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從《反貪風暴4》窺見進化中的香港電影

由 火星第一貓 發表于 影視2023-01-12
簡介當今的香港,沒有了中西文化交鋒的得天獨厚的社會氛圍,沒有了可以繼續為世人傳頌的黑社會梟雄“神話”,沒有了只有在香港特殊歷史時期才會催生出的房間裡的家長裡短和大街上的皇家警察,沒有了只能從電影中窺探到的社會神秘感和距離感,

反貪風暴4與2有什麼區別

從《反貪風暴4》窺見進化中的香港電影

任何一個靠“內容”活著的東西,可以生生不息地活下去的基礎都是:生生不息的內容。無論書籍、報紙、電臺、電視、自媒體,還是電影……

十年來,總有人在感慨:香港電影這些年沒落了。

然而,截止發稿日,已收穫5。58億票房的《反貪風暴4》卻向我們展示:香港電影正在頑強地悄悄進化,重新崛起!

香港依然存在,香港人依然存在,香港電影人依然存在,……,所有為“內容”保駕護航的“因素”都存在,那麼香港電影又為什麼衰敗?

也許你可以舉出一大堆例子來佐證自己的觀點,諸如香港電影的票房不復往日出彩,香港導演和演員都紛紛“遠赴”大陸拍片,香港本土演員青黃不接,香港的文化底蘊已經被透支殆盡,97後電影審查制度使曾經的爆款型別片都難以與觀眾見面,很多編劇還在用老一套故事衝突的邏輯套用在現代社會的劇情片段……

所有這些可以掰著手指、腳趾從天黑數到天明的,用來證明“香港電影不行”的問題,不是充裕的資金就能解決的。

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世界變了,你要怎麼變?

人還是那些人,面孔還是那些面孔,套路還是那些套路,但觀眾已經改朝換代好幾撥了。

當今的香港,沒有了中西文化交鋒的得天獨厚的社會氛圍,沒有了可以繼續為世人傳頌的黑社會梟雄“神話”,沒有了只有在香港特殊歷史時期才會催生出的房間裡的家長裡短和大街上的皇家警察,沒有了只能從電影中窺探到的社會神秘感和距離感,……

香港電影,要講怎樣的故事,要怎樣講故事,才能重新點燃老一代觀眾們的觀影情懷,並吸引新一代觀眾們捉摸不定又有著眾多選擇的、被稀釋到極薄極薄的脆弱的可能性?

心亂了的時候,回到最初。

方向迷失了的時候,回到原點。

最根本的還是:內容。

當今的香港,是怎樣的社會,有怎樣的衝突,承載著怎樣的變遷,便提供著怎樣的內容。

艱難爬坡的“反貪風暴”系列,便在進化中不斷探索著關於電影的“初心”和“”原點“——有什麼樣的社會,就拍什麼樣的電影。

有社會,就有衝突;有權力,就有貪腐。

香港電影之貪腐主題發展史

~20世紀70年代~

這是香港的社會-經濟轉型期。隨著香港透過剝削廉價勞動力而崛起而製造中心,這座城市遭遇到一系列社會問題。對犯罪和貪腐題材的強調,突顯了新的社會寫實原則,這構成了“新浪潮”作品的根基之一;另一根基則是對風格性實驗的關注。對電影製作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將他們的個人經驗納入影片“文字”之中。實施上,在經歷代際更迭之際,“新浪潮”導演的作品滿足了商業化的電影工業的需求。

1.電影《七十二家房客》(1973)

從《反貪風暴4》窺見進化中的香港電影

住房問題在這部電影中有所體現。社會底層人物的艱難謀生,構成了許冠文影片的重要內容。

2.電影《廉政風暴》(1975)~《跳灰》(1976)

從《反貪風暴4》窺見進化中的香港電影

這一時期的另一個重要問題——警察的貪腐,成了上述影片的主題。這些電影將香港表現成國際販毒基地,並將大公司描繪成犯罪活動的共謀。

~20世紀90年代~

道德上的矛盾性是20世紀90年代的犯罪驚悚片及其不同支流——關於黑社會、警察或貪腐警察的影片——的基礎。在香港,遵守或僭越法律是一個嚴肅的公共議題;當港人對殖民當局維護香港利益的能力日漸喪失信心時,對法治的嘲諷態度逐漸出現。替代法治的,或許就是“家法”,即在華人社群大行其道的律條,讓人想起黑幫老大或其他家族集團。

