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美食首頁美食

保定西大街上那個中華書局,還會再回來嗎?

由 直隸尚書房 發表于 美食2021-08-05
簡介同時,老馬號一些書店也開始代售京劇、評劇、西河大鼓等的留聲機黑膠唱片,其中就有保定府王豔芬、蔡寶光等人的精彩演唱片段

中華書局在哪裡

保定西大街上那個中華書局,還會再回來嗎?

曾經在朋友圈看到一張老照片,說是在保定西大街上拍的,其中大字招牌竟然是老牛尤其喜歡的中華書局。

中華書局,這大牛字號,竟然開在了老保定的西大街上。之後諮詢中華書局一位保定同鄉,查閱中華書局的歷史記載,竟然還真是有這麼回事兒。

老牛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曾經開在保定西大街上的中華書局,還會再回來嗎?這個問題,還是等著時間去回答吧。當然,中華書局也可以站出來回答一下。

推薦一篇文章,專門說說保定老馬號的那些老書店。

保定西大街上那個中華書局,還會再回來嗎?

這篇文章是吳蔚老師寫的,發表在保定晚報。

文章說,保定的圖書出版業可推至明代的刻印志書,清同治十年(1871年),保定在蓮池設官刻印書局,分刻字、印刷兩部,有200餘名工人,為當時直隸省規模最大的印書局,除印刷《畿輔通志》《保定府志》和縣誌外,承印蓮池課藝、私人撰著,還承印各省分擔的《四庫全書》任務。

清末民初,保定建起百十家各種各類的學校,形成一座學生城,需要大批課本、書籍和文化用品,保定書(店)業有了發展機會。到1942年發展到27戶。這些書店大多集中開在當時的西大街和老馬號。

老馬號經營書業的店鋪一般稱書局、書店、書館,多屬個人、家庭開辦,也有的是一人經營。有的經營者自幼好學,年長後,先以販書為業,後來開成了夫妻店。現在保定有個直隸尚書房,也是李建輝先生自己喜歡書,喜歡倒騰書才一直在堅持在開書店。有的是由一個走村串巷的書販發展起來,後來有了固定的店鋪。

1913年,保定開設了商務印書館,館址在馬號天華牌樓,主要發行教科書、各種古典、傳統經典書籍,如《四庫全書》以及大型雜誌,同時兼營文具。老馬號同益商場北邊有老趙開的舊書鋪。向南再向東拐,正對路北是條南北街,路東有明道書店。

保定西大街上那個中華書局,還會再回來嗎?

1919年五四運動後,歐美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逐漸廣泛和深入。有的老馬號書商開始購銷進步書刊,頗受群眾特別是廣大學生的歡迎,尤其是濟善商場東街的文德堂書店,一排排洋裝書擠滿店堂,在當時很受歡迎。後來隨著進步書刊需求量的增大,經理們看準賣外來書不如自己印刷出版獲利更多,於是有的書店老闆自己編印一些“新潮流”書刊,內容開始有了一些進步思想。

當時,中華書局在保定也設有分局,發行教科書的同時還發行一些中外暢銷小說。有的圖書發行大戶包銷中華書局、世界圖書館等出版的書籍,銷售物件以學校、軍隊、機關、鄉鎮商販為主,生意興隆。

九一八事變以後,當局經常到書店查抄進步書籍。為避風頭,馬號書店老闆開始經營一些適合一般市民口味的唱本、詩歌、百家姓等,主要是批發給農村的小販。經營品種也日益趨向於一般書和古舊書,包括醫學、劇本、連環畫等。這個時期,老馬號書店以銷售京津暢銷書為主,有的經過精心摸索開始自刻木版印製小書冊,漸漸技精藝熟後改刻市場緊缺的各類書籍,因印刷精良、售價低廉,大受書販支援。

老馬號當時評書、大鼓等民間曲藝異常興盛,書場爆滿,聽眾觀眾渴望一窺評書、大鼓“書扣”的“下回分解”,反響熱烈。書店老闆們則投觀眾所好,引進了《三俠劍》《隋唐演義》《說岳全傳》等話本曲本,用來滿足評書、大鼓愛好者們“追書”的需求,銷量很好。同時,老馬號一些書店也開始代售京劇、評劇、西河大鼓等的留聲機黑膠唱片,其中就有保定府王豔芬、蔡寶光等人的精彩演唱片段。

據記載,上世紀30年代老馬號書店有:

第一樓有霖林閣,還有東光書局等。天華市場有文化書局。馬號內還有正大山房、司法書局、成記書局、光明書局、文注堂、博文堂、北萃文閣等。

西大街再往西,還有協生書局、群玉山房等。那時候,真是書局林立呀。

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馬號內書店實行了公私合營,書籍業原戶由新華書店派員進行巡視檢查,直接由新華書店統一加以管理,公私合營完成後,馬號內書店全部退出。

隨著城市文化的復興,說不定在哪天,西大街老馬號那一帶,還會重現書局林立的場面。萬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