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一篇醫學科普文的成長經歷

由 貿易大雜燴 發表于 影視2021-06-17
簡介醫學科普文不好寫,寫好科普文更不容易,費盡周折寫出來的東西,得不到網友認可也是家常便飯,這是件吃力不討好的活兒,可仍然有專業人士不辭辛苦,懷著怎樣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科普文是什麼

醫學科普文逐漸受到追捧,主要得益於網際網路的便捷,同時也是健康意識深入人心的集中體現。

看病難、看病貴,逼迫大家走捷徑,從浩瀚的資訊資料中搜尋知識點,想當然的對症下藥。從醫生的角度看,這種方式不可取,潛在的危害很大,但又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所以僵持著,甚至有些放任自流。因此,靠譜的醫學科普文從深海中浮出水面,專業人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網友們深入淺出的講解疾病,免除大家大海撈針的辛苦。有需求才會有動力,科普大咖們筆耕不輟,貢獻出一篇篇值得尊敬的好文。

醫學科普文不好寫,寫好科普文更不容易,費盡周折寫出來的東西,得不到網友認可也是家常便飯,這是件吃力不討好的活兒,可仍然有專業人士不辭辛苦,懷著怎樣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醫學科普文的寫作者是有侷限的,不是人人都能寫。首先

你必須是某一醫學領域的專家,或者在這一領域已經侵淫多年

,你得熟悉自己所要科普的內容,縱然熟悉,真正動起筆來還是要查閱大量文獻的。這一點馬虎不得,如果僅憑在網上百度而來的資料,東拼西湊成一篇文章,明眼人一眼就能識破你的半瓶水,網民的眼睛都是雪亮的。由於醫學的專業性,如果是門外漢的話還請止步,科普文是寫給普通大眾的,是指導預防疾病、警惕疾病訊號、健康養生的參考,需要謹慎小心,不可出錯,偽科普文有可能危及生命。

即使是專業人士,科普文也不是拈手即來。

你得找準要寫什麼

,科普的東西當然想讓更多的人接受,那麼觸到G點很重要,當讀到你的文章時能引起共鳴,會不由自主的對照自己的身體做一番自我掃描,並視你的建議為圭臬,點贊、打賞都不在話下。這樣的話,你的科普文就有了生命,傳播力會更強。

科普文的觀點是靈魂,不是什麼都可以拿來寫,也不是在一篇文章裡一股腦塞進去許多觀點。你要考慮到網友的理解力,要了解網友的興趣所在,要有同理心,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想象一下他們的需求。所謂對症下藥,也體現在網友的渴望和你的給予上。當然,成熟的寫作者已經建立了自己的粉絲群,在長期的互動中,總能抓住網友的視線。

一篇文章一個點

,面面俱到難免一發不可收拾成為長文,或者流於膚淺不夠暢快淋漓,要麼就寫成了醫學人文,感興趣的人不多。最主要的是一個點比較好把握,圍繞一個點更好展開描述,專注於此精耕細作,容易成就精品。比如關於糖尿病,儘管只是單一的疾病,要寫的點卻很多,如果全盤考慮累死也寫不完,但就選準糖尿病的飲食、糖尿病的藥物治療等一個方面,會省不少力氣,也能吸引很多眼球。當然這些點還可以分解為更小的點,這就看寫作者的習慣或者深挖細究的能力了。

如果寫自我怡情的小暖文,題目可以不用太考究,只需迎合自己的心情即可,可以勵志,可以抒情,可以艱澀難懂,也可以無題,但

科普文可不能沒有題目,更不能含糊不清

。科普文的受眾是普通大眾,理解力不一,興趣也比較飄逸,容易關注閃亮的東西,尤其是在這個看臉的社會,顏值很重要,文章的顏值就是題目。

網上有個調查,關於微信公眾號中什麼樣的文章更容易受到關注,結果是問答式的題目和題目中帶有數字的文章受歡迎程度比較高。科普文大概也是如此,選擇標題有許多討巧之處,兩個同樣意思的題目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效果迥異。就拿我的好友(新浪微博:內分泌張真人)的科普文來說,同樣講血糖的危害,如果以《淺論血糖對人體的危害》為題,恐怕關注的人寥寥無幾,因為從題目看,似乎是篇專業論文,而且不夠驚險不夠引人入勝,太平淡,而張真人選用的題目是《如狼似虎話血糖》,給人的感覺就不一樣了。另外還有很多問答式的題目也很受歡迎,比如《降糖藥,用還是不用?》、《糖尿病為啥這麼多?》、《糖尿病很根治嗎?》等等,在此不一一列舉。

接下來進入正文,這是考驗全域性把握、文章架構、觀點展開和文字功底的主陣地,沒有這把刷子的人也不會趟科普文這灘渾水,就我的水平還不夠資格涉足這個領域,就此略過,只表達一下自己的一點小想法。

正文的層次必須分明,觀點必須突出,而且最好加粗或者描紅。

習慣淺閱讀的網友會對長文退避三舍,同樣也會對一馬平川、一色16px蘭亭黑(或其它)的文字心生厭惡,而且網友的閱讀習慣是跳躍式,如果沒有層次,也就沒有給網友提供落腳的跳板,很容易讓他從開頭兩個字一下子跳到最後的標點符號。所以,正文中最好列出一二三,要有醒目的分標題,要有加粗的關鍵詞,要有描紅的建議性語句,這些小小的處理相當於110m跨欄跑的橫欄,網友讀到這裡會不自覺的停頓一下,讀一讀突出的文字,這樣一來,文章的觀點更清晰明瞭,深深印刻在讀者心裡頭。

最後要說的是

圖文並茂的魅力

。一篇非嚴肅文學類的科普文,實用性是關鍵,也是唯一目的。文字不需多,只要能解釋清楚觀點即可,但醫學的專業性非常強,常常是文字無法言傳的,這就比較尷尬了,只好藉助圖片或者表格,也許一篇好的科普文的點睛之筆就是插入的圖表,永遠不能忽檢視片的力量。這無疑給科普文寫作者加了難度,選擇和文章主旨相契合的圖片是個大工程,網際網路上的圖片庫浩若雲煙,即使碰巧找到合適的,色素、大小和圖片上的標註等,都需要再加工,需要有修圖的功底。

等這一切都做完,兩三天時間就過去了,可科普文的使命遠沒有結束,寫作者釋出在自己的平臺上,然後就是接受各種各樣的問詢,一一答疑,然後根據疑惑比較多的話題進入下一篇科普文創作,迴圈往復。再通俗的科普文也不可能做到人人都懂,不懂的地方當然要向寫作者討教,按理說,寫作者完全可以不理不睬,但還是使命責任促使他科普到底。

當然不排除有高效高產的醫學科普文寫作者,象機器流水線一樣一篇一篇的流出,這樣的科普文卻是不靠譜的,至少不符合寫作規律。

科普文作者往往都是邊上班邊創作,還要坐門診、查病房、管理病人、寫論文搞課題,同樣是人,同樣是每天24小時,他們不可能有更多的時間用在業餘的寫作上,都是在我們喝酒吃肉的時候拖著疲累的身子,用一直亢奮的大腦思考寫作。所以,當我們看到高產的科普文作者,一天一更或者一天三更時,那多半是偽科普或者是剽竊別人的勞動成果,對於這樣的人,我們切記無打賞無點贊,甚至舉報,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尊重醫學科普文作者的辛勤勞動,為他們廓清道路,安心寫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