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我的10個孤僻症狀”:關於獨處,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由 精讀君 發表于 影視2021-09-02
簡介03前幾天,我在微博上看到,有人把推特上po出的10個孤僻症狀翻譯並掛了出來:1、上廁所發現有人在洗手檯,會躲在隔間裡等到沒人才出來2、刻意不跟同事搭同一班電梯3、聽到茶水間有人,就會等對方出來再進去4、出去玩不想跟參加成員一起坐車,直接約

孤僻的人都有什麼特點

“我的10個孤僻症狀”:關於獨處,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223天

01

前段時間,我看到一個數據:2018年,中國單身成年人口超2億,獨居成年人口超7700萬。

很多年輕人表示,獨處的快樂難以想象:一人觀影全身心沉浸;一人吃火鍋酣暢淋漓;一人唱K沒人搶麥……

“我的10個孤僻症狀”:關於獨處,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獨處,似乎是這屆年輕人的樂趣。

現在的生活越來越便捷,有了虛擬辦公、網上購物、線上娛樂,人們不需要跟人面對面打交道,也能獨立生活。

很多不喜歡社交的人也因此受益,並且宣稱,獨處更有助於和內心的自我對話,我們是在享受獨處。

的確,我們常常需要刻意地規劃一些獨處的時間。

心理學家安東尼•斯托爾也說:“

人類最深刻、最基本的精神體驗,都是發生在內部的,是需要藉助孤獨與獨處的。

但事實上,獨處並不僅僅是切斷了和現實世界溝通的路徑,沉浸在自己的網路世界裡。

真正的獨處,是獨自一人思緒紛湧的時刻

。比如,一個人思考,一個人寫讀書筆記,一個人寫日記。

神經科學發現,我們只有在靜靜地思考人、事、物的時候,才會運用大腦最基礎的那部分,而這個區域一直被用來打造可靠的記憶,這就是“

預設模式網路

”。

沒有獨處,我們無法構建可靠的自我意識。

但值得注意的是,

一個人上網,一個人刷微博朋友圈,一個人看新聞,這些統統都不叫獨處。

因為我們在做這些事的時候,思緒沒有漫遊,而是被刺激,被禁錮。

那些認為“一個人待著就是獨處”的大多數人,其實僅僅是不喜歡跟人面對面地打交道,而非真正意義上的享受獨處,這種心態,和“宅”類似。

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的詞條《159:孤獨》中說到:

獨處能力,是一種以自我為主,與自身專注對話的能力

這與“宅”不同,宅在家裡也可能成為手機奴隸,無法做到電子靜默。

“宅”只是不與人進行線下社交,但並不代表就具備獨處能力

“我的10個孤僻症狀”:關於獨處,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02

適當的獨處,是生活的調味劑,而過度的獨處基本等同於自殺。

自媒體人喬小囧曾經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獨處半個月,零下樓,零社交,零交流,零娛樂,每天開門兩次,只為接收外賣。

後來為了減少接觸外界,作者索性一次點兩份外賣,晚上熱一熱中午點的那份即可,這樣便再少開一次門……

18天后,當他提著10餘袋垃圾走出單元門、走出小區的那一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路上的車流、迎面而來的路人、沙縣小吃亮著的招牌,都變成了一種誇張的洶湧的刺目的龐然大物。

一瞬間,他覺得北京這個城市在自己面前嗑了藥,四環和阜成路擰成疙瘩,原地起飛,滿天揮舞轉動起來。

用了將近15分鐘,他才勉強適應這樣的變化。

第二天,他去理髮店理了個發,看了場電影,和朋友吃了餐飯,才感覺自己慢慢活了過來。

喬小囧的實驗讓我想起《肖生克的救贖》中,那個在監獄中呆了50年,被假釋後卻因為獲得自由而自殺的布魯克。

“我的10個孤僻症狀”:關於獨處,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出獄後的布魯克,沒有開心,沒有興奮,而是愈加惶恐和茫然。

與社會脫節多年的他,因為無法在監獄以外的世界找到寄託和安全感,最後上吊自殺。

喬小囧的實驗和老布的悲劇,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沒人能夠永恆地在一個地方度過一輩子,

世界的基調是變化,如果無法走出去經歷這一切,你面臨的就是身體或者心靈上的死亡

人類本就是群居動物,沒人可以脫離社會,脫離他人對自己的影響。

獨處和社交併不矛盾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人之所以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

內在的整合

所謂整合,就是把新的經驗,放到內在記憶中的某個恰當位置上。

經過這一整合過程,外來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我們的“自我”才不至於太單一,也才能成為一個既獨立又生長著的系統。

那麼,這裡的新經驗、外來的印象從何而來?

就是

從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來

03

前幾天,我在微博上看到,有人把推特上po出的

10個孤僻症狀

翻譯並掛了出來:

1、上廁所發現有人在洗手檯,會躲在隔間裡等到沒人才出來

2、刻意不跟同事搭同一班電梯

3、聽到茶水間有人,就會等對方出來再進去

4、出去玩不想跟參加成員一起坐車,直接約定點見面

5、買名產回來不想當面發給同事,會趁對方不在放在桌上

6、坐計程車不想跟司機聊天

7、剪頭髮不想跟設計師聊天

8、隔壁同事在聊天,以前會裝作很有興趣地插話,現在都專心做自己的事

9、別人打電話都不接,會故意等一會兒再用資訊打字回覆

10、有不認識的客人來家裡就會悶在房間

很多人在這條微博的評論中表示,自己其實只是不想和不熟的人交流,這樣的社交乏味又低效。

“我的10個孤僻症狀”:關於獨處,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最近看了一本書——《微交談》,作者戴愫把這種

