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到底是什麼在決定我們的幸福感?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影視2022-11-29
簡介說到意義,你會發現那些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有意義、生活有理想的人,往往也是內心充盈、幸福感比較高的人——雖然他們並不一定是物質上很富有的人

什麼讓人幸福

原創 朱睿 長江商學院

到底是什麼在決定我們的幸福感?

我們一生不停讀書、學習、工作、探索、競爭、忙碌,克服各種艱難險阻,最終目的無非是想過上幸福的人生。

幸福是人生的根本問題,但很少有人能指出通往幸福的路徑。幸福究竟是由什麼決定的?家庭、金錢、權力、成就,還是什麼?

長江商學院朱睿教授在其新著《決策的邏輯:生活中的行為心理學》中嘗試解答了這些問題,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發。

作者 | 朱睿

以下內容摘自《決策的邏輯:生活中的行為心理學》,作者授權長江商學院轉載。

幸福的秘訣

聯合國每年都會發布一項《世界幸福報告》。

你一定很好奇,哪些國家的幸福指數排在前面?

根據2017—2019年三年的資料,世界上人民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是芬蘭,得分7。81分(這個衡量標準是0—10分,10分代表最幸福的生活)。

繼芬蘭之後排在二至十名的國家分別是丹麥、瑞士、冰島、挪威、荷蘭、瑞典、紐西蘭、奧地利和盧森堡。

排名靠前的國家都在歐洲,而且以北歐國家為主。

更有意思的是,聯合國的這項研究列出的六個重要的因素,這六個因素加起來可以解釋75%的國別之間的幸福感差異。

這六個因素分別是:

人均GDP:金錢的作用。

健康預期壽命:你是否健康、長壽。

社會支援:如果遇到困難,你是否有親戚或者朋友可以依靠;無論何時需要,你都可以得到幫助。

做決策的自由:你是否可以自由地做出生活中的決策。

慷慨大方的程度:比如人們的公益行為。

腐敗以及社會整體的信任度:比如人們覺得在政府以及商業領域是否廣泛存在腐敗現象。

值得一提的是,這六個因素中的後四個,都和社會環境相關,他們合起來的影響力和前兩個因素的影響力——也就是錢和健康壽命的影響力總和——一樣大。

換句話說,除了金錢,你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是否生活在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中,尤其是你有沒有比較好的親密關係,以及是否擁有愛。

如果你瞭解北歐的這些國家,你會發現,他們的人均GDP在全球範圍內並非最高的,都排在美國之後。但他們國民的幸福感最高,主要原因就是在這些國家,人們擁有更好的社會環境。

人們會花很多時間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社群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親密關係是讓北歐人幸福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到底是什麼在決定我們的幸福感?

其實親密關係不僅可以解釋北歐人的幸福感,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也同樣適用。

哈佛大學有一個著名的長期實驗,從1938年開始跟蹤724名男性,對這些人一直跟進了75年,然後透過大量資料研究到底是什麼讓人感到幸福。

有意思的是,最初的這724人是從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群中招募的。有268人是當年在哈佛讀大二的男生,這組人可謂是精英的一代。而另外的456人,來自波士頓最貧窮的區域,很多人家裡連熱水都沒有。

如果讓你預測,這兩組人幾十年之後誰更幸福,想必你大機率會押注在哈佛本科生那一組。

在之後的75年裡,每兩年研究者會跟進一次,給這些人寄問卷,進行家訪,做身體檢查,腦部掃描,還對他們的家人、朋友進行訪問。

75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些人大學畢業後,經歷了二戰、工作、成家、生孩子、離婚、再婚、生病、死亡。

從這些豐富、寶貴的資料中,研究人員發現那些真正影響幸福的因素與財富、地位、聲譽幾乎沒有任何關係,和你75年前是讀哈佛還是在貧民窟也沒有關係。但良好的社會關係不僅能讓你更快樂,而且能讓你更健康。

換句話說,親密關係,或者簡單而言就是愛,是預測你幸福感的最好的指標!這個發現和聯合國的那個報告不謀而合。

關於親密關係,現有的心理學研究帶給我三點啟示,我在這裡也分享給大家:

第一,親密關係不僅有助於提升幸福感,還對你的健康有幫助。

與之相反,孤獨對你有害。那些和家人、同事、朋友有親密關係的人,相對於孤獨的人要更幸福,也更健康。孤獨的人不僅幸福感低,大腦功能也更早衰退,也更容易衰老。

第二,親密關係指的不是朋友的數量,而是朋友的質量。

你的朋友圈裡可能有上千人,每個週末都要參加聚會,但你心情低落,遇到困境的時候,卻找不到一個可以放心交流的人。這說明你並沒有社會支援,沒有高質量的親密關係。

有些人或許看上去並不受歡迎,也比較內向,但只要他有一個能真正信任、依靠的朋友,在任何時候,只要他需要,朋友都會挺身而出,我們就認為他擁有高質量的親密關係,也很有可能更加幸福。

