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不可把漢語和普通話混為一談!

由 嚴師說字 發表于 影視2022-11-29
簡介從秦始皇統一文字,到兩漢時期開始用筆畫代替象形,定型於魏晉時期,通行於現在的楷書文字,就叫漢字

普通話是正宗的漢語嗎

不可把漢語和普通話混為一談!

不可把漢語和普通話混為一談!

漢語是建立在漢字的基礎上的,有了漢族才有漢語。大漢民族的來歷,是與“漢”字的產生有密切的關係。秦始皇統一六國,華夏民族的統一。 漢高祖劉邦滅秦後始封為漢王,後從漢中起兵滅項羽建立西漢王朝。漢朝建立初期,對匈奴採取綏靖國策,到漢武帝轉守為攻,於是又產生了一個“ ”字,由水(大海)、大(廣大)、或(區域)組合的,意思是從長城到大海的廣大區域居住的這個民族極為強悍,很難征服。因漢武帝不斷地發動對匈奴的反擊戰爭,長城外的遊牧民族把我們的華夏民族的人稱為“人”,這就是我們大漢名族的來歷。“ ”是西漢時期產生的文字。後來就把漢水的“漢”和 漢武帝時期造的“”族的“ ” 合流為“漢”。後來簡化為現在我們用的“漢”字。簡化的也很有道理,用“又”取代“難”,又是手的變形,友好中“友”的省形,讀音借“優”,取“右手優於左手”作參照,來比喻這個靠近大海的民族漢族強於西北的少數民族,同時也喻意大漢民族與西北少數民族友好,手牽手。漢字是發展的、與時俱進的,也是民族團結的文化基礎,祖國統一的基石。

中華文字,簡稱華文。從甲(甲骨文)、金(金文)、篆(篆書)、隸(隸書)到楷(楷書)形體的演變,是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影響。甲骨文、金文產生於部落聯盟的商、周時期,文字的形體是約定性的,不是統一規定的,如水“ ”、“ ”。以角形、曲形筆畫為主,結構可上可下,可左可右,是典型的象形文字。篆書分大篆和小篆。大篆產生於周朝,小篆是秦始皇“書同文”的書體,文字形體有嚴格的規定,不可隨意亂寫。在秦始皇的功績中,本人的觀點是他統一文字的功勞超過他統一中國。沒有文字的統一,就沒有我們泱泱大中華,就像現在的歐洲,即使有個歐盟存在,沒有統一的語言文字,永遠也是四分五裂的。篆書是用圓曲形的線條圍繞而成的書體,有明確的重心,筆勢向內包圍,反映了是以皇權為中心的思想觀念。篆書難寫,實用性差。源於戰國時期的隸書,具有“蠶頭燕尾,重心向外擴張”的特徵,反映的是諸侯爭霸,向外擴張的思想觀念。隸書呈扁平形,筆畫呈波浪式的書體,打破了篆書圖形式結構,使文字走上了筆畫書寫的道路。但依然保留了圓弧形、尖頂形的筆畫,書寫的順序也沒有嚴格的規定。隸書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是由象形到筆畫過渡的文字。

兩漢時期,易學研究的盛行,文字發生了質的變化。受易學思想的影響,文字的圓形筆畫逐步被現在“漢字的八畫”取代。受易學“蓋天論”影響,漢字字形過渡到我們現在看到的方塊字。特點就是“方正端莊、結構平穩、重心聚斂、筆勢向心”。到魏晉時期,基本定型,也就是我們現在用的楷書,及正書。在易經八卦影響下,產生了漢字的基本筆畫—八畫(點、橫、豎、撇、捺、折、彎、鉤)。有這八畫構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所有的漢字。每個筆畫都具有特定的意義。

從秦始皇統一文字,到兩漢時期開始用筆畫代替象形,定型於魏晉時期,通行於現在的楷書文字,就叫漢字。漢字是華文發展的高階形態。是世界文字史上唯一一脈相承的表意文字。是世界文字史上唯一與時俱進,萬古長青的文字。華文的形體演變,是我們華夏民族對宇宙、自然、社會、科學認識發展的體現。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地域環境差別較大,同一字的發音有較大的差異。這是受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影響,造成了語言多樣化。但由於使用的都是漢字。所以不論是廣東話、東北話還是北京話,都是漢語體系。這也是漢字包容性的具體體現,是其它字母文字(拼音文字)無法實現的。

人的發音受環境影響而變化,不同的區域對同一字會有不同的發音變化。就像我們在音樂大廳演奏,和在露天廣場,會有不同的效果。生長在開闊地帶的人們,上聲較多,因為他們之間的交流必須放大聲音,提高嗓門。就像山東人闖關東,去了那裡四聲增多。東北地廣人稀,種地和鄰居交流,聲音小了也很難聽見,就必須提高嗓門。生長在平原人口密集的地帶,平聲較多。普通話雖以北方方話為基礎,要想四聲都統一也是難以做到的。

推廣普通話,還要保留地方方言,沒有地方方言,就沒有各地不同的文化,如學,普通話讀(穴xue)表示學習有訣竅,有的地方話讀(曉xiao)表示學習是為了曉解道理。沒有地方方言,我們有些漢字的根會丟失。普通話就像原來的官話,西安話和河南話在很長的時期是官話,我們所用的很多漢字的音源在那裡。最好不要把不同聲調的字當多音字,只是你說話的語氣不同而引申不同的字義,本義基本相同,如好(hǎo和 hào )的本義都是新婚之夜新郎新娘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