和不熟悉的人交談不重要的事的行為

,稱作“

微交談

(small talk)”。

她認為,這種看似無聊的交談,並非毫無意義,因為很多重要資訊,都是在非正式渠道流通的,重要關係也是在非正式渠道結成的。尤其是當你想在關鍵時刻彎道超車的時候,微交談能提供捷徑。

有一個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

90年代,一位擁有耶魯MBA學位的中國女孩,性格開朗,社交能力一流,很快在傳媒界風生水起。

一個偶然的巧合,在一次航班中,她坐到了默多克身旁。

旅途中,她和千億富豪相談甚歡,還沒等飛機落地,女孩就透過默多克謀到了衛星電視公司總部實習生的工作。

這個女孩,就是鄧文迪。

你可能會說,這個例子並不恰當,因為鄧文迪沒什麼本事,不過是靠男人上位罷了。

但從這件很小的事情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她的勇氣、善談、風趣,以及對人心極為細微的洞察力。

否則,面對見多識廣默多克,她不可能在那麼短的時間裡爭取到他的注意力。

這就是微交談的力量。

許多暗藏成功的命運關鍵時刻,都源自他們和周圍人的主動攀談。

04

與他人建立聯絡,才能獲得機會。

即便是和小區門衛的閒聊,都能讓你獲得一些至關重要的資訊。

幾年前,我的父親在買二手房的過程中,就是透過和某小區一位老阿姨的閒聊,獲得了一個重要的房源資訊,最後繞開中介,節省了幾萬塊,拿下了一套房。

現在,這套房的價值,已經是原來的三倍還多。

記得《小歡喜》中也有類似的一幕:方圓失業後,做起了滴滴師傅。

有一天,他接到的客人是一位配音導演,發現客人和自己志趣相投後,善談的方圓馬上就來了一段麻利的貫口、一曲有模有樣的《紅燈記》。

沒想到,隨口一表演,竟爭取到了一個當配音演員的兼職機會。

“我的10個孤僻症狀”:關於獨處,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人生的每次巨大轉變,都有可能源自和陌生人的交談。

美國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曾說:“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這幫人,很可能幹的事,跟你差不多,想法必然也很接近。

如果你不知道有一個這樣的工作機遇,他們又怎麼會知道?

只有弱聯絡,才有可能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這就為什麼弱聯絡,更容易在一些特定場合起到關鍵作用的原因。

弱聯絡雖然互動少,但能夠跨越個個圈子,將不同圈子的資訊和資源,進行互相交換,提高人們資訊獲取的多樣性。

而這些差異化資訊,往往就意味著,有更大獲取機遇的機率。

那麼,我們該如何拓展弱聯絡圈子,做到流暢不彆扭地和陌生人交流?

《微交談》一書中提到了2個實用的建議:

①“說,問,說”三部曲

“說,問,說”即先做一個自我陳述,然後問一個開放式問題,最後再自我陳述。

這其中的邏輯是:

不管當時對方的狀態如何,你們的交談都讓人感到很舒服

比如,你發現了對方穿了件漂亮的裙子,可以做一個稱讚式的陳述:“裙子的顏色很襯你,這花色也很少見。”

然後問問題:“可以問一下,你在哪裡買的嗎?”

她說:“我去年在馬來西亞旅遊時買的。”

你聽到了一個有價值的資訊點——馬來西亞,於是做一些自我陳述,再問第二個問題:“我去年春節也在馬來西亞。你覺得那裡怎麼樣?”

如果她開始滔滔不絕:“我超級喜歡那裡……”說明你順利踩中了她的興奮點,這時你靜靜傾聽就好了。

如果她很簡短地回答:“那裡不錯。”你就應該用自我陳述來銜接這次的交談:“去年我們帶著孩子去沙巴,發生了一件有驚無險的事……”

②冷讀者+熱捧者

如果你見到一個自己很喜歡的人,可以把自己的身份設定為“冷讀者+熱捧者”。

冷讀者,即展示冷靜的觀察力,讓第一句破冰的話顯得不唐突;

熱捧者,即展示十足的善意,在此次談話中以給對方製造愉悅為己任。

比如,有人和你搭訕,一上來就問:“你是做什麼的?”就有些唐突。

而如果對方說的是:“你講話很有條理,你是從事培訓工作的嗎?”你就比較容接受。

因為這樣問,說明他已經冷靜地觀察了你講話的特點,並誇讚了你的優點。

此時,你受關注的需求和被尊重的需求全部被滿足了。哪怕對方“冷讀”錯了或者猜錯了,也不要緊。

企業家克里斯•吉爾博曾說:

只有硬技能的專業人士,未來不需要,未來有人工智慧。硬技能強而社交技能差的專業人士,未來短期需要,但長期未必有價值。硬技能和社交能力都很強的專業人士,未來不可或缺。

深以為然。

獨處和社交是相互促進的,只有獨處,我們看到的“自我”很有限,太單一。

透過社交,我們會看到自己思維的侷限,獲得重新校準人生的勇氣,從而提高自我的可塑性,讓人生因此豐盈起來。

更重要的是,

在和陌生人的連線中,我們為自己創造了新機會,獲得了新的支援。

千萬不要小看一句話的力量,有時,它能給你帶來遞增式進步。

每個人都應該試試,每天和陌生人說一句話,用這個習慣拓寬你的舒適區。

只要每天跨出舒適區一小步,都能帶來前進的力量。

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物體一旦動起來,產生了慣性,一切運動都會隨之而來。

就像提倡“微習慣”的斯蒂芬•蓋斯說的:“

微量開始,超額完成

。”

每天進步一點點,成功便與你不期而遇。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