第三,也是我覺得非常重要的,就是親密關係包含兩個基本要素:

一個是培養愛;

另一個是找到一種生活方式,即便在逆境中,也不會破壞愛、傷害親密關係。

人們往往會忽略第二個要素。辛辛苦苦培養起來的那份愛有時會很脆弱,遇到不順,走入低谷,我們也往往會對最在乎我們、最愛我們的人,表現出最糟糕的一面。

好的關係不能保證你的生活一帆風順,但如果你在低谷中保持積極的心態,和你愛的人站在一起克服困難,而不是相互指責、傷害彼此,那麼等到柳暗花明的時候,你會發現那份親密關係、那份愛又加深了一層,它們也會成為你幸福的根基。

創造意義

前面花了很大篇幅講解了親密關係是讓人幸福的一個重要因素。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其他的可以控制的因素,能讓你更快樂。

下面我想給你分享另外兩個讓我深有體會的因素:一個是創造意義,另一個是學會感恩。

說到意義,你會發現那些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有意義、生活有理想的人,往往也是內心充盈、幸福感比較高的人——雖然他們並不一定是物質上很富有的人。

比如說我的父母那一代,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物質匱乏等逆境,但他們一輩子的幸福感似乎並不比我們低。這是因為他們在精神上有追求、有理想,可以超越生活上的苦難。

有偉大的理想無疑是創造生命意義的一種方式,但其實還有很多種方式可以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創造、追求有意義的人生。

比如我做研究,其中最大的樂趣在於不斷打破現有的認知,發現世界的真相——人到底是如何思考和決策的。

探索未知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這個過程中最大的快樂在於透過學習、研究,獲得新知識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與此同時,有很多研究表明,能給你帶來更大意義以及更大成就感的事情往往是超越自我的,是利他的。

之前我曾經看過一個人物專訪,講的是一位眼科醫生,每年要花半年的時間和一個公益組織到非洲義務幫助那裡的老百姓治療眼部疾病。

當被問及為什麼每年都要花6個月做義工時,這位醫生的回答讓我至今記憶猶新。他停頓了片刻,很坦率地說:

“其實是出於一個很自私的原因,因為這是讓我最快樂的事情。”

幫助別人能給自己帶來快樂,這已經是一個在心理學裡被多次重複印證的現象。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利他或許是創造意義的最終源泉。

學會感恩

最後,我還想和你分享感恩對於幸福感的重要性。

說到這個話題,我要介紹一位我讀博士時的同學。她叫蘭(Lan),是一位越南裔美國女孩,非常喜歡小孩子,後來的研究也和青少年心理學有關。

她在研究中發現,現在的孩子比較物質,比如喜歡攀比誰家更有錢,誰有最新一代的手機。但大量的研究表明,過度的物質追求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抑鬱、吸毒,以及其他行為問題。

那如何能讓孩子們不那麼物質呢?

蘭的研究發現,讓孩子懂得感恩,養成感恩的習慣可以減少他們對物質的追求,也會讓他們更願意幫助他人。

她招募了一些11-17歲的青少年做了一個實驗:要求其中一部分人連續兩週,每天寫感恩日記,記錄每一天值得感恩的人和事;另外一部分人同樣要寫日記,但不限內容。

在兩週結束之後,孩子們都有機會把自己參加這個實驗而得到的報酬拿出一些捐給慈善組織。結果顯示,那些寫了兩週感恩日記的孩子捐出了更多的錢。

我的這位朋友解釋說,當你每天練習感恩,其實是在認可你的家人、朋友,也是在強化你的社交網路,這樣做會讓你更容易擁有親密關係,而親密關係又是增加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

到底是什麼在決定我們的幸福感?

曾經有一位心理學家繪製了一張科學幸福地圖,用來解釋到底是什麼決定一個人是否快樂、幸福。根據這張幸福地圖,你會發現什麼呢?

首先,基因很重要,它佔了50%的解釋比例。這也是有些人天生就是樂天派,而有些人天生就容易鬱鬱寡歡的原因。這部分我們無法控制。

其次,通常你覺得會對幸福產生很大影響的生活環境因素,比如財富、工作、結婚、生孩子等,其實在影響幸福感的因素中只佔10%。

另外還有40%的決定因素是我們的思維、態度以及行為。

40%是一個很大的比例,它說明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掌控自己的幸福感,可以為自己創造幸福。

幸福,就像健康的身體,其實沒有什麼秘訣偏方,更沒有捷徑。

你需要做的就是每天做那些正確的事情,真正花時間和精力在你愛的和愛你的人身上,在不斷學習、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打造生活的意義,每天踐行感恩之心。

這些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能堅持做又談何容易?!

朱睿教授昨晚做客長江大講堂

講解生活中的行為心理學

end

原標題:《到底是什麼在決定我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