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美食首頁美食

中國戲曲文化,豫劇文化,虛與實並進

由 駱韻品遊記 發表于 美食2023-01-03
簡介在這樣寫實風格的佈景中,服裝是寫實的,道具是寫實的,開門就是開門,點燈就是點燈,上坡就是上坡,坐車就是坐車,整個舞臺演出風格大體協調,進而作為一種藝術風格,存在於豫劇藝術中

豫劇在戲劇排第幾

本文乃作者敏敏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小編認為建國前後許多豫劇團學習歌劇,移植排演了革命現代戲

《白毛女》、《劉胡蘭)、《赤葉荷)、《王貴與李香香》

等劇。儘管在服裝佈景的製作上還帶有文工團式的臨時性,如一些服裝是借的,一些山石是用帆布棚或麻布蒙的,室內景片不夠大,槍支等道具全是真的。但總的傾向是追求寫實的。舞臺空間是追求幻覺性的。每場都有一個固定的環境。

當時的小歌舞劇時空靈活,豫劇移植的不多。就現代戲來說,存在著有固定環境和無固定環境兩種不同的表現手法。就豫劇傳統戲來說,由於機關佈景的介入,在一些非機關佈景的本子裡,也不時地加進了一些佈景。演出團體總要想盡辦法請畫師畫上一兩個大畫幕。此時,具有統一風格的演出,很難見到。一齣戲是一桌二椅,有時又是用大畫幕,或是彩頭特技。特別閉塞地方的戲院裡,仍保持著出將入相,檢場人、樂隊都在臺上的演出形式,舞臺形象十分混亂。為此戲曲界曾提出了“

淨化舞臺

”。

中國戲曲文化,豫劇文化,虛與實並進

王貴與李香香

首先是淨化舞臺:這是一次使舞臺淨化的統一行動, 它首定了豫劇傳統戲曲的舞臺時空處理及其民族特色的演出藝術形式。淨化後的舞臺以底幕替代了遮堂,以邊沿幕條為出入場。就舞臺空間來說並沒有內涵上的變化,它仍然是一個假定的空間。仍然具有流動性,仍然搬遷一桌二椅、帳幔布城,保持了假定性、虐擬性、時空流動性。因此它與豫劇傳統劇目的傳統演出形式並無矛盾,反而擴大了表演區,增加了出入場口,使舞臺乾淨、明亮最初許多劇團的便條沿條為深綠色,而二幕多為粉蘭色,底幕則有粉綠、粉藍、粉紅、粉黃等多種顏色。五十年代後期,河南人民劇院製作了一套全是淡豆青色的布幕。

邊沿二幕底幕均為一色。幕下加一窄條的木質圖案壓邊。河南省首屆戲曲會演時,洛陽市豫劇團演出《

穆桂英掛帥

》,用了一套淡粉綠色的布幕,裝置的非常整齊,觀眾感到非常新鮮。雖未用景,一種明快爽朗的氣氛撲面而來。 河南豫劇院二團赴中南五省演出時,特製了一套淺紫羅蘭色的幕,而且樂隊的前面和相對的司幕一方, 也都罩上了一層淺紫羅蘭色的紗幕,八字對稱,舞臺顯得更加整潔明快。一些新劇場的建設,乾脆也都準備了統一色彩的布幕,有灰綠、豆沙、淡青等不同的顏色。

中國戲曲文化,豫劇文化,虛與實並進

穆桂英掛帥

後來尼龍紗的製品多了,許多劇團置買了各色紗幕,底幕全改成了紗製品,進而又發現白色的紗幕,透過燈光,可以射投成各種顏色,而且上下還可出現過渡式的變色,於是底幕均改成了白尼龍紗幕,運用天排地排燈槽的上下反射投光,可以改變每一場底幕的色彩。有的劇團在邊條外也罩上了一層白紗幕,演員的出入大有化出化入的感覺。運用紗幕的舞臺,除去了淨化舞臺初期的演員身後的布幕皺紋。淨化舞臺使舞臺上確立的一切, 都與戲密切相關。在淨化舞臺以前,豫劇舞臺上十分雜亂,演出中,臺上有演員、樂師、鼓師、檢場員,還有名角坤伶的教母,放有各種正在使用和備用的樂器,使用或備用的桌椅,還有遮堂上的

“歲寒三友”、“福祿壽三星”

