承受力的一款飲品。你如果無法喜歡,那真是無論別人怎麼說這東西好,這東西對身體好,你都無法下嚥的。所以這個推薦只針對好這口的。“老磁器口豆汁店”的豆汁兒綠綠的,酸味足,焦圈脆脆的,鹹菜免費。我喜歡焦圈蘸豆汁兒吃完,然後把鹹菜都放到豆汁兒裡一起吃下去,不過,我還是最喜歡焦圈。

不要看豆汁其貌不揚,但一直受到北京人的喜愛,原因在於它極富蛋白質、維生素C、粗纖維和糖,並有祛暑、清熱、溫陽、健脾、開胃、去毒、除燥等功效。豆汁是用綠豆做原料,經過燙豆,磨豆,澱粉分離,發酵等一系列工序,最後得到澱粉。豆汁和漿。澱粉被用作它用,漿被用來再迴圈生產的發酵原料,豆汁是用作飲用和再生產麻豆腐,麻豆腐是使用大鍋把豆汁熬開,再經過把水分瀝乾,用羊油炒!

據說,豆汁兒已經有很久的歷史了。早在遼宋時期就已盛行。但是其成為宮廷飲料則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事情。本來豆汁兒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的最愛。後來這事情被乾隆皇帝知道了,於是在乾隆十八年(1754年),他命人把豆汁兒引入宮廷,並且召集了一幫大臣們共同品嚐這民間飲品,結果眾大臣喝完竟然齊聲叫好(皇上賜的,誰敢不叫好)。就這樣,豆汁兒同樣成為宮廷飲品。

如今,豆汁兒不只是北京百姓的最愛,甚至已經出口海外,並且被諸多國家所接受。在北京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話:“沒有喝過豆汁兒,不算到過北京。”著名導演胡金銓先生也說:“不能喝豆汁兒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

護國寺小吃店以清真京味小吃以廟會經典品種為主。經過多年的發展品種也有變化。日常經營的品種有各種黏貨。有各種細餡元宵,清真湯圓,艾窩窩,豆麵糕,芝麻年糕,果料年糕,豌豆黃等,炸貨有蜜麻花,開口笑,薄脆,焦圈,流食有豆汁,麵茶,小豆粥,雜碎湯,鮮豆漿,杏仁豆腐,蓮子粥等。該店製作的豌豆黃,艾窩窩,豆麵糕,果料糕,蜜麻花,蜜三刀,焦圈,糖火燒,豆餡燒餅,糖油酥,鹹麻醬燒餅等,幹稀、甜鹹,蒸炸煮餃烙等近百個品種。

麵茶是護國寺清真小吃的特色品種之一。過去一般在下午售賣。有詩說:“午夢初醒熱麵茶,乾薑麻醬總須加。”喝麵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著碗邊轉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無此吃法的。為什麼要用這種吃法呢?這與品嚐麵茶的風味有關。

北京人喝豆汁兒,始於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前後。有種說法:“北京豆汁兒,旗人的命根兒”不無道理。豆汁兒最初是清宮御膳的一種飲料。雖“味兒”個別,但有保健的功效。夏天可消渴解暑,冬季能清熱溫陽,四季喝它,益於開胃健脾、去毒除燥。喝豆汁兒有講究,得配上焦圈、鹹菜絲兒。人們說,豆汁兒是“味在食外”的特色小吃。為了保持特色,自五十年代至今護國寺小吃店堅持經營不斷檔。一些國外僑胞,港澳同胞來特地到護國寺小吃店一品豆汁,感受濃郁的北京地方風情。1997年8月份在原國內貿易部、中國烹飪協會等組織的首屆“中華名小吃”認定活動,護國寺小吃的豆汁兒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

3、麵筋是一種植物性蛋白質,由麥膠蛋白質和麥谷蛋白質組成。將麵粉加入適量水、少許食鹽,攪勻上勁,形成麵糰,稍後用清水反覆搓洗,把麵糰中的活粉和其它雜質全部洗掉,剩下的即是麵筋。營養成分尤其是蛋白質含量,高於瘦豬肉、雞肉、雞蛋和大部分豆製品,屬於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低熱量食物。

中國四大“臭”名昭著的小吃,你吃過幾個?趕緊來瞧一瞧啦!

