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書單 | 一個單身男子失去摯愛後的二十四小時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影視2022-12-23
簡介小說按時間順序講述了喬治一天的生活,看似能讓作者騰挪的空間是有限的

單身男子最後怎麼死的

原創 時尚先生 時尚先生

《單身男子》

《單身男子》是著名英裔美國小說家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的代表作,2009年被改編為同名電影,並獲得多項國際大獎。

男主角喬治是位大學教授,失去摯愛後的他內心沉浸在痛苦中無法自拔,表面卻“正常”至極,像平時一樣上班、授課、赴宴、探病、搭訕,努力扮演著一個體面的“正常人”,內心卻已掀起驚濤駭浪。

作者以近距離記錄和心理描寫交替,刻畫了一個堅忍、智慧卻內心破碎的男子形象,以剋制而不乏戲謔的筆法,勾勒出整個六十年代初期美國社會保守、偽善、令人窒息的氛圍,書寫不受社會接納的邊緣群體內心與外在的斷裂。透過平凡瑣碎的生活細節,讓讀者與喬治的悲傷和孤獨產生共鳴。

書單 | 一個單身男子失去摯愛後的二十四小時

面世於1964年的小說 A Single Man 一直被讀者和評論家認為是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最出色的作品。對這篇並不算長的小說,作者也喜愛有加,樂於承認作品的成功。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幾乎能確定,這就是我的代表作。我是說,從表達效果、敘述完整性、整體藝術性上看,這都是我最好的作品”。小說中,近距離記錄和心理描寫交替,講述了中年教授喬治不到24小時的生活。這是普通人生命中平常的一天,沒有奇遇和驚險,但透過平凡瑣碎的生活細節,讀者卻能與主角喬治的悲傷和孤獨發生共振。作者的情感表達非常剋制,穿插著英式的俏皮幽默,卻讓悲傷氣息從這一天的早晨瀰漫到故事結尾。

喬治的悲傷主要來自伴侶吉姆的突然離世。事件雖已過去一段時間,但給喬治生活造成的巨大撕裂顯然遠沒有癒合。對伴侶的思悼時時拉扯喬治的思緒,與他的現實生活糾纏在一起。作者筆下的喬治對自身性取向完全接受,並透過回憶的方式向讀者展示了戀人生活的多個片段。這些生活片段是世俗的,日常的,購房、養寵物、閱讀、旅行,文學中的情慾不再是福斯特小說《莫里斯》裡在自我懷疑和否定中偷偷摸摸的探索,或是隻有在想象的世外桃源才能存續的童話,而是存在於日常生活中,是中年教授喬治生命經歷的一部分。這樣的突破讓小說成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同性文學的先鋒代表,也讓這份與眾不同的愛情成為小說中最引人注目的內容。2009年湯姆·福特將其改編為電影並獲得成功,導演自身的情感經歷更為電影增添了傳奇色彩。這些都讓讀者、觀眾在想到 A Single Man 時,最深刻的印象是作品對小眾愛情的講述。電影的中文譯名遂被定為《單身男子》,用“單身”一詞來強調主人公喬治失去愛情、伴侶的狀態。而後有小說中文譯本推出,更是將名字簡化為《單身》。

同性的愛情的確是小說的主題之一,但這部小說之所以被作者視為代表作,被英國《衛報》評為百部英文小說之一,實則包含了愛情之外更為廣闊的人文關懷和更深刻的人生況味。作者筆下的主人公——中年教授喬治最突出的特點是悲傷而孤獨。他的悲傷首先來源於失去。小說一開始,早上清醒過來的喬治首先面對的就是自己的失去。作為中年人的喬治,青春已經不在,過去生命不同節點的“自己”都已經死去,像化石一樣層層疊疊地封存著供他憑弔;年輕的容貌也隨之而去,留下“遲鈍、疲憊的眼神,粗糙的鼻子,下垂的嘴角”;同樣失去的還有健康,關節、胃和心臟都成為他日常生活中的負擔。在自身衰老以外,作為移居美國的英國人,某種意義上,故土和親人也失去了。而伴侶吉姆和他們共同生活的失去,更是將他拋入一個難以掙脫的漩渦。相比起兒時那個幸福無虞的喬治少爺,中年喬治體會到生命中的舒適都是轉瞬即逝的,伴隨著成長的是不斷地被剝奪,這才是令人心碎的人生的真相。而對喬治來說,這些感受是無法傳達,無人分享的,這成為他孤獨的根源。