黑社會大亨是虛榮的、無情的惡棍,但是在電影神話中,他們卻是被小人物崇拜的、令人敬畏的英雄。看看那些梟雄片、貪腐警察題材的影片,以及以“大圈仔”為主角的影片,我們或許能發現,歷史不斷重複自我,就像貪腐和犯罪不斷迴圈往復一樣。

1.《跛豪》(1991)

從《反貪風暴4》窺見進化中的香港電影

“創造性製片人”麥當雄的《跛豪》是梟雄片的開山之作。《跛豪》以黑幫教父、販毒大亨吳錫豪的真實生活為藍本。他曾遭到暗殺、腿部中槍,因此得到“跛豪”的綽號。吳錫豪沒有接受過教育,幾乎是半文盲,在貧困中成家立業,純粹靠膽量和進取心爬上高位——這也是很多冷酷、沒文化的東亞大亨的崛起之道——“惡棍式英雄”。

2.《五億探長雷洛傳》(1991)

從《反貪風暴4》窺見進化中的香港電影

相似的虛榮觀念,以及對富人的敬意,也存在於那些扭轉了觀眾的梟雄片觀念的影片中,這些影片的主人公不復是一手遮天的黑道人物,而是貪腐的警察(他們或許就是實際上的黑幫老闆)。

由向華強監製、劉國昌執導的《五億探長雷洛傳》衍生自梟雄片。首次將黑社會神話的視角轉向黑社會是如何影響並腐蝕香港皇家警察的,因此也確證了黑社會已滲透至社會生活的各個重要方面。與梟雄片的主人公一樣,《五億探長雷洛傳》的核心人物也有其生活原型——貪腐警官呂樂,他從一名普通的巡警爬到港島及九龍總華探長的高位。透過與黑社會相勾結,雷洛聚集了大量財富。他設計了一套相當直接的勒索方式,令90%的警察都捲入其中。在現實中,呂樂1969年退休。1974年,新成立的廉政公署向呂樂提起訴訟,而它此時已移民加拿大。2010年,呂樂死於加拿大。《五億探長雷洛傳》的成功,推動了貪腐警察形象成為影片賣座的“看點”。

3.《五虎將之決裂》(1991)

從《反貪風暴4》窺見進化中的香港電影

曾志偉浮誇矯飾的影片《五虎將之決裂》(1991),也推動了貪腐警察這一題材的發展。片中貪腐警察在道德上的矛盾性,較之《五億探長雷洛傳》有過之而無不及。

五名刑警夥計在收受黑錢之後,日益墮入貪腐的泥潭。他們遭到廉政公署的拘捕,但仍可以配槍。兩名男主角“賊仔”(劉德華),“頭皮”(梁朝偉)在收受黑錢上,採取的是讓人難以置信的輕率態度(或者說很實際)。

為了讓矛盾的道德基調自圓其說,影片對廉政公署之惡劣程度的表現甚於毒販。毫無疑問,黑社會神話部分取決於好人(廉政公署工作人員)與壞人(貪腐警察)並置的城規,但是《五虎將之決裂》是迄今為止這一型別中最為滑稽可笑的個案,該片將貪腐呈現為講求實際的英雄主義。

~21世紀初~

1.《無間道》(2002)

從《反貪風暴4》窺見進化中的香港電影

《無間道》是一部寫實的、令人絕望的影片,有著心理元素的迴響,成功地利用了自1997年經濟危機以來籠罩在港人頭上的因與情緒。觀眾可以把該片當做“後九七”時代香港的隱喻,它揭示了一個不那麼樂觀的香港正在努力適應新的環境。

影片以低飽和度的色彩營造出當代面目一新的黑色視覺風格,創造出一種“陰鬱即是酷”的新趨勢。

《無間道》三部曲擊中了公眾的心絃。影片陰鬱的背景,以及警方並非乾淨純潔的意念,與公眾對香港ZF日以懷疑的態度相呼應。

2.《反收數特遣隊》(2003)

從《反貪風暴4》窺見進化中的香港電影

2002年,香港政府出現失誤,引發了公眾的一片譁然,導致2003年7月針對香港ZF的大遊行。最常見的主題之一,便是政府應對經濟衰退不力,進而導致失業率和破產激增。邱禮濤的《反收數特遣隊》(2003)便提出了這樣的主題。

