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文心》:越早讀到越有益,關於讀寫不可不知的幾件事

由 書影知了 發表于 影視2023-01-11
簡介我覺得大家可以結合《文心》,去讀讀《開始寫吧》,這也是一本專門講寫作的書,裡面提到很多刻意練習寫作的方法,我簡單介紹兩條獲得觸發的辦法1、詞彙收集收集詞彙是把不相干的幾個詞放在一起,進行聯想,完成一次寫作練習,我來舉例說明

怕什麼怕周樹人

《文心》是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葉聖陶共同撰寫的一本專門講“讀寫”的書。

《文心》:越早讀到越有益,關於讀寫不可不知的幾件事

兩位國學大師從五四運動開始就投身教育工作,憑藉著多年的教學經驗,他們把原本相當枯燥的寫作理論知識用故事的形式講出來,透過H市兩位少年周樂華和張大文學習讀寫的經歷入手,完成了一次生動的情景教學。

本書出版於1934年,經過時代洗禮,文論方法依舊沒有落伍,豆瓣評分竟然高達9。3分,很多年輕人甚至捶胸頓足感嘆自己沒有在中學時代讀過這本書,白白被作文折磨了那麼多年。

那麼這本書究竟有什麼魔力呢?

一、民國人也有“三怕”

學生學習語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

這“三怕”流傳已久,幾乎算所有中學生共同經歷的苦差事,中學時代,有男生跟老師叫板,說得都是:“我們是學習環境不對,我要是生在民國,還怕什麼周樹人!”

但是生在民國就真的能擺脫這“三怕”嗎?

《文心》一開篇就給H市的兩位中學生出了道難題,讓他們預習一篇白話文和一篇文言文,白話正是魯迅先生的《秋夜》。

這篇文章我們並不陌生,其中那句“牆外有兩株棗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有很多種解讀,不僅難倒了現代人,也讓這兩位民國少年困惑不已,還好,周樂華做過多年國文教師的父親周枚叔理解他們的困惑,並且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周枚叔在解釋中提到兩種寫作經驗:外部經驗和內部經驗。

外部經驗指的是景物和事件的實寫,這種經驗是大家共有的。

內部經驗指的是寫作者個人因經歷不同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心境不同引發的感想不同,這是完全私人化的,也是旁人體會不了的。

所以讀魯迅的文章時,讀者的閱歷和年紀不同,理解也會不同,對於這種內部經驗,

魯迅自己也拿《紅樓夢》舉過例,他說:“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和諧)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文心》:越早讀到越有益,關於讀寫不可不知的幾件事

而作者的真實寫作意圖是什麼,只有作者自己才知道。

我們能做的就是從前人的文字中吸收經驗,努力提高個人的感受力和思考力,唯有這樣才能更深入的體會到文學之美。

說完了白話文,接下來我們來聊聊文言文,在作品中,文言文部分首先解決的是詞的分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夢”字單拿出來是名詞,但是“夢見”的夢就變成了動詞,“說夢話”的夢又變成了形容詞。

正是因為詞性的複雜,文言文才入選“三怕”,這種情景就要求讀者多讀多留意,有時候一個字弄不明白,解釋就會發生很大變化。

就好像我們熟悉的一個笑話,說一個老外到中國,覺得中國人特別勤勞,原因是街頭巷口都寫著“早點”。

我們都知道“早點”指的是早餐,屬於名詞,但是像這樣理解錯誤後,詞性就完全不對了。

有時候現代人讀文言文也很容易產生這樣的笑話,但就是這樣多變的文字組合構成了文學的血肉,方塊字確實有學問。

二、從我想寫到我能寫,你首先需要知道的是什麼

有人常常在問答平臺上問這個問題:“寫作需要準備什麼?”

寫作是出於傾訴本能,看起來似乎不需要專業技巧和物質投資,縱觀國內外,許多文學大家都不是專業出身,而且進入新媒體時代後,寫作變得更加容易了,這就給很多人一種錯覺:寫作似乎沒有門檻。

但其實沒有門檻才是最大的門檻,我們所見到的優秀寫作者大多已經掌握了一套寫作技巧,天賦異稟者只佔少數。

那麼,我還能寫嗎?