臭麵筋是武漢和南京兩地的特色菜,聞上去奇臭無比,吃起來味道鮮美異常,是一道不明於世的民間菜。武漢臭麵筋配辣椒炒或者燒臘魚,鹹、香、辣,很是下飯。南京人多用臭麵筋來調味,佐粥或炒菜都是極好的。

油麵筋早已成為中國無錫著名的土特產了。其色澤金黃,圾表面光滑,味香性脆,吃起來鮮美可口,飯店用它配料可翻多種菜餚,家常用於佐飯、做菜、燒湯均宜。無錫民間還有個習俗,逢到節日閤家團聚,飯桌上少不了一碗肉釀油成筋,以示團團圓圓,增加快樂氣氛。含有很高的維生素與蛋白質,如塞進肉瓤燒煮,則別具風味。 無錫 油麵筋產生於清乾隆時代(18世紀中葉),到今已有二百三十多年曆史。當初的製法是將篩過的麩皮加鹽水用人力踏成生麩,再將生麩捏成塊狀,投入沸油鍋內煎炸,成為球形中空的油麵筋。清水油麵筋的稱呼在清代末年(19世紀中期)出現,第一家掛出“清水油麵筋“招牌的是笆斗弄的馬成茂麵筋店。

最早還是尼姑庵裡的一位師太油炸出來的。五里街梢有座大德橋,橋畔有座尼姑庵。庵堂靠近惠山,環 境清靜,四時佳節菩薩生日,無錫城廂老太太來此唸佛坐夜的不少,有時在庵裡一住就是六七天。庵裡有個燒飯師太,燒出來和素菜有些名氣,她燒出來的菜就不一般,會翻名堂,味道又好。師太燒素齋,憒常用生麩當主料,紅燒的,炒絲的,煮湯的,配上細貨冬筍、香菇,道道菜餚引得素齋席上讚口不絕。經常來庵唸佛人不斷,聞名來吃頓素齋的居士不少,燒飯師太總是把生麩準備滿滿一小缸。

有回,原先約定來庵堂唸佛坐夜的幾十個鄉下老太太,不知啥事情那天沒來。好幾桌齋素需要用的生麩,燒飯師太已準備好了,生麩是隔夜餿,一過夜就吃不得了。燒飯師太先是放些鹽在生麩缸裡,還是放心不下,怕缸裡出毛病。她左思右想,試試開個油鍋,把生麩煎一煎,免得發餿,明早仍可燒素齋派用場。油鍋裡油多了些,待油一滾,怕生麩煎不透,特地煎成一個個小塊,手抓一把扔進油鍋,剷刀翻了幾番。只見鍋裡一塊塊生麩膨脹成一個個金黃澄亮的空心圓球,在滾油裡躥下,用笊子撈起手指戳戳鬆脆、鼻頭聞聞噴香、嘴裡嚐嚐蠻鮮。眾口贊好,給這油炸生麩空心圓子起名“油麵筋”。

從這以後,尼姑庵裡素齋就添了清炒麵筋、釀麵筋、麵筋筍片、麵筋湯,道道素菜,道道佳餚,日日只怕素齋桌數開得少,不愁吃客人不多。風聲傳出去,各處庵堂、寺院也都學起樣來,素齋中增添油麵筋花色。沒多久,無錫城裡開出一個個油麵筋店鋪。漬麵筋進了千家萬戶,肉釀麵筋、麵筋炒肉絲、菜燒麵筋成了日常飯菜。至於那些飯店、菜館,廚師更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燒出了好多道無錫的傳統名菜。

4、螺螄粉是廣西柳州的風味小吃,由柳州特有的米粉,加上酸筍、木耳、花生等配料及適度的酸辣味和螺螄湯調合而成,具有酸、辣、鮮、爽、燙的風味。螺螄粉鮮爽的秘方是螺螄湯,真正的螺螄粉是沒有螺螄的,米粉的味道基礎來源於螺螄湯。螺螄粉的湯料由螺螄肉、三奈、八角、肉桂、丁香、辣椒等13種天然香料和味素、蔗糖等配製而成。

中國四大“臭”名昭著的小吃,你吃過幾個?趕緊來瞧一瞧啦!