片中的人物是警局的特權階層,因糟糕的經濟環境而手頭拮据。事實上,幾乎所有的警官都要向放高利貸的黑社會借錢。遭到逼債後,這些警官因無力償還而遭到公開羞辱。他們決定絕地反擊,淪為為了一己私利而操縱法律的暴徒。該片有其現實依據,它改編自一則新聞報道:一名債務纏身的景觀遭到放貸者的羞辱。因為是一部喜劇動作片,《反收數特遣隊》以警方及政府為代價,對香港的經濟衰退大加調侃。

~21世紀10年代~

不管怎樣,反腐, 這是一個永遠不會枯竭的創作源泉,只要電影主創團隊能夠把握住每一年每一季的時代脈搏,用現代人的思維和表達方式,放開視野和格局,講述與現代香港及其延展出去的地區和國家息息相關的故事,便能抓住觀眾的心。

1.《反貪風暴》第一部~第四部(2014~2019)

從《反貪風暴4》窺見進化中的香港電影

“反貪風暴”系列,便是基於“反腐”這個亙古不變的”內容深流“,演繹出一個又一個與現代香港社會契合的新故事,如同一波又一波新浪潮。

對於貪腐警察的主題,在新一波反貪系列中已漸漸淡化。雖然我們仍然可以在這四部”反貪風暴”時而不時感受到貪腐警察的影子,但取而代之的主題是,在新時期金融、地產、慈善、賽馬會操盤等多個領域的貪腐案件。並且從第一部到第四部,可以看到與內地反腐行動的牽連越來越密切。

透過電影中廉政公署的辦案過程,我們也可以看出,ICAC一脈相承的許多優良傳統保持至今,並且在此基礎上也在不斷地順應時代的變化。作案手段越來越先進、越來越隱蔽,查案過程也越來越具有挑戰性。

2.《廉政風雲》(2019)

從《反貪風暴4》窺見進化中的香港電影

2019年春節檔上映的《廉政風雲》,非常不巧地與多部強勢大片檔期相撞。作為一部講述非法內銷行賄案件的電影,似乎沒有反貪風暴系列動輒就埋葬大老虎來得刺激和精彩。

看完這部電影,非常清楚導演在故事中安插的懸疑套路,也感受到電影中行賄方式的與時俱進,但無奈劇情拖沓散漫,影帝影后們的表演在契合整部影片暗藏的情感線方面也缺乏說服力。

感覺是雲淡風輕的一部片子,還滲透著導演的某些小聰明和惡趣味。票房和口碑都沒有達到預期,便在情理之中了。

香港電影的近未來

血腥、暴力、陰鬱、狠毒,這些已無法再成為吸引現代觀眾的主要因素,我們要的是更加嚴謹的懸疑邏輯,更加高階的警匪格局,更加震懾人心的貪腐案件,以及更加高明智慧的查案手段……

其實,近幾年,在崛起並開始繁榮的中國內地電影和層出不窮呼聲不斷高漲的好萊塢電影的夾擊中,仍能保持旺盛的創作熱度和上映頻率的香港電影中,我看到的不是衰敗,反而是香港電影非凡的底蘊、堅韌的力量和頑強的生存能力。

任何一個人、一家公司、一個領域,都會經歷起起落落,不可能永遠處在波峰,也不會始終處於波谷。穩定和平衡是相對的,動盪和失衡才是隨時可見的。

雖然香港電影曾經經歷過一段艱難的日子,但其相容幷蓄的吸收力和動感十足的表現力,使得其藉助長久以來積澱的底蘊和營養,而慢慢地開拓了新的領土,有了新的機遇。只要能堅持著突破瓶頸,便會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898年,愛迪生公司的遠東攝影隊在向全世界展示推廣愛迪生的“電影視鏡”的旅行中途經香港,記錄了香港總督府、錫克炮兵團以及其他街景……從那時起,便開始了香港電影漫長的旅程。120多年的歷程中,為香港電影業留下了許多不可磨滅的優良傳統。

但今天,我們要做到的也許不僅僅是繼承,還有勇敢地放棄,大膽地創新,跳出歷史的桎梏和曾經的輝煌鑄就的牢籠。

參考資料:《香港電影:額外的維度》