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三曹”、“七子”指的是誰?

由 小魚兒講文化 發表于 影視2021-09-02
簡介“三曹”、“七子”是建安文學的中堅力量,“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七子”則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個,他們大多數依附於曹操父子的鄴下文學集團

名學七子是誰

“三曹”、“七子”是建安文學的中堅力量,“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七子”則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個,他們大多數依附於曹操父子的鄴下文學集團。“建安”是東漢獻帝的最後一個年號,文學史上習慣於將包括此期甚至前後短時期之內的文學稱為“建安文學”,它以三曹為領袖,以七子為骨力量,為中國文學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

“三曹”、“七子”指的是誰?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的文學成就主要在他善於運用樂府舊題反映亂離的社會現實,以此表現他渴望天下一統的雄心壯志。尤其是他的詩歌在對時光荏苒、人生苦短的感嘆中,於慷慨激昂當中體現出古直悲涼的風格,從而奠定了建安文學的情感基調。其主要作品有《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門行》、《苦寒行》等。

“三曹”、“七子”指的是誰?

《蒿里行》像一幅歷史畫卷,真實地描繪了擁兵自重的軍閥混戰所造成的社會慘象,《短歌行》則是在人生苦短的感嘆中表達了詩人求賢若渴以及一統天下的雄心等等。曹操尤擅作四言,《出夏門行·龜雖壽》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更是作為千古名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有志者。鑑於曹操詩作極其真實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故其詩有“漢末實錄”之譽。

“三曹”、“七子”指的是誰?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魏國開國皇帝。自小聰慧伶俐的他喜好文學,稱帝后依舊筆耕不輟。曹丕擅長作樂府詩與古體詩,詩風便娟婉約,內容大致是抒發一己襟懷,尤其是遊子思鄉、思婦懷人之作寫得深情綿邈、纏綿悱惻,這類詩歌以《燕歌行》為代表。《燕歌行》是一首成熟的七言詩,詩中以一個思婦的口吻寫了她在難以入眠的漫漫秋夜裡思念淹留他鄉的丈夫,感人至深,可以說是宋玉才開創的“悲秋”主題的延續。

“三曹”、“七子”指的是誰?

“才高八斗”的曹植(192-232),字子建, 曹丕的同母弟。自幼天資過人,華橫溢,當初銅雀臺上一篇《銅雀臺賦》可謂技驚四座,甚得曹操青睞。但恃才傲物、率性任情的他漸漸失去了父親的寵愛,最終敗於心機頗重的曹,後半生很不順意,於四十一歲時英年早逝。曹植詩作以五言為主,寫的骨氣奇高、辭采華茂,“三曹”中數他的作品對後世影響最大。以曹不稱帝為界,詩歌創作分前後兩期,前期以唱和贈答居多,也不乏明志之作,主要作品有《白馬篇》、《送應氏》等,後期詩歌在創作技巧上更加爐火純青,代表了他詩歌的最高成就,詩中往往表達了自己無盡的哀愁、落寞和傷心,《贈白馬王彪》、《美女篇》、《七哀》、《野田黃雀行》等是此期的代表作。

“三曹”、“七子”指的是誰?

“七子”的提法,最早見於曹丕《典論·論文》,其中數王粲和劉楨的成就最高。

尤其是王粲(177217),有“七子之冠冕”(劉勰語)的美譽,字仲宣,其詩充滿著深沉的感情和悲壯慷慨之氣。早期代表作為《七哀詩》,如實地記錄了詩人在避難荊州途中的所見所聞,尤其“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兩句高度概括了滅絕人性的戰亂所帶來的生靈塗炭。歸附曹操後,寫有《從軍行》等詩,詩歌在描寫戰亂的同時,又對曹操歌功頌德。劉楨的詩語言幹練,以氣勢取勝,代表作為《贈從弟》三首。另外,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阮瑀的《駕出北郭門行》等也是那個時代的優秀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