小說中喬治和吉姆的生活很幸福,但他們的生活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一直是隱形的。吉姆因車禍死於探親的途中,喬治不僅無法為伴侶守靈,甚至未能參加葬禮。在吉姆家人眼裡,喬治只是吉姆的“室友”。對喬治的鄰居們來說,吉姆不過回東部跟父母生活去了,沒有人真的關心他的去向。關於吉姆的訊息和情感,喬治無法與同事們分享;曾與他爭奪吉姆的多瑞絲已經意識不清;相較於吉姆的死,夏洛特顯然更願意沉浸在丈夫、兒子帶給自己的痛苦裡;而在自己最喜歡的學生肯尼面前,喬治一度試圖談及吉姆,但肯尼完全沒興趣瞭解。感情存續時無法言說,失去時得不到分擔,這樣的痛苦體驗帶給喬治最爆裂的憤怒,讓他“恨四分之三的美國人”,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吉姆的存在,他們的言語,他們的想法,他們整個生活方式,都促成了吉姆的死”。但在反覆咀嚼自己的恨意後,這些憤怒最終都變成了深刻的孤獨。

小說中反覆鋪陳的,是廣泛的生命孤獨感。縱觀全書,喬治一直都是疏離而不被理解的。鄰居不瞭解他的生活,甚至對喬治的愛情選擇心存顧慮。同事不瞭解喬治工作以外的部分,他甚至覺得對學校而言,自己只是一個懸浮的,能講課的頭顱。學生急於拿到學分、趕往下一個課堂,對他想傳達的訊息並不關心。最好的朋友夏洛特,雖然能給與溫暖,卻無法完整地理解喬治。年輕的肯尼本是最有希望瞭解喬治的,但經過削筆刀作禮物、酒吧閒談、裸身夜泳,交流的障礙被一層層剝開後,溝通卻最終滑出了理解的軌道,功虧一簣。喬治在不被理解中過完自己的最後一天,這一天是象徵性的,背後是更長久寬廣的生命段落。

這些縱橫在喬治身邊理解的溝壑讓讀者看到的是中年喬治隱藏在中產階級日常下實際的生存狀態。小說的時代意義在於作者把這種浸潤著自己生命體驗的悲傷和孤獨和盤托出,一方面展示現代生活中個體的普遍感受,更重要的是,作者讓喬治難以言說,甚至不被允許言說的悲痛變得可見。作者認為這是生活“真相”的一部分。而這部小說的使命就是“說出真相”。小說出版後,他在日記裡寫到:“我覺得:我說出了真相,至於接不接受,都隨他們吧”。伊舍伍德批評和反抗的,是把喬治、吉姆,以及他們的生活變得不可見和孤立的那股力量。這個力量本身也不可見,就隱藏在喬治的鄰居、同事那樣的普通人身上,甚至可能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書單 | 一個單身男子失去摯愛後的二十四小時

