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美食首頁美食

《心術》:不為人知的蘇洵,窮盡一生精力,寫成一部兵書

由 抹抹讀書 發表于 美食2023-01-04
簡介我痛心世人看不透事情本質,錯誤認為我是和孫子一樣的人,孫武著書講述兵法,是講行軍打仗規律,我寫這本書是仁義無法施行時,要用到的,仁義技窮,而寫《權書》

袒裼讀什麼

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對於“蘇門三學士”之中蘇洵很好奇。論才華,他沒有大兒子蘇軾留下那麼多千古名句;論官位,他只當了八品校書郎,遠沒有小兒子蘇轍職務高;論影響力,更比不上歐陽修、王安石,那他是如何成為“唐宋八大家”?畢竟文學成就突出的范仲淹都沒入選。

《心術》:不為人知的蘇洵,窮盡一生精力,寫成一部兵書

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自號老泉,四川眉山人。自幼聰敏,像一個浪子,崇尚道教,喜歡遊山玩水,不將讀書當回事,直到第一次科舉落榜,深受打擊。用他自己的話說:

洵少年不學,生二十五歲始知讀書,從士君子游

自此開始讀書,而後雖幾次科舉不中,回鄉之後繼續發奮苦讀,連《三字經》都寫有: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

期間,他哥哥蘇渙讓蘇洵幫修家譜,蘇洵拿出族譜和先人往來書信,查到唐朝刺史蘇味道,再往前追溯到了漢代蘇武、先秦蘇秦,這讓蘇洵越來越感興趣。

為了弄明這些人的生平故事,他翻閱《史記》、《漢書》、《左傳》、《戰國策》並得以考究古今治亂得失。藉此機緣,蘇洵創造現代修家譜方法之一的“蘇氏譜例”,時至今日,仍然是許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譜範例。

嘉祐初年(1056年),蘇洵帶蘇軾、蘇轍進京應試,他拿自己寫過的文章拜見翰林學士歐陽修。蘇洵擅長於散文,尤其擅長政論,一本《衡論》,包括任相、養才、議法、田制,都是如何經營好國家政策。

歐陽修讀完稱:“博辯宏偉,可與劉向、賈誼媲美”。並獻給朝廷。於是,一日之間,父子三人名動京師,蘇氏文章遂擅天下!

《心術》:不為人知的蘇洵,窮盡一生精力,寫成一部兵書

唐宋八大家的曾鞏評價蘇洵:“其文言當世之要,頗喜言兵”。 這也揭開了一生最重要作品就是《權書》,蘇洵數十年專研,留下一本兵書。他在開篇寫道:

人有言曰:“儒者不言兵。”仁義之兵,無術而自勝。使仁義之兵無術而自勝也,則武王合用乎太公?而牧野之戰,“四伐攻、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 焉。”又何用也?《權書》,兵書也,而所以用仁濟義之術也。吾疾夫世之人不究本末,而妄以我為孫武之徒也。夫孫氏之言兵為常言也,而我以此書為不得已而言之之書也。故仁義不得已,而後吾《權書》用焉。然則《權書》,為仁義之窮而作也。

意思是說,都說儒生不言兵,仁義之師沒有戰術也會勝,如果真這樣,武王為什麼用姜太公計策,牧野之戰,武王率仁義之師還是經過六、七戰才勝,這如果不是用戰術,又是什麼?

我的《權書》是一部兵書,是仁義之師採用的戰術。我痛心世人看不透事情本質,錯誤認為我是和孫子一樣的人,孫武著書講述兵法,是講行軍打仗規律,我寫這本書是仁義無法施行時,要用到的,仁義技窮,而寫《權書》

要理解這段話,需要結合歷史背景。北宋重文輕武,為了防止武將傭兵自重,嚴令將帥不得專兵,所以將官駐地經常輪換,導致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軍隊沒有一點戰鬥力。

雖然避免了軍閥擁兵,但是也造成北宋軍事落後,開國後一百多年間,與契丹、西夏軍隊大小六十餘戰,敗多勝少,朝廷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貢大量銀兩商品,既損國力,加重人民負擔,又帶來無窮禍患。

《心術》:不為人知的蘇洵,窮盡一生精力,寫成一部兵書

蘇洵就生活在這樣背景下,所以他花了大量精力研究古代兵法、戰例,這本《權書》就是他系統研究戰略戰術問題的軍事專著。裡面有“心術”“法制”“強弱”“攻守”“用間”“孫武”“子貢”“六國”“項籍”“高祖”等十篇文章。

在所有的文章型別中,兵書是最難寫的,也最容易受爭議,能寫下兵書的,要麼是鬼谷子的弟子,要麼像張良偶遇黃石公,或者像岳飛這樣的將領,蘇洵以一文人寫兵書,不但是個人能力、魄力,我想更多是放浪不羈性格下的濟世情懷。

到這裡我才明白蘇洵的人格魅力和才華,一個真正德才兼備者,心底的憂國憂民,知道國家哪裡薄弱,就去研究哪部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心術》是《權書》開篇,講將領的心理修養,制下待敵之道,管理軍隊的權術謀略,雖是軍事文章,文辭犀利,心思詭秘,值得一讀。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利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身為將帥,先要修心。泰山崩塌,面不改色,糜鹿竄跑,眼睛不眨。只有如此,才可能把握利害,對付敵人。用兵打仗要崇尚正義,不能只看眼前好處,也不能只想一次行動,要考慮深遠後果。將領用正義激勵士兵,士兵出於正義打仗,可以百戰不殆。

《心術》:不為人知的蘇洵,窮盡一生精力,寫成一部兵書

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謹烽燧,嚴斥堠,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其財;豐犒而優遊之,所以養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為,所以養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怒不盡則有餘勇,欲不盡則有餘貪。故雖並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不養其心,一戰而勝,不可用矣。

這段講用兵作戰原則,要對士兵馭心,無戰時養財力;將有戰時養體力;戰爭進行時養士氣;勝利時就養心志。並且警惕邊防,監視敵人動向。其中很犀利的一條,士兵取勝後也不要完全滿足他們的慾望,要讓士兵對敵人保持憤怒,慾望不能完全實現,才會有博功名之心。不然一次勝利後放鬆懈怠,以後很難再打勝仗。

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後可與之皆死。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後可以動於險。鄧艾縋兵於蜀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

這一段是對將帥要求,凡是將帥,都要有智慧、有威嚴,凡是士卒都要選老實的。土兵把自己性命託付長官,只有愚笨老實者才能拼死作戰。軍事行動之前先了解敵方君主,將帥後再行動,還舉了三國魏將鄧艾的案例。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後可以舉兵,知勢而後可以加兵,知節而後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後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於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這段講統帥用兵行動原則,何時舉兵,何時加兵,何時用兵,善於忍讓,不冒進是為將關鍵。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

這段講善於運用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的戰術。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尺箠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xi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冠冑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

善用兵者要讓士兵打仗不懼生死,要用適當的方式使軍隊有堅不可摧的意志,只有如此,才能戰無不勝。

看過太多古人寫的詩詞歌賦,散文遊記,或者抒發心情,感嘆命運,讀到這篇《心術》會作何感想,我們都只以為對方是文學家,詩人,其實他們還是政治家。

《心術》:不為人知的蘇洵,窮盡一生精力,寫成一部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