其實準確地來說,螺螄粉臭臭的味道,跟粉本身沒有關係,而是其中放的酸筍在“作怪”。酸筍在南方較為常見,其中又以廣西為甚。八桂之地的一些地方風味小吃,都少不了酸筍的陪襯,除柳州螺螄粉外,南寧老友面、桂林米粉、侗族風味酸辣湯等都有它的身影。

螺螄粉除了鮮、酸、爽、燙,辣味也是它的獨特之處。它由柳州特有的軟韌爽口的米粉,加上酸筍、花生、油炸腐竹、黃花菜、蘿蔔乾、鮮嫩青菜等配料及濃郁適度的酸辣味和煮爛螺螄的湯水調合而成,因有奇特鮮美的螺螄湯,使人吃一想二。未嘗其味先觀其色便會令人垂涎欲滴,紅通通的是漂浮在上面的一層辣椒油,綠油油的是時令青菜,鮮美的螺螄湯滲透每一根粉條,螺螄粉中的辣椒油與普通的辣不同,此種帶著有侵略性的辣,嫩滑香酥得讓人忘了本位。

螺螄粉之所以叫做“螺螄粉”,是因為它的湯是用螺螄熬成的緣故。外地人可能不習慣螺螄粉湯辣和腥的味道,而這恰恰是螺螄粉最大的特色。精心熬製的螺螄湯具有清而不淡、麻而不燥、辣而不火、香而不膩的獨特風味。

地道的柳州螺螄粉都會帶著一股濃濃的奇葩的“臭”味,這股“臭”味來源於螺螄粉裡的酸筍,它是新鮮筍經工藝發酵後酸化而成的,其味道讓許多人“退避三舍”,但懂得欣賞它的內涵的人,就會知道,它是香而不腐的,聞之開胃,想之流涎,吃之打滾。

螺螄粉中富含碳水化合物、膠質、腦磷脂、纖維素、卵磷脂、蛋白質、胡蘿蔔素、各種維生素、鐵、鈣、磷等多種營養成分,既可以一飽口福,又可以保健養生。

以前在解放南路上(公園百迪樂附近)有一家兼營幹切粉(螺螄粉所用的米粉,不是普通的燙粉切粉)的雜貨店,老闆常常因為太忙吃不上早餐,只能等空閒下來後,拿著自己的幹切粉去隔壁的阿婆螺螄攤(金魚巷內)煮粉吃,後來大家發現幹切粉配上螺螄湯甚是好吃,螺螄攤的阿婆索性就賣起了這個新品種。

也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當時谷埠街是柳州的生螺批發集散地,加上附近紅紅火火的工人電影院,讓谷埠夜市成為柳州最大的宵夜攤點集合地,谷埠街有一條螺螄巷,大大小小螺螄宵夜攤十幾家,有些攤點為了迎合愛吃米粉的顧客,也會在螺螄攤出售米粉。食客們深愛煮螺的香辣爽口,又希望吃米粉果腹,所以常常自發的將煮螺整碗倒入米粉中混著吃,久而久之,螺螄攤主們便推出了初期的螺螄粉滿足食客。

980年代時候,有一個大叔,他總是推著自己的三輪車到夜市攤擺小型流動螺螄攤,為了解決自己的晚餐問題,他總會隨身帶一些米粉,餓的時候就泡在螺螄湯裡面吃,後來被顧客發現,然後一起分享,發現味道獨樹一幟,在顧客的建議下,大叔開始出售這樣的粉,於是螺螄粉便被傳播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