等與戲無關的人和物充塞舞臺,分散者觀眾的注意力。自從淨化了舞臺,舞臺成了神聖的領地,任何人、任何無用的東西不允許越過邊幕條,改變了舞臺的面貌。

中國戲曲文化,豫劇文化,虛與實並進

樂師

淨化舞臺使服裝、砌末整齊統一更能達到整體美。過去豫劇的戲箱,重角輕兵。蟒靠、官服、小姐、丫環的服飾很好,而把子、群眾的服飾則又破又髒,不配套。打起仗來往往分不清營壘,武打雙方穿著同樣的服飾。旌旗儀仗也是缺這少那。所以河南豫劇院舞美工廠在早期,便著手於設計製作一整套配角的服飾。許多劇團也盡力的選購兵服、群眾服, 使舞臺上所出現的各種身份的各種人物,都是一個藝術整體之中的一部分。桌椅帔、帥帳、二帳、神帳、靈帳、車旗,也都折熨整齊乾淨。布城也大都改成了硬城景片,使其出入城門,不必再用兩個人把城門高高舉起。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所建的新舞臺,全是境框式的,原來的舞臺也都改成了鏡框式的臺口,採用邊沿幕條、面幕、二幕、襯幕、天幕的裝置,既適用於淨化舞臺後虛擬的假定的舞臺空間的表現,也同樣適應於寫實佈景的運用。在技術上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觀眾今天看無景的戲和明天看有景的戲並不會感到突然,使豫劇長期存在著虛、實兩種演出形式。這兩種形式居然讓觀眾從觀感上協調了起來。五十年代初,豫劇舞臺美術的大變化的第二個方面是寫實佈景影響極大,甚至促使一種寫實的豫劇表演風格日趨形成。

中國戲曲文化,豫劇文化,虛與實並進

丫環的服飾

一些豫劇劇團排演新歌劇劇目時,在服飾、道具、燈光、佈景等各個方面,無不向新歌劇學習。歌劇有固定場景,並按場景設定多變的出場入場及舞臺排程,豫劇接受了這些,就打破了原出將入相和走馬燈式的表演線。演現代戲,藝人們第一次不使用水袖,第一次用松香膠貼鬍子,老生老旦第一次在臉上畫皺紋,第一次在佈景布出的山石上跑。上跑下的唱戲,同時也是第一次用切光閉幕。河南省歌劇團事實上是個演豫劇的團體,演傳統戲時保持原有的虛實結合。同時又排演了

《新條件》、《小二黑結婚》

等現代戲,有意進行分幕分場寫實風格的戲劇實驗。每當場與場之間換景時,儘量加快速度,同時又有幕間曲和前奏曲相配合,演出並無中斷之感。每當舞臺上出現逼真的環境時,觀眾無不報以熱烈的掌聲。

中國戲曲文化,豫劇文化,虛與實並進

小二黑結婚

1955年, 河南省歌劇團在西安上演豫劇

《春香傳》、《劉胡蘭》

,通真的舞臺佈景也征服了西北的觀眾。

《劉胡蘭》

的舞臺美術連臺板都進行了改造,不平的丘陵地,大車的車轍,逼真地出現在觀眾面前。該團1955年上演的獨幕豫劇

《人往高處走》

,其佈景中房子的磚頭瓦片都是立體的工藝製作。舞臺一角的冬日枯樹,運用了雙層網景,顯得枝杈交錯,根條清晰。在這樣寫實風格的佈景中,服裝是寫實的,道具是寫實的,開門就是開門,點燈就是點燈,上坡就是上坡,坐車就是坐車,整個舞臺演出風格大體協調,進而作為一種藝術風格,存在於豫劇藝術中。當然,事後又有了許多進展。但直至今日,豫劇的許多大型現代戲的劇目中,仍還保留著這樣的風格。

在現代豫劇寫實風格的影響下,一種近於寫實風格的新編歷史劇應運而生。豫劇的新編歷史劇,一開始就存在著兩種形式,一種從劇本的結構到舞臺排程的處理以及演員傳統技巧的發揮,都較為接近豫劇的傳統戲。如四十年代大眾劇團演出的

《黃巢》、《官逼民反》、《正氣圖》、《四部岳飛》、《前後本九宮山》

等。儘管演出時也用了佈景,並且運用了機關佈景,穿了改良的服裝,但其整個表演的風格上,還都帶著濃厚的傳統豫劇的風味。歌劇團排演的《

石達開

》,從劇本到舞臺排程,從道具到服飾,從燈光到佈景,全面追求寫實風格。

中國戲曲文化,豫劇文化,虛與實並進

官逼民反

甲冑的鱗片用薄鐵片或黃板紙製做,盔帽用紙漿脫殼,服裝、道具都作了歷史考證。在以後的

《武則天》、《屈原》、《李師師》

等劇中這種刻意寫實的追求仍有遣存。直至八十年代上演

《齊桓公》、《斬御史》、《九死一生》、《魂斷燕山》、《血染經堂》

等劇,也都是一脈相襲的。此類戲劇,佈景龐大繁雜,場次結構嚴緊,理論界看法各異,但它卻打開了另一個層次的觀眾面。在戲劇的嬗變中,構成了一種新的風格與流派。

豫劇的現代劇、新編歷史劇,是三並舉的有機構成部分,劇團要走這一步, 就必須建全置景、道具、燈光、效果等舞美行當的編制。五十年代以來,許多豫劇團都擁有了電工、畫師。繼導演制之後,又都建立了舞臺美術設計制。有的劇院劇團,還建立了舞美工廠。舞美製作組。從設計,到製作,到管理,形成了一條龍的技術隊伍。與此同時,同行間的互相學習,交流經驗,學習班,學術會,文藝評論等,促使了舞臺美術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資料《中國豫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