當然可以,寫作技巧完全是是可以靠後天習得的,但是在學習寫作技巧之前,我們要解決最基本的問題:我要寫什麼?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疑惑的人不在少數,尤其中學時代,面對老師規定的題目,同學們常常抓耳撓腮。

《文心》中的兩位同學在跨過“三怕”難關後,也進入了寫作環節,在這個環節中,老師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什麼情況下,我們才會想要寫作?

同學們各抒己見,最後認為愁苦可以寫,歡喜可以寫,寫作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作文課是練習寫作,養成寫作習慣的好辦法。

可按自然順序,寫作應當先有內容,透過內容產生抒發感情的慾望,寫完之後再有題目,但大部分寫作課都是事先擬定題目,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答案就在上面,我們說寫作是生活的一部分,那麼對於生活的感受是時時都有的,只要平時注重積累,在正式寫作時從自己的“儲蓄庫”中取出素材就可以了。

村上春樹說:“世界看似無聊,其實佈滿了許許多多魅力四射、謎團一般的原石,只要你擁有一雙慧眼,就可以隨意挑選,隨意挖掘這些寶貴的原石。”

生活的素材就是寶貴的原石,能夠挖掘多少,收藏多少,就取決於我們觀察生活體會生活的能力了。

知道自己能寫什麼,要寫什麼,是寫作最基本的問題,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我相信後面的寫作技巧大家也能很快掌握。

三、寫你熟悉的東西有時是陷阱

《文心》:越早讀到越有益,關於讀寫不可不知的幾件事

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都聽過一句這樣的指導——寫你熟悉的東西。

但從小寫日記的經驗又告訴我們,熟悉的東西並沒有多少可寫的內容,畢竟生活不是電影,少了太多驚心動魄的闖關環節。

這就導致大部分人的日記裡都出現過類似內容:下雨天父母艱難送傘。

小時候寫日記是這樣,長大了寫文章還是這樣,永遠都在拾人牙慧,說一些陳言老套的東西。

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們對生活的感受力不強,沒有認真觀察過生活。

《文心》中提到一句話:“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

這個“新”其實來自於觸發。

觸發指的是面對一本書,一件事,一處景所產生的個人感受。

聽起來十分簡單,但不觀察生活,對生活缺乏感受力的話,並不容易觸發感想。

尤其寫作新手往往從熟悉的日常生活下筆,就更難獲得觸發了。

“越是熟悉的東西觀察的越不仔細。”

“淹死的都是會水的。”

這是我們常能聽到的兩句話,其實說的也是熟悉不好觸發的現象。

那怎麼辦呢?

在這裡大膽分享一下我個人對於觸發的感受吧。

俄國形式主義有一個文論叫“文學陌生化”,指的是把熟悉事物變換角度觀察。

通俗說就是“距離產生美”,在文學中開拉審美距離,讓普通語言發生變形。

我們不妨在觀察日常生活時也使用這種方法,把自己和生活刻意陌生化,比如就從我們自己的家入手,去重新觀察平時早就因為熟悉而忽略的東西。

桌子、椅子、牆上的一小片汙漬,還有窗簾、地毯,冰箱上的劃痕。

拉開自己跟日常生活的距離,很容易就會發現這些東西中居然有被你忽略掉的細節。

透過陌生化我們可以完成日常觀察,那如果日常觀察之後還是不能產生觸發該怎麼辦呢?

我覺得大家可以結合《文心》,去讀讀《開始寫吧》,這也是一本專門講寫作的書,裡面提到很多刻意練習寫作的方法,我簡單介紹兩條獲得觸發的辦法

1、詞彙收集

收集詞彙是把不相干的幾個詞放在一起,進行聯想,完成一次寫作練習,我來舉例說明。

比如我們隨機確定幾個詞:西瓜、卸妝水、火災、咖哩。

這些詞毫無關聯,但是如果讓你用這四個詞寫一個故事出來,你就需要展開想象,用內容去填充故事了,並且得讓這些無關聯的詞不顯得突兀。

這個想象和填充的過程其實也是觸發,透過特定詞彙完成的觸發。

2、老照片的故事

書裡提到一個檢視老照片的辦法,觀察照片裡大家的表情動作,為你不熟悉的人編背景故事和人物自傳,在編故事的過程裡,寫作者會自動放大這個人的細微身體語言和神態動作,這個編故事的過程就是觸發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