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曹操能改變漢朝命運的兩句話: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哪句是真心話?

由 半壺老酒半支菸 發表于 影視2021-07-26
簡介現在人拍古裝戲,主角大多數都沒鬍子,這是“以今度古想當然”,當然也是最大的穿幫笑話,而曹操當年說的那句話,可不是笑話:如果何進聽了曹操的建議,自己動手幹掉宦官首惡,那麼大漢朝廷就不會亂,董卓不奉召也不敢進京,漢朝絕不會那麼早滅亡

無力迴天上一句是什麼

曹操被後世稱為“白臉奸臣”,這是極其冤枉的:以曹操的能力和實力,是完全可以不為臣而為君的——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做得比曹操都過分,就因為他們把事情做絕了,這才成了開國之君,而曹操堅決不肯邁出最後一步,這才給了後世抹黑的機會。

後世極少有人罵楊堅李淵趙匡胤,罵曹丕的人也不多,只有曹操和王莽一樣,成了反面教材,這不能不說是極大的歷史冤案:欺負小孩子而篡取江山的事情,為什麼楊堅李淵趙匡胤做了受稱讚,而曹操沒做卻飽受詬病?

曹操能改變漢朝命運的兩句話: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哪句是真心話?

曹操沒有“漢室宗親”的桂冠,也沒有“四世三公”做靠山,他能從“宦官之孫”成為“三國第一梟雄”,《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此有一個客觀的評價:

“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曹操文采出眾,詩歌三曹勝過建安七子,曹操武藝超群,刺殺張讓全身而退,無數次被追殺,從未被追上。

除了文武雙全,曹操還有獨到的政治眼光和遠見,我們翻看《三國志·卷一·太祖本紀》,就會發現曹操已經勘破時局,他說得最有分量的句話,都能對後漢歷史走向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第一句可保大漢不亡,第二句註定大漢必亡,正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曹操哪句是真心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人聽了照著做。

曹操能改變漢朝命運的兩句話: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哪句是真心話?

跟劉備相比,曹操算是成才較早的,他二十歲就被舉為孝廉,並且當上了洛陽北部尉(京城公安局北城區分局長)、頓丘縣縣令——漢朝萬戶以上大縣主官為令,萬戶以下小縣為長。

曹操二十歲當公安分局局長和一個大縣一把手,那個年紀,放在當下,大學還沒畢業,而曹操卻已經一頓大棒,打死了蹇碩的叔叔蹇圖,可謂年輕氣盛人狠話不多——宦官們恨他卻又幹不掉他,只好將他升官外放,眼不見心不煩。

雖然是宦官之孫,但是卻並不站在宦官一邊,打死蹇圖之後,曹操的晉升速度明顯放緩,熬了十年,才從正縣級升到副地級或正地級的濟南國相(管轄十多個縣,張遼當魯國相的時候只有二十八歲)。

因為曹操比較能打,漢靈帝組建近衛兵團(西園八校尉)的時候,就把隱居在家的曹操調入京城當了大校師長(典軍校尉,也有人說相當於少將軍長,名義上直屬大將軍何進,但卻歸上軍校尉蹇碩指揮)。

曹操能改變漢朝命運的兩句話: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哪句是真心話?

也就是曹操當典軍校尉的時候,大將軍何進和十常侍發生了激烈衝突,而小黃門蹇碩有近衛兵團在手,並不怕空頭司令何進,於是何進和袁紹想了一個昏招兒:

“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謀誅宦官,太后不聽。進乃召董卓,欲以脅太后。”

找一頭老虎來吃掉缺少零件的黃鼠狼,也不知道何進和袁紹是咋想的,反正被排除在核心決策圈的曹操笑了,曹操笑著說出了原本可以確保大漢不亡的一句預言:

“閹豎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將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

何進畢竟只是個殺豬買肉的,穿上龍袍也不像太子,他只知道跟繡花枕頭袁紹商量,卻沒想過西園八校尉名為歸蹇碩指揮,但是一旦開打,會有七個校尉挺他。

曹操能改變漢朝命運的兩句話: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哪句是真心話?

除了唐朝的宦官,歷朝歷代的皇帝對權閹都有生殺予奪大權,即使宦官專權如明朝,皇帝要殺“九千歲”劉瑾和魏忠賢,那也就是一句話的事兒。事實上沒用董卓進京,袁紹就帶領西園軍團把宦官們殺光了,同時被殺的,還有一些沒來得及長鬍子或者喜歡美顏的小鮮肉:

“紹既斬宦者所署司隸校尉許相,遂勒兵捕諸閹人,無少長皆殺之。或有無須而誤死者,至自發露形體而後得免。”

如果《慶餘年》和《贅婿》的男主們遇到當年的袁紹,要想保住自己的腦袋,就只能犧牲腰帶了——誰讓你成年之後不留鬍子了。

現在人拍古裝戲,主角大多數都沒鬍子,這是“以今度古想當然”,當然也是最大的穿幫笑話,而曹操當年說的那句話,可不是笑話:如果何進聽了曹操的建議,自己動手幹掉宦官首惡,那麼大漢朝廷就不會亂,董卓不奉召也不敢進京,漢朝絕不會那麼早滅亡。

曹操能改變漢朝命運的兩句話: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哪句是真心話?

阻止董卓進京,這是忠臣曹操為延續大漢國祚所做出的最大努力,只可惜當時他的身份尷尬,這句可保大漢不亡的真心話,招來的是一片嘲笑之聲。

曹操曾經想過當大漢忠臣,但是很顯然這條路走不通:皇甫嵩、孔融、荀彧等人都可算忠臣,但是這三人的下場都不怎麼好,如果曹操不是手握重兵,估計其結局也不會比董卓強。

眼看大漢氣數已盡,曹操知道自己無力迴天,而且大漢復興之日,可能就是曹家滅門之時,於是在拒絕心腹謀士和將軍的“勸進”之後,曹操說出了那句註定漢朝必亡的名言:

“‘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曹操當時在大漢朝廷的權勢,比後來的蜀漢丞相諸葛亮還大,如果他想當皇帝,阻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曹操可能是覺得自己年紀大了,跟女婿玩兒禪讓遊戲,很麻煩也很跌份兒,那套繁文縟節也讓人頭痛,於是他用一句話把大漢王朝判了個“死緩”——皇帝這個位置,留給我兒子坐吧!

曹操能改變漢朝命運的兩句話: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哪句是真心話?

很多人都說曹操不肯代漢自立是出於一片忠心,這就跟布木布泰自稱“孝莊”一樣,也是個笑話:連皇后和皇子都敢殺的人也是忠臣,那劉瑾和魏忠賢豈不要死不瞑目?

在筆者看來,曹操有能力也有資格坐上龍椅,他曾經為延續大漢國祚進行過努力,在努力無效的情況下,他必須為曹家的未來著想,所以他那兩句話都是真心的。

我們細想曹操這兩句帶有預言性質的真心話,一定會感觸良多:如果當年何進聽了曹操的第一句話而不招董卓進京,如果曹操不說第二句話而是歸政於大漢天子劉協,那麼漢朝的歷史,又將如何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