另一方面,作者筆下的喬治雖然失去了青春健康的身體,雖然承受了失去伴侶的痛苦,雖然不被人理解,這樣悲傷情緒裡,他卻不是一個暮氣沉沉的,自我放棄的中年人。風溼讓他踉蹌,幽門痙攣讓他噁心,心臟的罷工甚至會殺死他,但他的生命力卻一直在病痛、悲傷的間隙迸發。他能踉蹌著收拾成大家期待的喬治,能思考,能在健身房和年輕人比賽仰臥起坐,更重要的是精神上保持著對命運的反擊能力。喬治是不被理解的,在這樣悲傷的現實面前,我們看到的卻是他一次又一次的溝通的嘗試。他常常有英式刻薄俏皮的腹誹,但卻從沒有放棄達成理解的努力,一次比一次更努力,所以他在被評價為“諱莫如深”時憤怒異常。他渴望溝通,要“趁著一切還沒太晚,試著交換某種訊息,不管這訊息有多含混不清”。他有達成理解的強烈願望,但自己像一本內容豐富的書,需要對方同樣作出閱讀的努力,“一本書是沒辦法自己讀給你的。它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裡面寫了什麼”,而就連在所有人裡面最有可能理解他的肯尼也“懶得去深究”。他所有溝通的嘗試都失敗了,但依然沒有放棄。在半夜酒醒後,生命最後的念頭裡,喬治倔強,幾乎是決絕地在思想上放棄了對任何人的依賴,重整旗鼓,決定再出發,繼續向生活發起挑戰,“喬治只有死死抓住現在。就是現在,他必須找到另一個吉姆。現在他必須去愛。現在他必須活下去——”作者塑造的喬治是一個西西弗斯式的英雄,一箇中年的,身體開始衰敗,不斷承受失去、失敗,即便被疾病擊敗,卻從來沒有放棄的英雄。這是喬治生命最為閃耀的時刻,最後的勇力帶來的振奮,足以一掃整本小說中瀰漫的悲傷之氣。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單身男子》電影中那把用於自殺的手槍雖然讓喬治的痛苦更具象,卻是導演對這個角色的誤讀。喬治雖然人到中年,咀嚼著自己的痛苦和孤獨,卻從來沒有想過用自殺來向命運投降,反而一直在組織自己的反擊,最終成為一個失敗的英雄。

精妙的結構也是這部小說不容忽視的優點。小說按時間順序講述了喬治一天的生活,看似能讓作者騰挪的空間是有限的。但作者一方面透過意識流的創作方法,用喬治思想的流淌開發出時序空間之外的思想空間,在塑造人物之餘大大增加了作品的資訊量,與小說主線關係較弱的,作者對文學、歷史、社會、政治的看法都透過喬治的思想活動呈現給讀者。另一方面,作者按時間順序進行講述的同時,在故事中嵌套了兩層敘事順序。喬治一天的活動看似自然發生,但同時也是在做生命的告別。作者安排他在一天中,與鄰居、同事、學生、情敵、健身房(身體)、剛來洛杉磯時常去的山頂、夏洛特(友情)、肯尼(情慾)一一重聚和告別,作為生命的收束。這樣的排序中潛藏的是作者認為的,生命中重要元素、記憶的排序。在最後的告別完成後,作者待喬治梳理完思緒,才讓他迎來死亡。

更巧妙的結構安排是關於吉姆的。小說中吉姆只存在於喬治的記憶中,這一天開始時喬治最先回憶的是吉姆的死。而在小說最後,喬治在瀕臨死亡時,腦海裡浮現的是他和吉姆初識的景象,一天裡種種回憶拼湊出兩人從相識到分別的情感和生活。喬治順敘的生活和對吉姆倒敘的回憶、現實的痛苦和記憶的美好,互為映象,在小說中形成一個完美的對稱。在深受古印度哲學影響的作者筆下,生和滅是互為因果、環環相扣的,所以雖然很難證實,作者仍執拗地把喬治毀滅倒計時的起點設定在了人生最美好的一刻,強化了小說中的對稱性。

翻譯小說能比閱讀時更為細緻地體察作品中隱秘的紋路,但翻譯工作最誘人之處在於將兩種語言盡力貼合的過程。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肌理,背後還有各自的文化語境,所以中間的縫隙不可能完全消除。與這些縫隙不斷搏鬥的過程正是樂趣所在,而力氣盡處留下的遺憾也常常讓譯者難以釋懷。如前文所言,A Single Man 因為其少數派愛情主題被譯作“單身男子”,併成為國內讀者、觀眾普遍接受的譯名。但這個譯名也形成了對小說豐富內容的遮蔽。“單身”固然突出故事的情感取向,卻掩蓋了 single 背後孤獨、隔絕的意思。另一方面 ,Man 在英文中也可指普遍性的“人”,翻譯為“男子”雖然與主角喬治貼合,卻喪失了對所有人的普遍意指。作者希望透過小說、題目表達的,現代人普遍的一種孤獨狀態被愛情主題的突出所掩蓋了。失去伴侶的男子和孤獨的現代人,英文標題中一語雙關的兩種含義並無輕重之分,但譯者在中文中卻未能找到讓它們重新緊密貼合的翻譯,只好用“獨自一人”作為譯後記的題目,望讀者體察。

作者:禹磊

執行:Seraphim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先生書單 | 一個單身男子失去摯愛後的二十四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